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羌族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羌族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羌族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本文作者:李勇、冯燕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羌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羌族的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内容涵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形式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传承至今的艺术文化遗产种类较多,其类型包含有民间文学、民间歌舞、戏剧、建筑、羌族民间刺绣、民间剪纸、饮食器具、坐具、生产工具、乐器、民间手工艺品等。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羌族传统艺术也在慢慢演变,羌族传统艺术面或趋于消亡;或作为“历史文物”代表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继续存在;或作为传统民族艺术之精髓,与现代融合,成为新的艺术[1]。21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急功近利和不科学的做法,使得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当地具有民族风格的一些文化特质和文化艺术特点已走样甚至变味,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利用羌族民族传统艺术便成为紧迫任务。

1羌族传统艺术传承面临的困境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北川、茂县等羌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地震不仅使羌族人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还造成了大量的文化古迹、历史文物和文史资料的损毁,几千年形成的羌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据西南民族大学蒋彬、侯斌介绍,这次地震不但造成羌族地区重大的人员伤亡,而且地震对羌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损害也相当严重。羌寨的碉楼、吊脚楼垮塌损毁严重,羌族民居建筑受到大面积破坏。理县桃坪羌寨、茂县的黑虎羌寨、汶川的罗卜羌寨、北川小寨子沟等羌族风格独特的羌寨遭受毁灭性破坏,其他羌族民居也大多数倒塌,几乎毁损殆尽[2]。地震造成的羌族人口减少、传承人减少、历史古迹和生态的破坏严重危及着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羌族地区传统艺术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一些民族旅游地的旅游开发摒弃了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继承。同时旅游者的大量涌入也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俗风情开始出现同化、汉化现象。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一些地方甚至将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包装成粗俗的商业性表演,致使原有的文化价值被低档商业价值所取代[3],这也是羌族传统艺术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2羌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地震后,国家与地区政府对羌族民族文化的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这也使羌族地区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一方面在大力进行重建,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保护和抢救羌族地区传统艺术文化遗产。发展羌族民族产业,使羌族传统艺术在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保护传承。基于羌族传统艺术进行产业开发离不开羌民族产品创新,羌族产品创新也离不开羌族传统手工产业的土壤。首先应大力发展在羌族地区和羌寨建立羌族传统艺术手工产品基地,可以先选一个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试点,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逐步扩大的办法,形成整体优势,促使羌族传统艺术手工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增收致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4]。发展民族产业是保护羌文化的重要途径,许多羌族传统文化已处于消亡边缘,必须对其开发并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使羌族地区传统艺术产业迅速焕发活力。再者应加强对羌族地区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将羌族地区传统艺术和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结合,进行产品创新设计,同时开发系列化的品牌旅游纪念品,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并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在羌族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的设计中,要呈现出羌族地区传统艺术的特点精髓和神韵,从民族文化内涵人手,在构思和主题上突出羌族地区传统艺术的文化符号特征。在设计中融入羌族地区传统艺术文化符号,同时设计必须与时尚结合,如果直接将最原始最传统的羌族艺术照搬,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也缺乏产品所必需的时尚感。

3羌族传统艺术形式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运用

3.1羌族传统建筑形式与产品创新

羌族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羌族的建筑形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更趋丰富。今天的羌族民居建筑已远非其原始状态,但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反映出羌族民居建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形成的艺术特色,被誉为中华建筑的活化石。羌族历史上就以擅长砌石、筑堰、打井著称,羌族建筑用乱石碎片砌成。石块之间不用石灰,只用泥土粘连,墙间不用木柱,砌得平直整齐,视觉效果独特,具有浓郁的民族符号气息。建筑类型有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其中最著名、最独特的是碉楼,碉楼一般达30余米,最高的达十三四层。有正方形之锥台形式,也有六角或八角形式。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佳山、若达两寨的碉楼,其基础部每边齐地面处各宽5m,墙壁厚约60cm,越往上则碉楼壁越薄并略向内倾,到2/3处,则又垂直上延,碉高10层,外观齐整、雄伟,特别是从下仰视其顶、益觉其巍峨耸峙,直插天际,堪称建筑艺术上的奇迹[4]。在本项目的产品设计中,以教师和学生们组成的团队对羌族建筑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考察,主要的设计突破口也是根据碉楼的形态来进行设计创新,通过反复的草图,找出碉楼所特有的符号,将碉楼的形态提炼并简化,或者采用碉楼某个局部的形态进行简化和提炼,并将其移至不同功能的产品创新设计中,最终在外形上保留了碉楼的神韵,使产品具有现代气息。在以羌族传统建筑形式为创意灵感的产品创新设计中,不是对羌族传统艺术形式简单拿来或照搬,此类产品中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产品的“神”上,形态的来源均源于羌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而在创新上则有产品语意学等现代设计理论的支撑,力求设计出来的产品减少民族旅游产品造型上的还原性和强调装饰性的特点。所以在本类产品的设计创新中确立了一个主题——简练,在注重其使用功能的同时,又能从简练的形态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底蕴,作品见图1-2。

3.2羌族艺术符号与产品创新

符号是文化的载体,羌族的文化符号传递羌民族的记忆与认同,羌族人民在文化、建筑、生活生产、服饰图案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代表其内涵的民族文化符号。碉楼、勒色是羌族民居建筑的标志性符号,对白石的敬奉是把其当做了神的符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作为标志性符号承载着羌族人民几千年悲凉幽婉的曲调延续,羌族刺绣中各种图案也具有丰富的符号化语意,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等,不同的图案有其不同的内涵,寓意深刻。在本次研究符号化的设计过程中,着重对羌族的羊图腾符号进行了创新设计运用,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演变出一种羊图腾符号,这种符号广泛地出现在羌民的建筑物上。这是一种羊头的形状,他们的住宅墙上总是画着一个羊头。羊的面部瘦削而有神,羊角弯曲,整体透露出一种坚毅的品质、不屈的精神。除了显性的图案符号外,羌族人已经把这个美术符号再次进行了文字化,在他们的建筑物上面,往往会出现“羌”这个文字,而这时,“羌”这个文字已经介于文字和美术图案的中间状态了,显示出一种由羊的象形向羌这个文字的过渡过程。在对羌族的考察与收集素材中,课题组确立了将传统艺术符号应用于产品的创新设计中的思路,羌族传统艺术符号丰富,这里主要采用了能体现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羊图腾符号,以点代面探讨羌族艺术符号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运用。确立以羊图腾符号进行创作的思路,产品的类型与功能则不受限制。首先从产品的形式上,羊图腾符号不可原样照搬,要有一定的变形与简化,产品设计的难点在于羊图腾符号与产品结合的形式,一种是平面的应用,这种应用方式是比较简单和直观的,与产品结合可以采用图案、镂空、凹凸等形式,灯具设计见图3。另外一种是将羊图腾符号立体化,或作为产品的整个基础形状,或作为产品某个局部形状,台灯设计见图4,设计的原则是要通过产品的形态感知羊图腾符号的内涵,进而强烈传递出羌民族的气息,这需要对羌族传统符号的使用掌握好一个恰当的“度”,最终的产品要具有现代生活的形态,符合现代人对形态上的审美需求,要与现代使用环境协调。其次是产品要注重使用功能,有照明、储物、遮雨蔽日等功能,而不仅仅只是具有装饰的功能,具有实用功能与优美形态的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在进行本类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注重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才能被市场所接受,也才能体现出创新的价值,文具见图5。

3.3羌族民间器具与产品创新

“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辅,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在几千年的生息劳作中产生了独特的饮食器具、生产工具、乐器、装饰品等。羌族的饮食器具和炊具主要有瓷碗、木碗、大小铁锅、铜壶、木瓢、背水桶、菜刀、锅铲、三脚架等。富有人家还有银壶、铜锅、银筷、象牙筷等。坐具有地毯、毡子、羊皮、毪子、木床等。生产工具主要有铧头、犁头、锄头、镰刀、弯刀、刨锄、扁锄、尖锄、斧、架子车等。乐器主要有羌笛、口弦、唢呐、羊皮鼓、小锣、手铃、大鼓、铜锣、铜钹等。装饰品有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从羌族的民间器具寻找灵感进行产品创新设计,主要的定位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繁荣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市场上诸如此类的产品种类繁多,如何进行创新?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又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项目团队确立了以下原则:一是必须具有精神功能和使用功能,精神功能是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感受到舒适愉悦,感受产品传递出的民族文化内涵[6]。使用功能就是要有实用性,不能拿来做摆设,这也是现有旅游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本次课题小组首先是要在种类繁多的羌族民间器具中进行梳理,找出具有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使用功能,而有意避免使用功能不强的产品系列。二是方便携带的原则,这类产品的特点就是小巧而实用,不占空间,便于旅游者携带。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则,深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深度和广度设计,在产品上找到和羌族文化的契合点,开发具有独特魅力,具有民族地域的特色产品,作品见图6和7。

4结语

上述产品创新设计是在羌族传统历史文化和高度的商业文明中找寻融合点,加入现代时尚的符号元素,并使之具备使用功能,尽可能做到在保留羌族独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使其不再只是用来观赏,而是更具有时代性、市场性和社会性。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人们的意思与观念一次次的突破极限,那么进行的产品创新设计就要与市场契合,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而不是毫无保留的原样照搬。传统艺术的保护不能止步不前,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那样只能导致传统艺术的衰亡。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要树立在创新中起到了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又在传承中不断地进行创新的观念。通过对羌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使羌族传统艺术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