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雕塑创作传统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雕塑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会面临或者需要考虑许多实际的问题:其中涉及形式语言的诸要素,如构图、点、线、面、色彩等,这些都要求雕塑家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在思想层面上,为了使作品达到某种意境或是传达某种思想,这又要求作者需要在哲学、宗教等综合文化素养上作出努力,以提升作品的境界。当然品评一件雕塑作品的参考可能大多从这两个方面来入手。
二、雕塑创作的现状
中国雕塑创作的现状,总体来看,呈现多元化倾向。创作自由度高,也会出现一些弊端,易出现雕塑无根基现象,例如纯粹的几何形抽象雕塑、随意的意象性雕塑(非形似基础上的夸张变形)等。这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说,如此众多的雕塑创作资源(如书、画、塑、器等)被闲置而不用,是雕塑家的损失,是文艺界的损失。这些不足或许和当代雕塑教育有着直接联系,雕塑家多为专业院校所培养,院校的培养目标则直接影响着雕塑家的素养。各院校的毕业创作则更为直接地反映着各院校教育的方向或风格。访问各大独立艺术类院及综合院校中的艺术学院或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来看,除西安美术学院、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明确提出要学习传统文化艺术,汲取精华,提高综合素养以外,其他院校基本围绕两个方面,即基础写实能力和当代材料的运用。或许是这种培养目标、方式导致了当代雕塑创作或是毕业创作基本以这两种方式进行,尤其是材料的运用更为普遍。然而大多院校在教学上似乎忽略了上文提到的问题,即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传承与发扬。
三、当代雕塑创作应回归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当代雕塑创作方式多样,观念、材料、影像等形式已充斥各大展览,在受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尝尽各种艺术形式的探索的影响,中国的雕塑创作在此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走了数年甚至数十年与西方相似的道路之后,可以发现,我们似乎在步西方形式、观念之履,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却被隔离。艺术史的发展有一个现象,即回归现象,对前代或是前几代艺术文化的学习、继承之后重新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或是新的艺术形式,西方美术史中如文艺复兴时期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19世纪古典主义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罗丹之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及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毕加索、高更、马蒂斯之于非洲木雕,马里尼回归伊里亚特彩陶等;中国美术史中如南陈时期陵墓石刻对南齐风格的回归,宋徽宗赵佶对唐代禇遂良、薛稷等人的继承独创了瘦金体,清代龚贤对五代董源等人的学习成就了积墨法,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学习龚贤则同样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熊秉明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写意象雕塑的风气,钱绍武吸收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精粹开创雄浑体量的风格等,这些前辈大师的成功范例说明,第一,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而回归即是其一;第二,回归历史,回归传统,回归古典是创新的一种可行方式。中国古代雕塑的题材和形式几乎在整个古代一直在延续,至清代灭而止,近现代史古代雕塑的宗教、陵墓雕塑等题材很少出现,代之以纪念性、肖像雕塑等,近现代雕塑的百余年历史很少回归古代,恰恰相反,走着与古代雕塑相反的道路。历史的规律之一即是回归,历史呼唤回归,当代雕塑家中应势出现的回归古代传统艺术者已经出现,且已取得瞩目成就,如邢永川、熊秉明、钱绍武、吴为山、陈云岗等。
对于当代雕塑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吴为山有着自己的深刻见解,作为南京大学的教授,他对学生也始终严格要求,他将中国传统美学、中国书法绘画作为必修课,研究、临摹中国古代典范雕塑,专门开设“用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向现代艺术形式转化”的一门创作课。他要求学生研究中国古代史论、中国古代诗书画,“通过对雕塑史的把握———首先是通史,后是文化史,然后是美术史,再到雕塑史的层层推进的史学研究过程,开拓学生宽阔的视野……通过研究将传统的精华融入自己的雕塑创作中。从而塑造自我个性语言”。其后他指明了传统文化艺术与雕塑之间的紧密联系,“书法是中国造型的哲学,它有形的生成,有意的表达,有书体的嬗变,有内容与形式的同构,有艺术家个性与情感的表现。书法艺术与雕塑艺术是最接近的,因为它重构成、重构造、重外形、重内在意蕴……同时对中国的写意绘画也要有所研究。雕塑是通过体积的变化引起光影的变化,与其说是造型的艺术,不如说是光影的艺术。水墨是单色的,单色中表现无限,这就跟雕塑异曲同工。另一方面还要在姐妹艺术中寻求灵感,比如说诗歌,它的跳跃性思维,它的意象性思维,诗歌中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表现方式,都可以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前辈学者也曾做过专门研究或是在其相关文论中有所提及。徐复观的专著《中国艺术精神》主要以不同时代不同文人学者或艺术家的艺术观点为段落来分析。其中提到了“为人生而艺术”(孔子)、“游”(庄子)、“气韵”(谢赫)、“远”(郭熙)等;朱良志的专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道出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傅抱石在论及中国绘画精神时提出了“超然的精神”“民族之精神”“写意的精神”;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提到了“立象以尽意”;葛路在给出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时提到了“美“”和”等。中国艺术门类众多,包括书、画、塑、乐等,以上这些学者主要从书画的角度来梳理总结以演绎出各艺术门类的共同精神。我们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艺术精神主要为超然精神、生命精神、民族精神、写意精神、和美精神等。当然,中国艺术的精神当不止于此,还有待学者、艺术家去探索发现。由此,无论史论家、批评家还是雕塑家都要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让更多的雕塑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只有深入理解历史,才可能创作出有时代特色的雕塑佳作。
作者:吴新 李淑锦 单位:燕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