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同源共同性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同源共同性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同源共同性研究

摘要: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书法与绘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起源上的相同,还表现在工具、技法、意境、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的同源。然而如今,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就把书法和绘画的概念分开,初学者中也许很多人能意识到书法与中国画的相同之处,但却很少有人细探究竟,更少有人会以同源的思想和方法去研习,实在是丢弃了传统书画的神髓,对此必须加以矫正。书画同源不仅表现在书法与中国绘画的人文特质上,也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表现形式与笔墨运用上,而是要深入到其各自的精神之中,因此,两者有着相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追求,创造美的意境而又不失民族品性的精品佳作,这才是对书画同源说的最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书画同源;技法;意境;相通

自古以来,书画同源,就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虽时时被人们提起,却似乎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北宋后期开始,随着文人画的兴起,书法对绘画的影响逐渐彰显,由画技到画意,文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除了诗歌、书法外开始有了新的载体,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也逐渐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的传入,从美术基础教育开始,书法和绘画就开始有了清晰的界限,书画同源的理念越来越式微,使得很多现在学习中国画的学生,都忽略了加强自身的书法修养,而单纯地讲究绘画的技法、表现,丢掉了很多传统艺术理论中很重要的东西,如在进行国画的创作时一些高远意境慢慢被淡化。笔者认为,只有厘清传统艺术理论中书画同源的理论依据,认真揣摩、研习,不断汲取其理论精华,才能创作出美的、不失民族品性的精品佳作。

一、书画起源的共同性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代,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图画文字,这些文字具有象形、记事等一系列功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绘画因素和广泛的表现范围,进而发展到较为抽象的数字、方位等,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也随之慢慢成熟。文字的形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表现出古代人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绘画意识的发展。随着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的转变,人们开始逐渐提高自己对线的表现,并逐渐发展用毛笔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而用毛笔来表现绘画的图像,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特点。由此可证,书法与绘画就是在同一出发点上发展起来的[1]。“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怀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2]这是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记下的一段话,也是中国最早的书画同源论。张彦远认为,在造字之时,书画同体而未分。书、画的区分来自于目的的不同。绘画在于形,而文字的作用在于意。因此从文字的出现可证,绘画与书法的起源是一致的,都是从同一出发点形成起来的。

二、书画作用的共同性

在中国古代,文字与绘画都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教化,显然绘画在教化这一功能方面更直白易懂些。在早期统治者的愚民政策下,能断文识字者固然只是极少数,更多的教化功能要通过更直白的绘画和口耳相传来实现,那一时期绘画大多由文化水平较低的匠人来执行,绘画技法方面的东西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直到宋代文人画的兴起,文人开始大量参与到绘画中来,元代绘画的特点就开始淡化教育功能而重在自娱,注重意境之美,阴阳相和、抒发胸臆等中国传统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绘画中。和后期成熟的书法艺术一样,中国画的审美功能开始被认可,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国画形式。像古诗与书法一样,除了表面的视觉冲击力,国画中开始融进了更深刻的含义。从中国绘画的教化和审美作用上,再一次体现了书画“两姊妹”的同宗同源。

三、书画工具的共同性

中国的绘画、书法都是以线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使用的工具载体基本相同,即笔、墨、纸、砚,这是书家与画家共同的标准配置。中国画中有很多讲究,在工具上与西方绘画不一样。中国画的精髓是线的表现,它仅仅利用软笔即毛笔来勾勒事物的形体,通过毛笔的“骨法用笔”来体现事物的生命力,而骨法用笔的体现则是在力度方面,是以线为主的表现形式。西方绘画在线的表现上则是利用硬笔来实现。线条的产生是通过毛笔的勾勒而形成的,而线条却是书画艺术的生命,书画中每根线条都关系到作品的成功与否。从这点看,书画都与毛笔有关,即工具都离不开毛笔。其次,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最伟大的发明,在表现载体上,宣纸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中国艺术的特点,使得绘画和书法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和韵味。再次,墨汁也可称之为中国书画的血液,没有墨汁,一切都无从谈起。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色、精华,也是其艺术精神的物化载体和精神折射,不同的行笔和墨色变化使书画更加富有情趣和意味,因此,相同的工具和载体则是成就中国书画艺术的又一相通之处。

四、书画技法的共同性

赵孟《秀石疏林图卷》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3]由此可见,书与画相同的用笔及技法是对古人书画同源理念的又一佐证。宋郭熙对绘画技法也有明确的记载,“善书者往往善画,盖由其转腕用笔之不滞也。”[4]56书与画在线条的要求上是灵活而不迟滞,这就要求在腕和臂的着力上寻求突破。从郭熙的说法可以看出,腕的灵活是研习书法和绘画的艺术家必须具备的技能。唐寅曰:“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4]56他们从绘画题材之造型、质感等层面将楷书永字八法甚至特殊书体、书风与绘画的联系引入了画法的丰富性与书法的具体同一性。其余如方圆、虚实、刚柔、按提、巧拙、苍润、疾徐等关系,是书之法,亦是画之法。这些前人经验都充分地说明了书法与绘画用笔之相同。除了用笔,书法与绘画在章法构造、起承转合也存在相似性。文人画的兴起使笔墨艺术更加丰富化,他们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的独立审美价值,也强调其书法线条的审美价值,二者共同的结合体现了书法和绘画在宋元时期的艺术价值取向上的共同性。《东图元览》载有:“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类似这类的记载,也佐证了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同源。同时,传统的中国书画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基本是以笔墨和物象结构作为明显的形态特征,以求在笔墨和气韵中寄寓画家各自的个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书画的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

五、书画审美的共同性

对书法与绘画的审美主要在于内容、用笔、气韵、笔墨、章法和构图等方面。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气韵,气韵生动是书法与绘画在线条上共同的审美趋向;其次在内容方面,要做到气韵生动就得把握笔墨运用,笔墨是最能体现作者个性的表现形式。书法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鉴赏书法的美要注重其笔法美、结构美和全幅意境美及其内在的神采。要理解书法艺术的特性及艺术效果、体现作者所反映和表达的思想感悟,要全面融入他们的世界中,把握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他们的书写技巧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沉浸在他们所创造的美感之中。而欣赏中国画,则要从意境入手,中国画要求有诗情画意,有情有景,要发挥笔墨情趣使所表现的物象生动传神充满生命力。即使一草一木一石也要独具性格,将作者本人对事物的理解及情感注入到画面中,也是画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总之,传统的中国书画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都将笔墨和气韵浸润着作者各自的个性,再追求独特意韵的中国意趣,使其呈现出浓重而古朴的笔墨特质。书法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流露出抽象美和独立的审美特质。这种审美特质更可以看作是一种的精神象征。故此,书法与绘画又是相辅相成、相通相融。

六、书画意境的相通性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一种以意胜称为“造境”,即强烈抒发主管的“情”和“意”,而另一种则以境胜,称为“写境”,描写事物特殊的外部联系,“情”和“意”隐于其中,对于书法与中国绘画而言,抒情写意的艺术境界,除了在笔墨和技巧上体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外,精神层面也相似相同。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便是这个意思。在要求各自的意境中,书法家将自我的情感寄托在线条、构图和笔墨境界中,而画家则注重将飞动的线条融于情感之中,以极佳的构图和境界寓意深邃的意和情中。虽然二者形式不同,在创作技巧上各有偏重,但追求的意境却是相同的,共同追求事物的意趣、真情和神髓,将人的品性融于作品中使它们有各自的品格和生命,强烈地传达作者的自我认识和感受,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书画同源,源自人心。对于画家或书家而言,笔墨的最高层次不仅是形、质、功力而言,更是作者自我品德和修养的外延,每个人因个人的学问、气质、修养、悟性、品德的不同,对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相同,所以倾心而为,寄兴而作。将修养、品格、心胸共同表现在作品之上,这才是真正的书家或画家所具有的个人境界。在这种个人境界之下,影响到作者的意境。从这方面说,他们的心境和表达的意境又是相通的。

七、题款、印章等章法的相似性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比较讲究题款和印,因为款和印不仅能表明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内容以及作者等,更能起到点缀画面、完善章法等润色的作用。只有在笔法、墨法、章法等表现形式和谐统一时,才能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八、结语

总之,书画同源不仅表现在书法与中国绘画的人文特质上,也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表现形式与笔墨运用上,而是要深入到其各自的精神之中,因此,两者有相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追求,创造美好而又不失民族性的精品佳作,这才是对书画同源说的最深刻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山青青新浪博客.浅谈书画同源[EB/OL].[2012-10-12].blog.sina.com.cn/s/blog_48dbe0e30100mh1b.html.

[2]于民主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45.

[3]叶朗主编.中国美学通史5宋金元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235.

[4][明]徐渭著.书画同源徐渭[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3.

作者:张鹏国 单位: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