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的碰撞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很多特色艺术,比如国画、书法、京剧、皮影等艺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技术突飞猛进,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使得当下人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越来越少,宝贵的传统艺术陷入窘境。通过文献阅读与案例研究,结合社会现状,分析传统艺术与新兴技术。传统艺术的发展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当今人们的认知与审美,恰当的利用新兴技术,结合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传统艺术。
关键词:传统艺术;技术;多媒体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很多宝贵的传统艺术。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新兴技术不断快速发展,各种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同时,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这对于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艺术的了解,很多宝贵的传统艺术开始走向落寞。
2、课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可以快速传播。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利用文字、声音、图像多角度的了解事物。大数据的利用,使人们可以更加精确的了解个体与社会。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状而产生。对于宝贵的传统艺术,也不应当孤立的存在,应当恰当的与时俱进,借助于新兴技术,基于原有艺术内容,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使得其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3、思路及方法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了解相关信息,分析传统艺术的文化特点,了解新兴技术的发展,同时结合相关案例,整合信息。
二、中国的传统艺术
1、传统艺术的特点
中国历史长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包括陶瓷、书法、绘画、戏曲等,丰富多彩。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上下五千的历史文化,百家争鸣,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十分丰富,主要是仁、义、礼、智等内容。所以在艺术方面,我国的传统艺术也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谦虚、谨慎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态度。同时,我国的传统艺术偏向形象思维,讲究传神,注重一种意境的表达。由于我国地域的辽阔,我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多样,这也就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容纳性的。由于我国的传统艺术谦虚、谨慎,因此艺术语言表现多含蓄内敛,人们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来了解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与方法。
2、传统艺术的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是受到近现代的一些战事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走下坡路,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忽视。虽然政府、学校一直在引导,但事倍功半。中国的传统艺术,虽然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它与我们基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是受到我国传统思想所影响的。但是由于我们的传统艺术大多含蓄内敛,致使我们的传统艺术在表达方式上往往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比如我们的国粹——京剧,在表达程式上,多是虚拟、抽象的。可能一个左右摇摆的简单动作,就代表了走过了千山万水。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快速地今天,接受的传统艺术教育不多,大多数人都很难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我们的传统艺术。我国的传统艺术虽然久远,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审美观的变化,传统艺术的的风格和思想也在不断地变化。比如,在新石器时代,艺术刚刚起步,人们只具有初步造型的能力,人们只能做一些简单陶制品,之后开始加入纹饰、花纹等。在元明清,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们可以开始进行山水、花鸟的绘画,以及制作精美的瓷器。俗话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国文化的延续性,也是通过不断地变化、改革来完成的。从陶瓷,演变为青铜器,画像石、画像砖,再到绘画等,是一个在不断调整、变化、创新的过程。我们应当认可我们的传统艺术,并且承认技术带来的变革。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3、形成原因
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同“慢热的”传统文化相比,人们更愿意接受“快餐式”的现代艺术,电影、话剧等艺术往往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于传统艺术,则需要人们慢慢了解,细细品味,对此很多人往往失去了耐心。新兴技术的引进,电影、动画、音乐的传播,使人们的可以接受的事物增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很少走进戏院欣赏京剧艺术,去博物馆欣赏传统书画。长此以往,社会传统艺术氛围的缺失。因此,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传统艺术的了解则少之又少。
三、新兴技术的介入
1、新兴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形成原因
技术手段是艺术的载体,技术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技法,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由来已久,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对艺术造成革命性的影响。图像、声音、视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很多不可能的艺术变为了现实。技术的渗透是全方位的,艺术同样不能置身于技术化的的浪潮之外。艺术与技术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呈现出新的形态。新兴的艺术形式,就是像工业设计一样,可能会爆发的,会引起人们极大的热情。
2、技术发展的快速
通常,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出现和运用是相对缓慢地,似乎在等社会的消化和接受,等人们开始接受后,再进行下一变革。但是现在,新媒介技术突然没有了耐心,发展、改革迅速。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速度十分快。并且每一次改革,都会对艺术产生强大的影响。比如互联网提速、手机电脑的更新、新软件的开发,都会给艺术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力。比如,前段时间,“足迹”App的面世,引发了众多用户的参与,各种互联网平台一时间充满了电影风格的照片。相对于艺术思想,技术的发展更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欢,因为艺术的思想、观念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技术是以方便快捷为主,容易被青年人接受。技术的传播在取代观念文化过程中比较简单粗暴,新旧技术更新快,没有时间给大家思考与创作。缺少了思考,使新技术缺少了品味。同时,由于新技术的产生时间较短,致使技术缺少历史,没有传统,缺少深度。还有对技术极度痴迷的音乐控。他们对于音效的苛刻要求到了不惜工本,从材质到制作工艺的每一个环节都极为苛刻。但是,大家有时对音乐的本身思想,反而没有那么重视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传统艺术的在复制技术面前开始崩溃。电子传媒和互联网的出现,很多人认为新的传播媒介技术必然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自由王国,是艺术独裁时代的完结。艺术不再只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每个人。事实上,单纯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左右艺术的属性,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媒介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技术的进步直接关涉到艺术的进步,技术促进艺术走向平民,扩大影响,如对报纸广播、摄影等大众媒介的利用。所以对于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来说,技术与艺术的变革也会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3、技术与思想的脱节
新的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虽然比较重要,但是以往,每次新的艺术思潮都是由于新的思想所以引起的,技术手段只是辅助作用。比如文艺复兴、启蒙时代、浪漫主义等,都是由于新的思想所激发出来的新艺术。其背后的技术等因素都是隐形因素,只是支持艺术思潮的辅助工具,并不足以产生颠覆性的能力。但是现如今的艺术,往往都是由于技术的革新,对艺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并且,技术的革新速度非常快,革新频率由几十年逐渐缩短到几乎每年都有技术性的突破。但是,艺术的观念却远远没有技术的步伐那么雄健和迅速,艺术背后的思想却缺乏了相对应的生命力。致使艺术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不协调。艺术是作品,技术是手段,当技术发展缓慢时,人们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以为世界从来如此。技术的发展速度一旦加速,世界就变化了,手段也就由形式变成了内容。比如,电影艺术是导演自身艺术思想的体现,电影反映出了导演自身对某些观点、事件的一种主观看法。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技术带来了福音,是一些过去不可能完成的镜头变成了事实。但是,当技术的过度发展,导演开始不考虑电影的艺术思想,而是一味的追求先进的技术,把电影变成了技术性展示。观众朋友们也开始适应这种技术电影,大家也纷纷去电影院,感受现代摄影技术和音效的体验。这使得人们,尤其是艺术家们失去思考的能力,而是一味的追求艺术的技术。同时,由于技术的过快发展,原来的老艺术家们开始感受到压力。新技术往往只和年轻人沟通与交流。青年人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术,并且逐渐称为新技术的主导力量、这种压力是由于技术更新换代过快,老艺术家们担心被新技术所淘汰,并且从此被先进的技术所抛弃。同时,感受到压力的并不只是老艺术家们,还有更多地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新技术的冲击。
四、传统艺术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引入,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文化的落后,外来文化的先进。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蒙上了西方的阴影,同时抹杀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性。中国的传统艺术与技术,应该是互相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人创造艺术,又被艺术所改变。新媒体艺术不是拼贴的文化,不是物理的反应,而是二者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反应,其生成物是极具活力的新文化,而不是死板拼贴的马赛克。数字化媒介时代,国家间进行文化的输出,往往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来组织和实现。具有穿越国界性的数字化大众媒介产品,如电影电视节目、音像制品、新闻及广告等形式可以对受众群体在思想上造成巨大的潜意识。比如,外来文化的输入,对思想意识带来了相应的变革,促使了之后的消费思想与观念。但是,数字化传媒、新兴技术同样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复兴的机遇。
五、总结
当今大众流行的艺术形式,大多都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符合人们的审美意识与视听语言,我们看可以利用这种新兴技术与视听语言,整合传统艺术的表达形式,来发展我们的传统艺术。虽然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状况大幅度底稿,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对传统艺术的关注明显不足。同时,许多对艺术的研究并未能为传统艺术开辟道路,而是更多地关注西方现代艺术流行。我们现在更应关注于如何让新兴技术逐步深入的中现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与当下的审美意识、视听语言结合,应借鉴中国和西方的经验,开创性地解决自身的困境,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无论是政府干预还是教育改革、大众参与,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播都将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向其他民族、国家的流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使之被理解、被认可,中国的传统艺术才有希望成为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并使之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郑曙旸,聂影,唐林涛,等著.设计学之中国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蒋晓丽,石磊.媒与文化chuanmeiyuwenhua==Media&culture: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海阔.媒介人种论MeiJieRenZhongLun: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蒋原伦.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5](美),詹姆斯•罗尔著;,董洪川译.媒介、传播、文化MeiJie、chuanBo、wenHua: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编委.中外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8.[7]孟威.媒介伦理的道德论据[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8]洪艳.影像存在的伦理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作者:王颖琪
作者:王颖琪 单位: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