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美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突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美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突破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美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突破

【摘要】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丰富了艺术表现形态。传统艺术审美中,静观审美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现代美学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结合环境美学传统艺术美的理论基础。分析环境美学与传统艺术审美特征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探讨环境美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有力突破。全面提升现代社会群众艺术审美能力。

【关键词】环境美学;传统艺术;突破

环境美学是指:通过研究不同生活环境的社会群体对的审美的要求,分析环境艺术美感给人们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环境艺术美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困扰的一门艺术性学科。传统艺术审美,是通过观察艺术载体,分析外物与艺术载体之间的发展规律。传统艺术审美的基本原理,就是挖掘艺术载体存在的真、善、美。传统艺术审美中,审美载体一般为较成熟的物品、或者是建筑等,不包含自然美。自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将发展目标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之后,提升了我国制造业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审美。传统艺术审美中,单一的静观审美已经无法受众审美的需求。因此,文章以“分析环境美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有力突破”为话题,深度展开研究[1]。

1环境美学的艺术特征

1.1纯粹的审美形式

环境美学的审美过程中,其审美形式是纯碎的,不包含审美载体功利、概念。仅仅只是通过艺术载体自然的形态,进行联想。例如:当我们身处于树林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下,人们在分析树林这种类型的环境模式,就会给人们心理和身体造成怎样影响的过程中,不会考虑这片树林中的树木有多少年的历史,栽种树木的人物是谁?树木的品种是否名贵。人们只会根据树木呈现的最自然的状态,分析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或者工作,给人们带来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而传统艺术审美中,更多的是通过研究艺术载体所蕴涵的历史故事、年代,分析研究载体的艺术价值。

1.2动态审美特质

环境美学所涉及的艺术载体具体动态特质。它会根据时间、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上文讲到的树林,每一个季节的树林的颜色都不一样,那么给人们的视觉冲击程度也会不一样。同时树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其自然形态。因此,环境美学具备动态的审美特质。而在传统艺术审美过程中,艺术载体一般为博物馆或者是展览馆陈列的艺术品,由于特定的保护机制,它们的形态不会因为时间的变换而发生改变,而这种单一艺术特质,容易给人们形成视觉疲劳的状态[2]。

2环境美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有力突破

2.1艺术审美单一场域的突破

传统艺术审美模式中,静态审美模式是由18世纪以康德为代表的艺术学家们共同提出。后来黑格尔提出以通过社会哲学的角度进行艺术审美,由此审美模式转变为艺术与哲学的相结合。人们开始通过分析艺术载体的功利性,来研究它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接受事物逐渐呈现多样化状态,这种单一的审美模式开始遭到质疑,现代艺术家认为,审美过程不应该局限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单一的场所,而是人们所看到的自然环境中,通过正确的环境范畴,正确认识自然物体的表现形态。以蓝鲸这一生物为例,如果把它放在博物馆,人们只会把它当成是一项艺术品,人们根据它的形态研究蓝鲸的曲线美,但是它正真要呈现给受众的不是它的曲线,而是它的力量美。因此,只有把它放在海洋这个大环境中,才能真正表达它的艺术形态[3]。

2.2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命题的突破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一结论的由来是受历史时期人们的经济和生产力较低这两项因素导致。人们身处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不含任何科学加工技术的产品。因此,形成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审美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加工产品逐渐增多,人们对艺术美出现了审美疲劳。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美的概念的解释越来越模糊。而环境艺术审美中,纯粹的审美形式打破了这一僵局,使人们对美又有了新的概念。其次,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耗了我国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保存一个优美的环境是多么的重要。环境美学受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审美模式[4]。

3环境美学在传统艺术审美中的价值

环境中的审美趣味有助于达到道德目的。毫无疑问,日益增加的环境美学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我们有证据表明,丰富的积极的环境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且可以减少身心疾病、社会疾病,如犯罪和破坏公物。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领域。此外,因为环境美学本身是好的,即使它并不总是一个独特的和孤立的好东西,它也是值得支持的。它被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一种道德目的。尤其是环境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审美趣味的重要焦点。理解环境的内在环境美学并不要求它与非审美用途和意图相分离。事实上,在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下,环境的使用离不开环境的优美,如风景道路,或农田景观的使用。保护农业景观,购买许多项目,保护景区规划,表达道德义务和政治意愿,将服务于审美目的。保护和提高环境美学是道德目标。艺术审美与环境美学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例如,我们可以问:环境美学是整个艺术审美结构的一部分吗?这是我们寻找和防守的因素之一吗?如果如此,审美关怀将在艺术审美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术界探讨了传统美学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为艺术环境美学的内在价值提供了依据。如果是这样,那么艺术环境美学就可以看作是环境美学的源泉。因此,环境美学对艺术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艺术审美理论也将被应用到其他环境应用中。显然,艺术审美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与环境的许多方面。例如,雕塑经常出现在室外,周围的环境可以是草坪、花园、起伏的山峦和“借景”。环境雕塑使用各种自然物体、材料和背景。音乐是音乐厅的音乐家或演讲者、声音、背景和环境特点的户外使用。希腊和罗马有一个露天剧场在历史上的戏剧,今天他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表演在街上。舞蹈还借用了各种自然背景,包括海滩。然而,在艺术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复杂的问题。自然、荒野、乡村、农业、沙漠、海洋、城市和建筑环境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美学范畴,如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环境类型有什么区别?如果存在差异,那么这些不同的环境领域在环境美学、审美鉴赏和审美判断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异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例如,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城市景观的欣赏有什么不同吗?如果存在差异,应该用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来批判性地判断这种不同的环境?这些不同的环境欣赏方式与艺术欣赏有何关系?此外,我们仍然回答传统意义上的欣赏问题,例如,仍然认为欣赏是非功利的和沉思的吗?这些环境领域是美学理论的新主题,还是只是不同的价值观?这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诉,环境美学这一审美模式的诞生打破了人们审美疲劳的状态,其纯粹的审美形式、动态审美特质使环境美学在艺术审美领域地位逐渐提高。它在拓宽传统艺术审美单一场域、提高自然美在美学史中的地位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提升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让人们清楚认识到,环境将给人们身体和心理造成直接性影响。从而改善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破坏性的发展行为。

参考文献

[1]郝娉婷.构建中国式环境美学体系的可贵尝试——阿诺德•伯林特与陈望衡环境美学思想比较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5,(06):46-54.

[2]刘克.出土汉画所见汉代环境美学的思想构成及其使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3):83-89.

[3]刘长星.环境美学的伦理维度——以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为核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05):100-104.

[4]赵建桥,方旭红.环境美学视野下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优化设计研究——以泉州市西湖公园为例[J].广东园林,2013,35(05):45-47.

作者:熊思思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