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财务风险研究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1.盲目扩大投资规模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学校在校区面积、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的引进等方面都对资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面对这种需求,很多高校管理者和财务工作者,往往没有对自身财务状况、支出能力进行正确评估,未能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从而根据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调整财务行为;同时也未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没有做好充分的评估与投资规划,不断扩大银行信贷,盲目进行投资建设,导致负债总额过高,严重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
2.会计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这一会计制度,即以现金收到或支出与否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所有劳务以及跟踪资产都不作为收支费用,在总账中,事实负债得不到反映。随着高校收入渠道、结算关系的多元化,通过“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金比重”以及“学校年末对外负债总额占总经费收入的比重”等这些指标对学校财务风险进行衡量,未能够将“帐外事实负债”考虑进去,缺乏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全面反映。另外,“应收及暂付款”中的暂付款,基本上都是垫付款未核销数,支出实际上已经形成;同表列数据相比,“应收及暂付款”中的实际资产量严重偏离。这就使得通过资产负债表对高校偿债能力进行衡量,必然导致对偿债能力的高估,对偿债风险的低估。
3.风险责任缺失
目前,高校实行计划管理模式,高校领导并不对学校财务承担风险责任,即使在任期间造成了巨额债务,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同时由于高校领导有一定的任期,而且缺乏必要的风险问责与追责制度,导致高校领导更加注重短期行为不以自身的财务状况为实际出发点,大量举借外债,使高校贷款规模日益加大,造成高校债务偿还风险;另外,由于风险责任缺失,部分高校出现前任借钱,后任还钱的问题,比如当某一职能部门前任领导离职时,欠下大量债务,需要用大量预算额度进行偿还,而导致现任领导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导致高校债务负担沉重,财务风险增加。
二、构建并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从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评估以及财务风险评价三个方面入手。财务风险识别要求对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将财务风险的性质、特征和传导机制予以明确;财务风险评估则需要在有效识别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未来风险的发生概率、损失程度进行评估和预测;财务风险评价则是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以此来对风险的危急程度进行判断。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基本条件指标,包括生均用地、教育设施面积、设备仪器以及图书等指标;其次,发展能力指标,即通过建设、年度投资与现金比率,来对高校投资承受能力进行反映;最后,偿债能力指标,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净利对利息的倍数对高校偿债能力进行反映。在上述指标建立之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通过综合指标法,分四步来完成。第一,运用定性分析对有关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然后在以定量方式将各项指标的预警临界比率计算出来;第二,对各监测指标的爱物预警指数进行结算;第三,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第四,将高校财务预警综合指数计算出来,而这一结果就能够将高校财务风险警度确定下来,以便有利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2.实行改良的权责发生制
改革当前的会计制度,采用改良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两种完全相反的会计制度,在它们之间存在不同的收支确认类型,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就是其中一种,它要求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主体经济业务实行权责发生制,而某些次要的经济业务则实行收付实现制;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主体,能够对高校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真实、全面的反映,从而为高校财务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降低财务风险。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后,对于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将“累计折旧”科目增加到“固定资产”科目后,并将折旧费科目增加在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下。对于重要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购置时,采用平均年限法进行折旧。对于负债核算,要在会计科目设置“应收账款、应付工资和预提费用”等负债类科目,将隐性负债变为显性负债,从而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反映。
3.建立经济责任制
建立完善的经济责任制,要求遵循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即要在校内各级管理层建立起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者的权责,对本单位的财务风险承担相应责任,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为加强财务管理积极研究对策,使得从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工都对财务管理予以重视,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将经济责任制度与任期制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其在任期间必须对其财务行为负全责,并对任期已满的进行责任问责与追责,防止其盲目负债;同时加强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对会计账目、经济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内部审核,以有效避免隐形负债,降低财务支付风险。
作者:肖妍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基建后勤管理处
第二篇: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与管理
一、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成因分析
首先,院校对风险认识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也随即成为了“自主办学、独立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一个个法人办学实体。然而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高校内部的许多经济活动开始转向了市场化,例如参与到多种融资活动、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活动中来。也就是说高校并不再是传统的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的主体了,诸多方面会涉及到多种市场经济活动中来,而这也就是会难以规避了一些经济风险与法律风险。例如我国近几年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之中,投入了几十亿资金,假如缺乏了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就会让资金链断裂,影响到院校日常健康运转。
其次,各大院校盲目扩招所引起的负债。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诸多高校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借助大规模的扩招来顺应发展潮流。而这样盲目的扩招让高校产生出巨额的资金需求,但是政府财政拨款与自筹资金难以满足现代高校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对于资金的无限需求,许多高校只能选择去银行贷款来解决自身迫切的资金需求问题,而这样大的规模建设与巨额财物负债,引起了高校财务风险问题。
第三,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当前我国高校收费制度在经过几年的改革之后,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经常性的成本分担制度,学校学费收入占据了院校日常收入的30%左右,部分地方高校学费收入所占比例更高,甚至有些达到了50%。然而资金筹集渠道的变化,让高校资金的供应链条更加依赖于生源市场。当前,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选择名牌院校、重点院校,而这对于普通高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让自身的学费收入受到了一定影响,扩大了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管理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首先,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我们所说的预警系统就是在现代高校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基础上,去分析与评判高校办学资金日常使用的合理程度、真实的财力能力等,并且借助该预警系统,进而找到高校财务运营过程中隐藏的风险,并且进行了相应的预警预报,进而为广大高校管理者的宏观战略决策提供了相对客观、必要的财务管理依据。
其次,选择科学合理的融资渠道。我国高校除了去选择银行贷款来实现融资,还可以去选择了其他的形式,例如进行项目融资。另外,还可以通过进行土地置换、校办产业、合作办学等形式来提升高校自身的创收能力,以达到降低借债风险的目的。上层主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高校贷款管理工作的宏观监督力度。对于部分具有严重透支偿债能力、风险较高的学校,上级部门必须要及时预警,假如部分高校依旧不顾财务风险,继续盲目扩大自身贷款规模,上级主管部门可对其实施处罚。
第三,合理编制预算,加强日常预算控制与管理工作。众所周知,高校预算是一个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门,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依据,并且预算管理工作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院校的财务健康状况与持续发展与否。高校各级预算收入的编制状况务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持勤俭节约。另外,财务部门必须要强化自身的预算安排,增强日常支出的透明度,确保开源与节流的并行。并且学校全部支出项目务必要坚持有凭有据,在确保正常教学工作开展基础上,能够合法规范、合理收支。日常预算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经费开支大户要进行重点跟踪管理工作,进而发挥了预算工作的控制管理功能。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高校不断扩大自身规模,因此在日常教育投入过程中防范财务风险并加强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而高校管理层与财务管理部门务必要强化自身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构建与健全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进而使得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管力 单位: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