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茶文化论文范文

茶文化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茶文化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茶文化论文

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论文

一、福安茶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如果说曾经沟通东西方的商贾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丝绸之路”的话,那么福安茶叶的传播,则可以称得上是闽东近代的“茶叶之路”。福安市产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温麻县治时期。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脱颖而出,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同时,闽东茶叶对外贸易也十分活跃,明末清初,福安茶叶融入“海上丝茶之路”和“陆上丝茶之路”大联通,可谓“四海共飘茶叶香,五洲同赏福安茶”,奠定了世界名茶的地位。然而因为长期缺乏一个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导致在茶类中缺少竞争力而一度处于衰弱境况。从2006年起,福安市确定挖掘这一历史名茶作为该市茶叶公共品牌,于是经过几年的品牌打造,获得“中华名人特供茶”、“福建十大名茶”、“中国申奥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省著名商标等荣誉,加工工艺列入福建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也已通过国家标准协会组织的专家论证,这为坦洋工夫现今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内涵深厚的茶礼茶俗。茶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嗜茶的人更是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所以茶文化它更多地体现在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福安,茶以一种文化的触角深入到人们生活中,它不仅是解渴的饮料,更是一种厚重的礼仪。大年初一喝“过年茶”,新娘过门喝“新娘茶”,亲人出门喝“出行茶”。福安广泛流行“茶哥米弟”之说,有客来先敬茶后吃饭,生活中称“喝茶”为“食茶”,表示茶似饭食,一日三餐不可无。福安茶与婚姻的关系密切而独特,男子在向女子求婚的聘礼中要插上一枝茶枝,聘礼中带茶枝表示今后家庭兴旺,茶树又是一种独特的植物,茶树开花的时候其茶子还在树上,叫做母子见面,寓意今后儿孙满堂;女子在出嫁的嫁妆中要放入几粒茶子,古有“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不可复生也。”用茶以寄寓,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从一而终的儒家道德观念,也体现了中国青年男女祈求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3、旅游资源丰富。福安旅游资源丰富,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风光秀美,其南部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冰臼群是我国低纬度地区保存最多、最好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保存完整的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筑群、神秘古老的瓜溪“活化石”刺桫椤、古朴奇特的柏柱洋明清古民居、别具风情的溪塔葡萄沟、绚丽多彩的仙岫畲族风情以及闽东苏维埃旧址构成了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4、当地政府大力引导和支持。福安市重视坦洋工夫茶文化的传播与茶经济的发展,在加大对“中国茶叶之乡”、“坦洋工夫”红茶品牌的宣传力度的同时,致力推动坦洋工夫品牌与中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交流,推动东方文化的传播,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借茶文化办旅游、以旅游助茶业发展”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共识,包括茶博物院、乌龙茶都、畲乡茶艺表演队等在内的一批与茶叶相关的景点和节目相继形成,为茶文化旅游创造了条件。近两年来,坦洋村已经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主题公园、横楼民宿文化茶博馆等工程的建设,“坦洋工夫”生产性非遗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9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和主管部门大力挖掘、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产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茶产业竞争力。

(二)劣势(Weakness)

点击查看全文

茶文化研究论文:苏州茶文化探析

本文作者:陆晓寅 单位:苏州西山100网

从古文记载可以看出,“旧贡美茶”与“水月茶”实属两种不同的茶,前者出现在宋朝之前,后者则是在宋代“为吴人所贵”。《吴郡图经续记》,成书于宋宋神宗元丰七年,因此“水月茶”大概也就诞生在元丰前后。后来苏州洞庭开始“贡水月茶”,时间大概是在元丰(1078-1086)时的最后两年。明代时,江浙等地均已制造芽茶、叶茶,一般不再饮用饼茶和末茶。洞庭西山的制茶工艺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当时生产有“云雾茶”,《二酉委谭》(明代王世懋,16世纪):记“时西山云雾新茗初至,张右伯适以见遗。”明王鏊《姑苏志》云:“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采摘时间、原料外观和内质等方面的要求开始趋向碧螺春茶。综合史料可以看出苏州西山茶叶的发展:唐代:“旧贡美茶”(团茶);宋代:“水月茶”;明代:“云雾茶”;清代:“碧螺春”茶。所以碧螺春茶不是因为几个神话而来,而是经过了数百年演变、革新而来的。

耗费人力的碧螺春茶制茶工艺

关于明代西山岛的制茶工艺,在张源的《茶录》中有完整的记载。《茶录》云:“造茶:新采,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锅广二尺四寸。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她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撤入筛中,轻团那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焙干为度。中有玄微,难以言显。火候均停,色香全美,玄微未究,神味俱疲。”这些归纳,真切地代表和反映了太湖地区炒青传统制造技术的实际最高水平。碧螺春茶从茶青到干茶,需要很多的心血和人工,每一斤碧螺春茶的制作都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作团队。1.500克干茶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2.500克干茶(4月中旬以前)约需2个采茶工人采摘茶青一整天。3.500克干茶约需炒茶师按(1.5斤茶青一锅)炒3锅左右。每锅需耗时45分钟左右,一斤干茶则需2小时左右。从中可以计算,每天最多可以生产多少斤茶叶。上图为当地政府1983年的关于碧螺春采制标准的文件,其中特别强调了制茶过程中应“坚持什么”、“不准什么”。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来分析当前市场上碧螺春的采制状况。“不准剥芽采”,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单枪”。据非苏州本地茶友介绍说,现在一些茶客热捧这类“单枪”的碧螺春,价格还不便宜。其实小叶种茶,只采“芽”,不但很费力,而且容易碎,因为芽很小,这样就会降低产量。因此,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单芽”碧螺春,基本不是洞庭碧螺春,除非是个别商家后期刻意的加工而成。洞庭碧螺春最标准的外形是“一芽一叶”,俗称“一旗枪”。再看“不准带(戴)手套”的规定。近年来戴手套制茶比较流行,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制茶师,我们在一些宣传照片上也经常可以看见他们戴手套炒制茶叶。戴手套,会对茶叶产生二次污染。另外铁锅的温度高,手套容易受热溶化,会产生难闻的味道,极易被茶叶所吸附。

碧螺春市场现状令人担忧

碧螺春茶是茶中婉约一派,慢慢悠悠地散发着魅力与清香。苏州太湖洞庭山独特的气候以及茶树与果树等相间种植的种植方式,使得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然而,这一清香淡雅的茶,却在市场上经历着严峻的生存考验。随着碧螺春身价的抬高,更多的商贩搞起了造假。最早是从江西、贵州等地收购茶叶,通过染色等方式来以次充好。随着消费者辨别能力的提高,这些商贩又采取了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造假水平。从以前的商贩销假,到原产地的制假、销假。除去上述的造假以外,另外的几个方面也使得洞庭碧螺春的前景堪忧。综合归纳如下:

1.外来茶种的引进种植。“某某茶庄种植基地”大量地承包荒山,或者指使村民挖掉原来的茶树,种植“乌牛早”等大叶种茶。因为此类茶树出芽早,在3月就能出芽,从而能制成所谓的“明前茶”,以高价销售。正宗苏州碧螺春茶为小叶种茶,发芽较晚。如果天气较冷,则基本要在4月初才能大面积地采摘。

点击查看全文

民族特色茶文化论文

一、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一般是针对饮茶的艺术而言的,从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饮茶的环境、饮茶的人际关系等。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泡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学习礼法等,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茶文化》第二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煮茶、斗茶、工夫茶。现代的茶艺一般分为四大类:表演型茶艺、待客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养生型茶艺。根据所冲泡茶叶种类的不同,各种类型的茶艺在冲泡的技艺、流程、茶具、饮茶环境、品茗方式等是千变万化的。我国各民族大都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及饮茶习俗,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不同民族的各种类型的茶艺、茶道、茶礼等,充分地展示了茶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茶文化的基本作用

(一)茶文化可以提升个人品格的修养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饮用、品尝过程中,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茶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因此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乳交融之感。团体商谈、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文化在提升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茶文化可以调解心态,缓解心理压力

茶不仅是一种安全的饮料,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能够应付人生挑战的良师益友。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要有些东西来调节我们紧张的心态,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而人们进入茶楼或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在享受茶的冲泡艺术,在饮茶、品茶过程及茶叶自身的各种功效共同作用下,对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茶文化显然起着一种重要催化剂的作用。

点击查看全文

饮茶文化论文:蒙古族饮茶文化与礼仪思考

本文作者:张华明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煮茶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各种佐料。不同地区蒙人奶茶制作的方法有差异,各地爱喝的茶的味道也不同,所加入的佐料也就不同。一般来说,加小米、奶皮子、黄油渣、稀奶油、黄油或绵羊尾油等调料。要想把茶煮好,关键是将稀奶油、黄油渣、奶皮子、熟奶豆腐等调料搅拌好,才能煮出别有风味的奶茶。有的人在奶茶中加盐,有的人喜欢甜而加糖,要根据各人的口味添加。至于鲜奶可分牛奶、羊奶、马奶和驼奶,一般以牛奶为上品,羊奶次之,也有的地区用马奶和驼奶。蒙古族制作奶茶是用熬的方法,而熬煮之法又是中国古代的饮茶艺术。早在唐朝,《茶经》序言的作者皮日休就描写过煮饮茶的方法。元人杨维祯《煮茶梦记》记载“:铁龙道人卧石床,命小芸童汲白莲泉,燃槁湘竹,授以凌霄芽为饮供。”[3]可见这种方式是有一定文化继承的。

奶茶的功效

奶茶中放的炒米是脆炒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先将干净的糜子米倒入铁锅内,加适当的水煮,并不断搅翻锅内的米,米泡胀后,使米皮层中的水性维生素渗透到米粒中去,增加米中的维生素含量。把泡胀的米捞出凉晒,然后把干净的细沙子倒入铁锅内,将沙子炒红,把泡胀的米倒入,进行快速炒,使米开花,即可出锅,色黄不焦,米粒质坚而脆。这种炒米泡在奶茶中,吃起来酥脆香甜。也有糜子米不用水泡,也不用沙子炒,而直接将糜子米放入锅内炒。这样的炒米较硬,被称为硬炒米。然后用碾子碾糜子米,去其皮,将糠簸出,即可食用。这种炒米不发霉变质,便于保存和携带。用炒米泡奶茶喝了解饥饿。在不同季节所喝的奶茶也不完全相同,如夏季鲜奶多,奶茶是用鲜奶煮。但在冬季鲜奶就极少,主要用奶制品代替,特别是黄油茶在寒冷的冬天,受寒冻僵时,饮黄油茶能很快得到恢复。蒙族人除饮奶茶外,还饮嘎仁萨面茶。这是用绵羊脊骨汤煮茶,饮后可以提高视力和听觉。饮杏仁宝日汤煮茶,可以通宣理肺。饮酸枣茶能健身补血,治疗失眠。蒙人还有喜欢将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用于煮茶,煮出的茶,风味各异。一些入茶的植物已经被证明有一定的药用价值[5]。东部蒙人对兴安岭南麓地区生长的各种茶树,制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如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阿巴哈纳尔旗、乌珠穆沁旗以及察哈尔、克什克腾旗等地区的蒙人,饮一种阿巴嘎茶。阿巴嘎学名为地榆,属蔷薇科,是草本植物,生于草甸草原的林缘附近,叶为椭圆形,秋后采集叶、茎、根放在阴凉处,可以和青砖茶煮,味道香,加入鲜奶及其他佐料,即是阿巴嘎茶。

蒙古族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

蒙人熬制茶和饮茶的茶具也是很考究的,以下就六个方面做简单介绍:①装奶桶:装鲜奶的有木桶,主要是柏木、松木或柳木制品,后来的桶多是金属制品。②搅茶桶:将熬制的奶茶佐料放在桶内搅拌,搅拌出油为止,然后把搅拌好的佐料倒入烧开的茶水搅拌。③蒙古刀:削砖茶或切砖茶的蒙古刀,刀身是以优质钢打制的,刀刃锋利,把砖茶切开研碎。④茶壶:盛茶的茶壶各地区使用的不完全相同,一般的茶壶嘴小,底大,铜质,也有铝质的。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也有的呈六边形或四边形,容积比普通茶壶稍大。铝壶和铜壶的壶嘴和壶盖都非常讲究,刻的花纹。有的银壶,清代制的凤嘴龙纹银壶十分精致,并配以各种卷草、莲花瓣和各种几何纹样,形成了极为精巧的富有装饰性的民间工艺品。⑤高筒茶壶:蒙语为温都鲁,意即高的,壶形为圆锥形,壶口呈半圆形,约二尺左右高,带把。一般用桦木制作,上面有四道或五道金属制作的箍,箍上刻有各色花纹,也有用紫铜和黄铜制作的,紫黄相间,色泽夺目。温都鲁是盛奶茶、奶酒的必要器皿。⑥茶碗:蒙古族所用的茶碗是木制的,称“翠花碗”。“蒙人胸次所拎之木碗以桦木制成,贵者以札批野(桦木根有翠色花纹)制之。曰翠花碗。制时,须以核桃油擦摩使润。镶以银。碗中镶银三钱许,佳者值银廿余两。桦木者值数两。”[6]这种木碗是用桦树根旋挖成型,再用装饰薄银片包镶而成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最大的木碗铺是瑞恒永,价格最低的是树身制作的木碗。木碗便于蒙牧民随身携带,藏于怀内,使用时拿出来。蒙古族王公贵族使用的木碗,是用银片包镶而成,包镶的图案多种多样,八宝图案最多,非常讲究,是美丽的装饰品,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虽然器具不如中原饮茶所用的复杂,但简单实用又极富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的饮茶礼仪

点击查看全文

我国陶瓷茶具影响国外茶文化论文

一、简述中国陶瓷茶具的发展

明代,人们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变成了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绿色的茶汤要以洁白如玉的茶盏来与之相配,尚白也促进了白瓷的发展,这时的茶具以景德镇最为著名。宜兴紫砂壶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并迅速发展起来。清代的饮茶习惯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与之相匹配的茶具也没有大的变化。较之前朝,茶具种类多,色彩艳,同时还在其中配以诗词书画等,紫砂壶的发展在清代达到顶峰状态。

二、中国陶瓷茶具在日本的流传及发展

1.唐三彩茶具

开放的唐朝文化,较之其他朝代,对日本影响最大。此时在日本,饮茶是天皇、贵族、高僧们模仿唐文化的潮流之一,当然也少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陶瓷茶具。奈良时代日本人模仿中国唐三彩烧制出了奈良三彩,器物主要有盖罐、罐、净瓶、钵、碗、盘等,色彩主要为绿、黄、褐色,有的为单纯的彩绿。虽然其工艺、造型、装饰技法、釉色等方面均不如唐三彩,但奈良三彩是日本最早的陶瓷茶具,为日本陶瓷茶具的发展,及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黑釉茶盏

宋代“斗茶”风靡全国。北宋被金灭亡后,宋徽宗玩物丧国,为百姓所不耻,斗茶之风也逐渐陷入低潮。当斗茶活动在中国的宋代逐渐落下帷幕时,在当时的日本却刚刚兴起,流入到日本的黑釉“建盏”,倍受推崇,在当时可谓价值连城。随着中日两国频繁的贸易来往,大量的中国陶瓷茶具被强势的武士阶层获得,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就是推动了日本种茶、制茶技艺发展,不是完全模仿中国。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