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工智能技术在茶文化博物馆中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茶文化博物馆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在茶文化博物馆中的应用

摘要:从20世纪中期人工智能被提出,到现代人工智能的逐步发展应用,其便利性和技术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科技、遗产保护等方面。人工智能不仅包括人们熟知的智能思维机器人,还包括图像处理识别、全感数字交互、大数据库等多种高端技术。在传统文化被高度重视的今天,人工智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茶文化博物馆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茶文化;博物馆;可行性

1人工智能技术的场所应用

1.1人工智能自助茶店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稀缺的当下,许多现代化茶店仿照无人售货饮品店,也设计出无人售货茶店商铺。无人售货茶店能够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和建筑面积成本,有利于人们在小空间范围内自主选购。但介于茶店与普通饮品店的不同,以及部分人群对茶叶认知度不足等情况,部分一线高档无人茶店开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店内设置人工智能语音系统,为顾客解答问题。首先,人工智能系统由模拟人脑思维的技术支撑,能够与顾客形成连续性交流,为人们推荐不同价位、应用范围的茶种。其次,人工智能系统中包含庞大的计算机数据库,可以通过简易问答,免费为人们测试适合个人体质的茶种需求。最后,人工智能自助茶店相比于普通茶店更具有安全性。不仅各个茶种都是在陈列柜中,通过购买才能取出;人工智能机器还有自主监控收银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为无人茶店提供安全保障。

1.2数字交互体验茶社

数字交互体验式茶社,是在现代茶文化繁荣复兴后出现的多功能智能茶社。一方面,人们可以在桌面屏幕上自助点餐取号,每个茶桌上方还有智能语音感应系统,能够观看与茶学有关的影视剧、音乐剧,给人们营造一种智能化轻松舒适的场所感受。智能屏幕和数字交互体验,可以避免因服务人员不足、上餐缓慢等问题,减少顾客矛盾,扩大茶社的定义和功能范围。另一方面,数字交互茶社可以通过区域的多媒体板块教学和触屏模拟系统,组织茶艺学习活动。在此模式下,茶社就不单单是喝茶聊天的场所,还是学习茶艺、茶道的学习场所;是以娱乐功能提高人们对茶学兴趣、从而扩大茶文化传承面的重要社会场所。数字交互体验茶社相比于传统茶社,更受年轻人的喜爱。但介于人工智能的成本过高、茶社建筑面积及发展活动较为冗杂,目前我国的数字智能茶社尚未普及。

1.3智慧博物馆支撑技术

在对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讲话后,博物馆的功能逐渐由传统的参观展览,转型为能够让展览品与人们互动、给人们知识体验的“智慧博物馆”。在2016“互联网+中华文明”的发展下,我国大量的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智慧博物馆的支撑技术主要由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数据整合等在计算机和科研发展下的新型技术。在2018“人工智能时代西部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路径研究”的项目建设中,目标更是要以智慧博物馆为基点,将AI技术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中。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结合,吸引大批年轻人投入到西部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来,并将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化利用,反过来教育更多的年轻人传统知识文化。在智慧博物馆的基础上,人工智能不仅是对其技术和应用范围的补充,还是由“智慧博物馆”转为“智能博物馆”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2AI在茶文化博物馆中的应用分析

2.1人机交互可行分析

一方面,现阶段的各类文化博物馆,都会在馆口设置机器调查问卷和改进建议口。这种单向的交流并非是人机交互,但却是人机智能交互的可行基础。当人们习惯了智能手机、电脑和机器问卷调查后,不用专门设置服务人员对场馆进行讲解,顾客也会对更高级的智能机器有使用需求。另一方面,现代许多场馆中的展品,参观者通过扫描二维码,便能听到语音讲解。这类人机交互是较为初级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建造专门的智能人形机器人,可以提高人机交互交流水平,问答模式也更加灵活,满足参观者的深层次问题。

2.2智能影音应用分析

现阶段的博物馆,已经基本配备了智能影音系统。但智能的程度和应用范围还尚未统一。一方面,目前的智能影音系统还停留在对人们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影响,通过视频播放万里茶道的宣传纪律片、大展厅里茶文化的传承演变等,为人们初步介绍茶文化。这种单一的“双感”技术,无法调动人的全身感官,激发人们茶学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博物馆智能影音系统没有自主思维模式,仅仅是操作上更加便利,即智能化有所缺失。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博物馆的智能影音系统必将全面改革,实现多智能化的全面技术覆盖。综上,目前各个博物馆的智能影音基础已有一定的基础,人工智能影音技术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2.3受众体验调查分析

在全国百家数字博物馆的调查研究中可知,人们对现代的智能博物馆接收程度较高,对未来人工智能化博物馆的期待度也十分高昂。在接收调查人群中,17-47岁的人群,对于智能博物馆试点的体验度评价较高,并认为智能博物馆的建立和普及,能够促进我国西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而对于17岁以下的人群来说,它们更注重智能博物馆内的娱乐性,相比于中青年,儿童对智能博物馆的认知更纯粹,热情度也更高。儿童的家长对于这类“寓教于乐”的智能博物馆认可度也较高。唯一不同的是47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智能博物馆的接受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大部分老年人的对智能机器的学习和使用程度较低。因此,考虑到老年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智能影音数字场馆中,必须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员,为老人的展览参观做导游和操作员,并设置专门的传统展览活动区域和智能机器学习区域为老人服务。

3AI在茶文化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

3.1自助解答型机器人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AI技术发展的典型,在西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计划中,可在西部地区的各省市文化博物馆普及自主解答型智能机器人,以更加准确、娱乐、现代的方式,传承西部茶叶文化,繁荣万里茶道的旧址。一方面,在博物馆门口设置多个迎宾式机器人。这类机器人研发成本较低,仅为人们解答场馆内展品分布问题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在博物馆内分布少数智慧思维机器人。这类机器人的研发成本较高,因此分布广泛度较于迎宾式机器人更低。茶学解答型机器人内设海量云计算数据库,通过与人们的交流,能够模拟人脑思维,自主回答茶学问题,普及茶文化。在这类高智慧机器人背后,是庞大的互联网技术,因此这类机器人较普通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能够为人们传播普及的茶学知识更为精确和客观。

3.2智能茶学数据系统

现代AI博物馆的革新,必定需要与传统博物馆交接过渡。在交接的过程中,许多传统博物馆内的纸质珍贵数据资料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既省去了大量纸质文件的空间,还更具有安全性。通过AI图像识别扫描技术,将纸质文件内容直接转换为电子模式,省去了人工校对的时间,避免了人工校对的错误。在智能扫描输入之后,人工智能还能根据文件的类别,智能分类整理,整合数据库信息。在智能茶学数据系统的自主防盗模式下,模拟人脑智能思维可以时刻自觉识别和察觉入侵危险,高强度的保护数据系统的安全。

3.3计算机AR全感体验

前文提到,现代智能影音系统的双感设置,无法激发参观者的全感情绪。在AR全感体验技术下,通过将屏幕上的虚拟场景套入现实,人们可以全方位的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3D立体视觉效果冲击、多声道立体音质的听觉冲击、模拟现场实物的触觉冲击、茶乡气味的嗅觉冲击和饮茶的味觉冲击这五感冲击下,多角度的体验茶学文化。并且,计算机AR全感建模,还能够根据人们的喜好和指令,随时切换不同场景,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

4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比对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茶文化博物馆中具有可行性和普及受众度。通过人工机器人前台把关、AR技术五感调动以及茶学系统的售后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茶文化博物馆不仅仅只是吸引顾客的噱头,而是真实、全方位深入到场馆建设的高科技技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下,我国西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项目得以有序开展,传统文化的复兴繁荣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刘绍南.智慧博物馆支撑技术应用探讨[J].首都博物馆论丛,2017(00):366-372.

[2]王柱,周兴社,王海鹏,倪红波,武瑞娟.智能博物馆个性化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9(15):280-283.

[3]徐志华.茶叶博物馆建筑景观特征及价值分析———以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为例[J].农业考古,2011(5):77-81.

[4]吴璟,卜菁华.地域环境特征的建筑表达———中国茶叶博物馆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设计思考[J].建筑学报,2003(4):37-40.

作者:陈琦 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