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呈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呈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及呈现

摘要:恩施茶文化是古代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差异性、交融性、发展性等鲜明特点。茶民俗是恩施茶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以其鲜活的形态留存于“历史冰箱”中,内容丰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其呈现方式展现了恩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恩施;民俗茶文化;土家族

一、渊远流长的恩施民俗茶文化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由所在区域的全体民众共同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它是世俗的,属于集体共有,带着泥土气息,具有烟火味道。“恩施民俗是以土家族习俗为主的民俗,作为继承性文化现象的民俗,更有古代巴人的许多遗风”[5](P2)。巴人最先饮茶,并创造了茶文化。巴人及其先辈,自上古时期就开始以茶叶为饮料,成为习俗[6](P145)。作为巴人一支的“廪君蛮”起源于清江中游武落钟离山,廪君是部落首领。随着巴人势力的强大,茶文化随着巴人的步履先后传播到汉中、四川盆地,后来又传到武陵地区。随后,巴人因为政治、军事等原因造成了大规模的迁徙,巴人将茶叶及茶文化传播到族群所至之处[6](P95-104)。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巴人后裔退回至武陵山区生存繁衍,从此再也没有大的迁徙,巴人后裔世居在武陵山区,一直保留先祖的饮茶习俗。

二、恩施民俗茶文化形成原因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政治制度是形成恩施特色民俗茶文化的主要原因。恩施境内交通十分不便,成为中央政权难以到达的“荒徼”之地。历代封建王朝对此地实行“羁縻制度”“土司制度”,采取“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策略,执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民族隔离政策,在恩施地区建立“施州卫”“大田千户所”“百里荒千户所”等军事设施,对土司地区内外人群流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7]。这些措施导致文化技术交流滞阻,中原文明对恩施地区影响甚微,土家人沿袭先祖巴人习俗,茶文化一脉相承。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以后,随着“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禁令的打破,更多的汉区人口进入恩施,相邻的苗、侗等兄弟民族也在武陵山区自由迁徙,恩施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恩施茶文化的内容。29个民族落居其中,最终形成了以土家族为主导、其他民族大融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恩施民族茶文化。恩施地域广阔、河流纵横,清江被称为土家人的母亲河,也是土汉文化分界线,是“武陵民族走廊”文脉之一,由此形成层次较为丰富的文化生态区域———峡江文化、清江文化、酉水文化三大文化生态圈。在共同的土家族文化背景下,清江南北又具有较大差异性,由北向南呈现渐进式发展趋势:清江以北汉区,受汉文化影响相对较大,尽管依然保留“火煏作卷结为饮”[8]的古老饮俗遗风,但土家族文化背景下的民俗茶文化融入诸多汉文化因子,“土味”里掺杂“汉味”;清江沿岸的卫所辖区,属土、汉文化交汇地带,以土家茶俗文化为主流,融合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兄弟民族茶俗文化特点,“土味”里多味纷呈;南部土司地区开发较晚,更好地保留着先民的古老饮俗,民族特色更加浓厚,“土味”地道而纯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文化互相碰撞,彼此交融,交互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渐形成以土家族文化为主体,融入苗、侗、汉、回等少数民族特色的茶俗文化形态。

三、恩施民俗茶的文化内涵

茶因人的利用而衍生出茶的文化。五千年饮茶习俗代代相传,恩施人在以茶为饮的民俗生产活动中,为恩施的茶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茶是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迟至距今5000年前,巴人先辈开始饮茶[6](P136)。三峡地区及清江流域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饮茶起源乃至茶业初兴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实物证据:发现了早期人类控制性用火的遗迹,距今5700年前的房舍遗迹及室内灶膛,大量的小型釜、壶、杯,尤其是“单耳杯”“尖底杯”“尊形杯”“小底尊形杯”,这些早期巴文化代表性器物,是“饮茶用的饮具”[6](P63,P83)。擂茶[6](P26)、油茶汤[6](P29)、罐罐茶[6](P31)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三大古饮。今天,火铺上的“打油茶”香糯怡人,火塘里熬煎的“罐罐茶”醇酽清神,千年擂茶遗留着“五味汤”的奇效神功。巴人及其先辈从生食茶叶到煮茶成羹再到单独作饮,历经几千年发展,积淀成丰厚的文化内涵,茶成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性标识。1.茶是祖先神灵的化身茶是土家族的生殖女神,从南至北,恩施流传着与茶有关的生殖女神、护儿女神的传说与故事。清江南部恩施州来凤县所在的酉水两岸,流传着苡禾娘娘茶生子的故事:苡禾娘娘因为生食茶叶而怀孕,生了八个儿子———“八部大王”,他们是土家人的先祖,苡禾娘娘因此被土家人奉为生殖女神[9](P82-84);清江流域,民间流传着茶山娘子的故事:茶山娘子又叫“春巴妈帕”,是盐阳女神的化身,为了驱赶茶园的毛虫,她纵身投入火海,舍身保护茶园,她的故事代代相传;“茶婆婆”,又叫“阿米麻妈”[9](P63)或“巴山婆婆”[5](P107),碗柜是她的神衹,常年受母亲们的祭祀,祈求她保护儿女平安长大。2.茶是祭祀神灵的圣物恩施人崇巫信鬼,相信万物有灵,所供奉的神灵众多,各种祭祀活动也多。茶是土家族祭祀神灵时请神、安神、娱神、酬神、送神的圣物。比如,在“梯玛的世界”里,梯玛(土家语,即土老师)一声令下,“茶婆婆舂擂钵”,梯玛通过“传茶”仪式完成人、神之间的沟通,茶成为人神间的通道[10](P33-34、P99);又如,土家族祈神舞“跳耍神”伴舞唱腔“耍神调”里必有“采茶”[11](P264)。3.茶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见证者恩施人喝茶多在火塘(火坑)边。火塘,是恩施农村的标配,其历史可追溯至5700年前[12](P146-148)。改土归流以前,火塘是恩施人取暖、烧茶、煮饭、会客、娱乐、睡觉、劳动的生活场所;同时,火塘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神坛。祖父“讲古”颂扬先祖先贤,祖母唱歌传承传统艺术,父亲“手上活路”沿袭传统技艺,母亲缝衣做鞋秉承勤俭家风,兄弟你比我划习得生存本领,姐妹挑花绣朵编织美好生活。茶作为最普通、最平凡、最恒久的伙伴,见证着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以及世代颂扬的民族精神于火塘边代代相传。

(二)茶是民俗事象的载体

土家族文化,大多寓于民俗事象中。在恩施民俗文化里蕴含着诸多茶的内容,茶成为民俗事象里不可或缺的主角,其所具有的除湿、驱疫、祛寒、保健等功效自古至今一直护佑着恩施人民的身体健康。1.茶是礼尚往来的信使恩施人礼尚往来要随礼,支人待客要奉茶。在人际交往中,时时请茶,处处敬茶。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你来我往,茶充当着信使的角色,润滑着人际关系。2.茶是农村集市的隐语恩施最早的商业经营用暗语、手势、捏指头来表示商品价格数字。茶叶是恩施土特产,自古以来就是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之一。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茶是猪行、牛行、农村集贸市场的隐语,表示数字“四”,暗语为“茶钱”,别称为“茶老关”[5](P69-70)。3.茶具是承载礼仪的礼器恩施人对茶的崇拜呈现在繁复的礼仪中。新娘出嫁必备红漆雕花的“茶盘”作为嫁奁,既可端茶、奉茶,又承载彩礼、贺礼;在各种仪典活动中,茶盘又成为祭祀的神圣礼器。在恩施“哭嫁歌”《要嫁妆》中,茶壶、茶杯成为“十要”之一,“公婆礼性大,早晚要筛茶”,日常生活器具的茶壶又成为敬老行孝的礼器。4.茶棒是维护封建礼制的法具在恩施,西兰卡普神的故事广为流传,西兰因嫂嫂馋言而含冤死于茶树棒下,“后门白果开花,嫂嫂是非小话,死于茶树棒下”[6](P60)。本土民歌亦唱“白果姑娘爱刺绣,深夜细观白果花,嫂嫂说她会情人,爹爹劈头棒杀她”。“茶树棒”成了维护封建礼制的执法工具。

四、恩施茶文化在民俗中的具体呈现

对于盛产茶叶的恩施来说,茶俗是恩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恩施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恩施茶文化内容的具体呈现。在恩施这一历史文化的“大冰箱”里,留存了许多古老的饮茶习俗,这令中国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有关人士庆幸不已!茶在恩施民间被广泛应用,涉及到日常生活、人际交流、人生仪礼、时岁节令、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在祭祀、丧葬、庆贺、婚礼、年岁节俗等民俗文化方面有诸多独特呈现。

(一)生活茶俗

恩施山大人稀、沟壑纵横、气候湿润、瘴疫盛行,茶是驱疫、清神、健体的生活之必须品。日常生活中,寻常百姓喝清茶,老汉钟爱罐罐茶。但土家人最钟爱的还是油茶汤,“土人以油炸黄豆、包谷、米花、豆腐、芝麻、绿焦诸物,取水和油,煮茶叶作汤泡之,饷客以敬,名曰‘油茶’”[13],“间有日不再食,则昏愦者”[14]。油茶汤是恩施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与藏族酥油茶、蒙古奶茶并称中国三大少数民族茶饮。

(二)年节茶俗

节日是一个民族精神栖息的乐园,她将民族的记忆、丰富的智慧、美好的愿望寓意于象征性的仪式之中,借此增进认同、凝聚人心、建构秩序[5](P3)。茶在恩施节日习俗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夕、元宵、花朝、清明、谷雨、立夏、端午、月半、重阳、霜降、小年等传统民俗节日里,几乎都飘着茶香。

(三)祭祀茶俗

土家族先民经历过原始的“万物有灵”的图腾信仰。在恩施,土家族是原住民,其他民族信仰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化”现象,是对“万物有灵”信仰的继承与发展。有信仰就有祭祀,在祭祖宗、祭家先、敬傩神、敬梅山、敬土地、敬灶神等祭祀活动中,茶同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四)丧葬茶俗

丧事,俗称“白喜事”,“生时喜酒死时歌”。乐观豁达的恩施人重死如生,视死如归,“丧事喜办,哀而不伤”是恩施丧礼特色。茶在丧葬礼俗中,既是待客的礼仪,客来敬香茶,以“敬茶”写在执事单中;又以“净茶”、鲜花、香果一道,作为酬神、祭祀亡人的祭品。在诸如请水神、叩茶、跳丧、交祭、路祭、回殃、立碑等环节中[5](P146-157),茶是不可或缺的神圣祭品。

(五)诞生茶俗

新生命的诞生延续着一个家族的希望,在恩施,诞生茶俗有“茶神婆护娃”“踏生吃茶”“出月祭井”“还魂汤”“赶白虎”等内容。茶神婆护娃:茶婆婆受到母亲们的常年敬奉。孕妇临产,用白纸剪个打伞的纸人(俗称“茶婆婆”“巴山婆婆”“阿米麻妈”)贴在碗柜壁或火塘屋壁板上,母亲每天吃饭前敬奉,以保佑小孩易养成人。踏生吃茶:新生儿诞生后,第一个来产妇家的人,谓之“踩生”或“逢生”,产妇家要煮甜酒鸡蛋茶、红糖阴米茶热情招待客人。出月祭井:新生儿满月这天,在火塘祭完灶神后,捎上祭礼、抱着小孩,来到水井边祭拜水井菩萨,再用茶壶盛壶水回家,烧热后给小孩洗澡去疫,求得水井菩萨保护。还魂汤:“罐罐茶”被本地老年人称为“还魂汤”。恩施人除瘴祛疫全凭本地所产草药和偏方,火塘里随时熬着浓酽苦涩的罐罐茶,老人常饮则清神健体。但凡小孩有个头痛脑热、破皮流血,饮之驱疫、洗之消毒,火塘里的罐罐茶就成了妙药灵汤。吊胎赶白虎:童子伢崽最怕“过堂白虎”捉魂魄。如小孩干瘦,四肢无力,不想吃饭,只想喝水,谓之“走胎”,家人要用黑布包裹红米七颗、茶叶三片、灯草三节,缝成三角形小袋,再向三姓人家讨白、黑、蓝丝线三根,将布袋吊挂在孩子脖子上,谓之“吊胎”,以赶白虎[5](P110)。

五、从茶俗到茶礼的升华

礼俗相融,礼是社交礼节,俗是地方风俗,礼与俗在一个民族长期的内外交往中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15](P127-129)。由于交往的需要,需要用礼仪对言行进行规范,寻常生活化的民俗升华为精神追求的礼仪。恩施地区“民俗简朴,无浮华奢侈习气”,“一般习尚,向称淳朴”[16](P1545,P1565,P1630)。这些茶民俗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久而成礼。

(一)待客茶礼

家里来了人,不论认识与不认识,必先请坐,再装烟倒茶。茶是本地特产,以茶待客比较讲究,视实际情况而定:常客来了吃清茶,贵客来了吃鸡蛋茶,远客来了吃油茶。待客的最高礼仪是鹤峰“比兹卡茶道”,又叫“鹤峰四道茶”,主要内容包括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11](P302-303)。

(二)庆贺茶礼

谢师茶礼:年轻人拜师学艺,“出师”时要置办“谢师茶”。将师伯、师叔请到高堂,再将师兄、师弟请到场,备好酒馔、茶礼、红包等,备好香、纸、蜡、烛等,举行隆重的谢师仪式:美酒香茶先敬鲁班,再敬师父,师父则以传家工具箱回敬弟子。修发迹茶俗:起新屋,又叫“造发稷”“修发迹”。新屋的梁木是房屋中堂的主干,中堂是全家供养祖先及神灵的地方,是整栋房屋的“信仰核心”。制作中梁异常讲究,“梁木中央要凿个眼,用红布包上朱砂、银子、茶叶、米,滴上酒等塞于眼内等”[17](P192)。朱砂、银子、茶叶、米、酒等均有深刻的寓意:朱砂辟邪镇宅,银子代表财富,茶叶代表人丁兴旺,米代表丰衣足食,酒代表富足奢侈。茶叶“多子多福”的生殖寓意在这里显得意味深长。祝寿茶礼:恩施人50岁即可做寿,逢十过整生,至亲送“寿匾”,升匾仪礼非常隆重,“通行四献礼”[5](P145),即上香、献帛、奠爵、奠茶,先敬家先,随后晚辈为寿星献茶,以求“茶寿一零八”。

(三)婚俗茶礼

恩施人对新嫁娘的标准为“泡茶煮饭、洗衣浆裳、支人待客、谋略划算,样样在行!”如果新娘“要茶不茶、要饭不饭,好吃懒做、娇生惯养,样都不样”,则不受待见。可见,茶成为恩施人衡量女性品德与能力的试金石。婚姻仪式茶味浓厚,主要有请茶说媒、下茶订亲、订茶合庚、采茶备嫁、茶陪木匠、茶礼团客、茶娘哭嫁、拦门茶礼、茶迎上亲、合茶圆亲、洞房闹茶、改口敬茶、回门谢茶等内容。

(四)祭祀茶礼

在祭祀活动中,以茶行礼以示虔诚。乐师吹奏的请神曲牌名曰“迎宾调”,又称“茶调子”;梯玛令下,茶婆婆擂擂钵,此为“传茶”;清茶一杯祭奠神灵,谓之“奠茶”;安葬新坟前,混以茶叶、米、朱砂画太极以定穴位,谓之“安龙”;小年夜祭灶神,将茶叶、饴糖、杂粮,各盛盘排列锅中,谓之“马料”,等等。恩施人认为茶具有通仙灵的神圣力量,茶成为请神、安神、娱神、酬神的圣物。恩施茶文化是古代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一地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是民族融合状态下茶文化的活态综合反映。“罐罐茶”是古老清饮的活化石,“油茶汤”上溯巴人“千年羹”,“擂茶”里深藏“五味汤”的药理,恩施玉露引领蒸青之风流……恩施茶文化所展现的丰富形态,堪称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其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脉相承,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地域性、差异性、交融性、发展性等鲜明特征。恩施民俗所彰显的茶文化内涵,是恩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巴风土味的恩施茶俗,使恩施茶文化成为中华茶文化领域里的一朵奇葩和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绍明.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稿[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2]张正明.张正明学术论文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张良皋.武陵土家[M].李玉祥,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黄柏权.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对策[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5]廖德根,冉红芳.恩施民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6]刘家虎.饮茶起源及茶树栽培起源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7]黄柏权.民族走廊上的土司[J].铜仁学院学报,2016,(5).

[8](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9]向柏松.土家族民间信仰与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0]雷翔,刘伦文,谭志满.梯玛的世界:土家族民间宗教活态仪式“玩菩萨”实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1]彭英明.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2]王善才.清江考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清)李勖.来凤县志[M].同治5年(1866)刊本.

[14](清)张梓.咸丰县志[M].同治4年(1865)刊本.

[15]王庆松.土家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5,(4).

[16]湖北省政府民政厅.湖北县政概况[M].湖北省政府民政厅,1934.

[17]萧洪恩.土家族典仪文化哲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刘伟华 马定莲 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