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茶文化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中的渗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相对于中、小学语文要求掌握语文知识突出“工具性”而言,大学语文更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茶,历史悠久,围绕茶形成的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追求审美,它已深深融合于中华文化的各个角落,点缀了审美文学的文化底蕴。大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审美因子,教学中做到茶文化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对培养起学生们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大有裨益,从而达到学生们对“真、善、美”地主动追求,实现大学语文“以美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语文审美教育
1.茶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茶文化载体是茶,据史料载,我国是茶的原产国,亦是世界饮茶文化起源地。陆羽在《茶经》中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嗜茶,并将之作为咏唱对象,“喉吻润”到“两腋习习清风生”的饮茶感受生动形象,传诵至今。茶文化,即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集合。
2.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含义
语文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指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积累审美知识,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在学习和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中,培养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范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语言等都蕴藏着美的质料,文学作品中语言美、意境美、音韵美、结构美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美、心灵美、形体美等,这些美的因素或具有榜样的价值,或将不同程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这些美的质料开发出来,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千百年来,茶给予人类物质与精神双重滋养。普及茶文化知识,可怡情雅志、修身养性、增长知识。语文审美教育对学生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他们身心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教学中,将茶文化和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能更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突出大学语文教育的审美性。
3.1把握意境,情景合一,丰富审美体验
“意境”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最先提出来的,即指艺术家创造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自己进入意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据《茶经》载,陆羽把制茶、烹茶、品茶当作审美体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有美感、有意境。意境从创作角度看,是艺术家的情感和思维,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交融。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该词意境之实处是梅花一物,勾起词人遐思,及“驿外断桥边”这个特殊环境,黄昏风雨中作者贬官后孑然一身流落到此的情景;虚处是作者遭到官场嫉妒被刺伤了心,丢官落魄而独自愁的情,以及遭忌被贬依然不改操守的意,均借助驿外断桥边那株瑟缩于黄昏风雨中的梅花这一实物予来表达。理解这首词就要进入其意境,把握好了意境就能勾起读者对处于南宋偏安一隅的腐败朝廷通知下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婚姻不快、官场失意的同情,也会产生对词人那种心被揉碎,被碾作尘埃也要抗金复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无限崇敬。陆羽烹茶既观水、火、风,体会到物质变化中的美景与玄理。煮茶,物性变化,出现泡沫,常人看来有何美感?陆羽则在变化中享受着大自然的乐趣。“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飘飘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在陆羽眼里,茶是这一境界不可或缺的实物,在茶汤中包含孕育了大自然最洁净、美好的品性。在烹制、冲泡、奉茶中把握意境,将个人融于自然,感受到的是清风细雨一样向身上飘洒,可以“一瓯瑟瑟散轻蕊,七碗清风袭两腋”,情景合一体现地淋漓尽致。讲授过程中,将《卜算子•咏梅》一词与陆羽烹茶一例相结合,让学生们把握该词和烹茶过程的意境,情景合一,获得独特地审美体验。
3.2挖掘美料,细细品味,享受审美乐趣
唐代著名诗人、茶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人在诗中细腻地描绘了茶的色、香、味、形,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的感受,在饮茶中求得了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扣紧,诗人将简单的饮茶过程美化,让我们也仿佛闻到了茶清郁隽永的香气,品到了甘露琼浆般的滋味,精神得到了极大地愉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歌中的诗歌,顶峰上的顶峰”。其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蕴含了张若虚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他意识到个人生命虽转瞬即逝,而人类存在却绵延久长。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获得欣慰,情感基调哀而不伤。这一句诗,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细细品味,品出诗人带给我们的那种少年式的对未来生活的期盼,虽夹杂着少许伤感,但更多的是期盼、激励与欢愉。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料,要靠我们去发现、感知和品味,从中获得审美乐趣。
3.3情感共鸣,净化心灵,获得审美教育
“共鸣”源于物理学,引申到文学作品鉴赏,指蕴含于作品形象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感染力,感染、熏陶、教育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认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卢仝诗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一首茶诗,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碧云引风吹不断,百花浮光凝碗面”,煮茶的过程,碧云清风相伴,何等惬意;煮出来的茶,白花浮光,何等赏心悦目!经他描绘,平淡的煮茶过程,也成为了一个审美、享受美的过程。第三部分《七碗茶歌》乃全诗中最精彩部分:“……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诗人喝茶,已临仙境,但他却扎根民间,心系黎民,笔锋一转,想到辛苦的茶农。天子尝新、王公抢先、世人嗜茶,但千万不能忘记茶农,不能忘记他们所受的巅崖之苦。对苍生的关怀,对茶农的关切,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告诫我们在喝茶品茶时不要忘记辛苦劳作的劳动者。《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劝吴郎让寡妇打枣一事,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语言质朴,无一用典,如话家常,、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启发对方,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该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诗歌结尾道出了导致民苦的根源,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无限同情。茶涤尘、涤性、涤心,茶文化中蕴含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包容等精神和大学语文审美教育所追求的是相契合的。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语文教师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们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大学语文审美教育中渗透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孜孜不倦地追寻美、创造美、形成品德和个性,真正实现大学语文“以美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欢.简论中国茶文化与审美[J].农业考古,2016.
作者:朱珠 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