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茶文化在德国的传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茶文化在德国的传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茶文化在德国的传播

1一带一路带来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由国家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随着近几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深入,大部分中国人对“一带一路”这个名词都并不陌生,那么一带一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大幅发展,这让中国越来越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才能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以开放为向导的“一带一路”,是中国促成的,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打造世界合作平台的合作性倡议。“一带一路”多元包容的特性,交通、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加强,使中国茶文化德国的传播“如虎添翼”。具体体现在:第一,“一带一路”为中国茶叶的走出去提供了多边合作的平台。从欧洲国家引入先进的茶叶栽培技术和机械,使茶叶种植早日进入机械化,能够更轻松地种植出更优质的茶叶。同时,将种植的茶叶销往沿线亚欧各国,有望使茶叶的出口量达到新高。第二,有利于增加中国茶叶出口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带一路”推动的高水平、常态化的农业合作机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让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2中国的茶文化

早在神农氏时期,中国便开始了约4700年悠久的饮茶史。三国以前,人们更注重的是茶的医用价值。从唐朝开始,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吹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号角。中国的饮茶文化,上至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都有自己的解读。中国历史上有关茶的诗词众多,可以说茶为中国的文化创作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包容接纳,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有客来时,中国人往往会冲一壶茶,这其中体现的中国人待客的礼仪。何时添水,添多少水,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礼”。泡茶的茶具、手法,饮茶时所选的场所等,都从各方面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的儒雅之道。随着茶叶在国外的流传以及盛行,怎样把中国的茶文化也带到国外去,是很多传播使者应该考虑并实践的问题。

3德国茶文化/茶市场的现状

新航路的开辟,把中国茶叶首先带到了欧洲。在欧洲医生嘴里能够“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茶叶,就这样在欧洲开始流行起来。因为一开始的进口量不大,茶叶成了欧洲富人们餐桌上的奢侈品,喝茶是为上流社会所喜爱的活动。18世纪的伦敦,就有约2000个茶馆,可见茶叶在欧洲的受欢迎程度。古代的丝绸之路通过阿拉伯把茶叶传到了欧洲,现如今的“一带一路”则能通过更快捷直接的方法把欧洲人喜爱的茶叶运送到每家每户。以欧洲大陆的心脏——德国为例,德国是世界茶叶的“中转中心”,在世界茶叶贸易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人虽然喜爱喝茶,但自己国家并不种植茶叶,而是全部依赖于进口。进口的茶叶一部分自己国家饮用,另一部分则再加工后运往欧美等其他地区。2015年中国对德出口的茶叶总额位居德国市场第一位,同时,德国也是中国对欧盟出口茶叶的第一国,约占总输出的50%以上。因此打通德国市场是我国茶叶进入欧盟市场的基础。那么,如何利用好一带一路带来的新优势,提高中国茶叶在德国以及欧盟的销量,并把中国茶文化推广出去,值得我们深思。

4茶文化在德国传播遇到的问题

尽管中国茶叶在德国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但由于德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茶叶会进行再加工,使得德国民众对原汁原味的中国茶叶了解不多。并且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特种茶、精品茶不多,中国茶文化在德国的传播仍有一些阻碍。首先是专业传播人才的缺失。德语人才相比往年数量有了一定的上涨,但相比英语普及的广泛度而言,德语仍属于小语种,而对茶文化有相当研究的德语人才则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茶文化走向德国首先就面临着语言上的挑战。其次,关于茶的德语翻译未得到统一的规定。中国茶种类繁多,很多茶名也是文化的体现,如“铁观音”、“西湖龙井”、“大红袍”等,如何地道准确地用德语翻译出各类茶的译名并进行区别,是翻译者将面临的一大问题。此外,茶文化传播意识缺乏,传播形式偏重商业化。早在18世纪,茶叶就十分受欧洲人的喜爱,但不少欧洲商人通过倒卖茶叶赚取高额利润,茶叶成为了人们赚取利润的工具,其在中国所蕴含的儒道文化到了欧洲已经流失殆尽。近两年来,中国开始意识到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设立了以孔子学院为主要代表的文化传播载体,但除此之外纯粹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仍偏少。很多机构的传播形式也缺乏创新,使得一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得不到好的传播,进而国家形象遭到一定误解。

5如何应对茶文化传播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带来的良好前景下,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在国际上传递真正的中国形象。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积极去面对并解决,通过多种形式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例如,利用新兴媒体的广泛影响力,以更新颖的方式推广中国茶文化,让世界上更多人、尤其更多的青少年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如设立介绍茶文化的网站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拍摄德语微视频对茶叶的种植采摘及其深厚的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开展有关茶知识的德语竞赛闯关活动等。第二,向世界性的组织申请设立茶文化推广日,在这一天举办和茶有关的活动,邀请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亲自参与到制茶、泡茶、喝茶、品茶的过程中来,让中国文化中的包容理解,以品茶的形式让世人品到。而有关于茶文化传播过程中翻译的问题,可以设立相关组织,规范传播中茶的外语译词标准。主要靠种茶为收入的地方,政府可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并鼓励茶农利用好“一带一路”,将自己生产的茶叶带向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各国。同时,在以种茶为主的地区,发展茶基地旅游业,创建生态园,让游客们亲自体验采茶、制茶、泡茶等一系列过程。

6结语

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应突破传统,利用好多种现代技术,在当今政策的扶持下,让全世界有更直接的方式来了解中国文化。我们在引进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不能忘记中国文化的输出,只有更好地输出中国文化,才能使中国在世界更具影响力,以达成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陈积敏.正确认识“一带一路”[J]商业观察.2018,(07),72-75.

[2]陶佳彤.“一带一路”给我国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4),67.

[3]胡艳.我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J]福建茶叶,2018,40(12),412.

[4]张鹏.中国对德茶叶出口的贸易态势及其拓展空间[J]对外经贸实务,2016,(09),56-59.

作者:倪彧 唐欣悦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