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茶文化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茶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文章对茶文化课程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倡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如何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传播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探索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来自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源自传统文化的绵延传承。进入21世纪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各种挑战。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快餐文化、国外文化借助于现代传媒手段在社会上迅速吸引了国人的注意力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关注,这种追求快速见效的文化推动了社会浮躁、急功近利、追求捷径的价值观。一时之间传统文化成为“老旧”“过时”的代名词。当代年轻大学生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基石,是国家繁荣的决定力量。2017年初国家颁发《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战略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高校茶文化课程搭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递的载体和平台,在新形势下必然在传统文化传承上发挥重要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与茶文化相生相长
中国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道家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独成一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礼仪等动作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
1.1茶文化课程依托于传统文化的辉煌
茶是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茶史中对茶的记载从《神农本草经》中的“荼”、秦汉《尔雅》中的“槚”、西汉杨雄《方言》中的“蔎”、司马相如《凡将篇》中的“荈”、“茗”到现今的“茶”都依赖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茶文化课程中需了解古人的文章、诗歌、书法和画作等等,需要聊一聊陆羽的《茶经》、赵佶的《大观茶论》、徐渭《煎茶七类》、曹雪芹的《红楼梦》;读一读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杜耒的《寒夜》、苏轼的《试院煎茶》、胡滢的《夜宿天心》;赏一赏唐代的《宫乐图》、宋代刘松年的《撵插图》、宋代赵佶的《文会图》、明代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等。茶文化课程更需要习得古人尚“和”的思想,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类要顺应自然的法则;习得古人重“礼”的做法,礼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石,在茶事活动中通过各种动作要礼待别人、尊重他人;习得古人求“真”的追求,追求社会的真善美,追求人的本真如同茶性的本原;习得古人崇“俭”的精神,古人借茶在养廉、雅志、励节方面的品格,以茶养俭,以俭育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茶文化课程的基石,茶文化是根植于传统文化而发展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1.2茶文化课程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课程传播的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围绕“茶”这一主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诗、词、画,前面已经叙述过在这不再累述;拓展出众多与“茶”有关的地方文化和风俗节日,如各地方的茶馆文化、白族三道茶,潮州的茶文化等等;自唐代专业茶器具的问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手工艺内容,如法王寺出土的唐代茶器、宋代的建盏和执瓶、明代的紫砂壶、清代的盖碗等等。这些茶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其中灿烂的雅俗共赏的奇葩。茶文化内涵有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茶艺和精神层面的茶道。茶文化的内容和外延都非常的广阔,在内容上包括茶史、茶诗、茶联、茶谚、茶人、茶水、茶具、茶叶、茶馆、泡茶、品茶和悟茶等;在外延上涵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陶瓷紫砂、插花挂画等等。茶道要依托于茶艺进行表现,是物质层面的提升;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精神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无论是茶艺还是茶道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和丰富之中。
高校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课堂更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空间。茶文化课程与传统文化本就交融一体,相互促进,更应利用其独有的优势,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2.1教师“言传身教”代表传统文化
课程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首先要自己成为一名“茶人”。任课教师应该喜欢喝茶,喜爱品茶,拥有着如茶一般的淡然、平和的气质;日常不饮茶、遇事急躁、脾气火爆的教师很难上好茶文化课程的。(1)教师应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努力养成茶师应具备的品格。(2)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多方面涉猎茶的知识,让授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多内涵;多查阅茶的期刊资料、多关心茶行业新闻,让自身的茶知识与时俱进。(3)教师应见多识广,具备娴熟的技艺手法和丰富的品鉴经验,能泡好茶、品好茶。最后,教师不应限于课堂方寸之间,应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进入“茶人圈”,融入茶行业,行业中的实践活动让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加“有血有肉”。教师应尽力让学生对茶文化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产生兴趣后才能认识到茶文化的价值,才能成为茶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2.2理论知识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说法;“茶为国饮”,历来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市井百姓,莫不以茶为好。茶文化课程需充分体现其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和阵地的作用。朗朗上口的唐诗是传统文化中最易传播的文化。唐朝是我国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诗人们用诗来表达当时的生活艺术和精神追求。唐诗中就有相当数量的茶诗,有的诗歌题目含有“茶”字;更多的是以“茶”入诗,涉及到100多位诗人。茶诗的内容包含茶叶的描述、饮茶的技艺、品茶的感悟,进而上升到人生的思考、社会的担当。元稹的《宝塔诗茶》以“茶”字开篇,从茶叶、茶性写到煎茶、茶的妙处,诗中诗人和僧人通过茗茶联系在一起,体现“茶禅一味”;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从品茶的审美上升到精神的境界;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首倡“三饮”之说,凭茶可修行悟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等等。茶诗如此的丰富可见唐朝人们饮茶逐渐普遍,诗人们喜欢借诗记茶事、绘茶人、发茶情、悟茶道。唐代除诗歌之外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陆羽的《茶经》,《茶经》的完成问世将茶由物质文化上升至精神文化的境界,首次为人们的饮茶活动提供了完备的茶叶、水质、器具和冲泡知识,并提出了饮茶之人的精神要求。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时期有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章亦是不胜枚举,从泡茶技艺、取水要求、茶人茶德都有叙述。茶文化课程涵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教师必须在自身掌握茶文化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了解学习、领会感悟传统文化。
2.3技能训练中体验传统文化
茶文化课程的技能操作和理论基础是相互融合、同等重要的,实践操作能使学生对茶有直观感性的体验,通过练习茶叶的不同冲泡手法和对各类茶叶的品饮理解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涵义,理论和实践并行才能让学生体会茶文化的深厚渊博,提高自身的修养的同时自发传播给身边的人们。茶艺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都富含着传统文化的底蕴。例如:茶艺伊始,茶人服饰应选用简朴天然质地的中式服装,不施粉黛或是淡妆,契合回归自然的精神;泡茶择水应可顺应陆羽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原则,却不能循着《红楼梦》中储存雪水等天落水的旧法;泡茶手法要内旋,在做注水、泡茶、斟茶等动作时,若用右手则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按顺时针方向,寓意着“来、来、来”,表示欢迎之意,反之则成“去、去、去”的驱客之意;冲水的“凤凰三点头”手法,用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表示对来宾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等器具放置时不能把嘴部对着客人,否则表示请人快速离开;“七分茶三分情”,即斟茶只斟七分满,留下三分表示对客人的情谊;奉茶时的“观音捧玉瓶”亦是对来客的美好祝愿;及时续茶,即当宾客喝过几口后,应及时续上,绝不能让其茶杯见底。寓意着“茶水不尽、慢慢来饮,慢慢来叙”等等。实操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领会茶理论,静其心;专注虔诚的完成冲泡程序,施其行。学生在技能训练中逐渐理解领悟其中的原则和要领,掌握技艺的同时体悟到茶文化的“静”“敬”“和”“美”等,传统文化由此不知不觉融入学生的生活习惯。
2.4开放式活动中领悟传统文化
走出灌输式的课堂采用各种各样的开放式教学活动更能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在接近茶文化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讲千遍不如做一遍,茶文化课程的学习亦是,课程学习的内容如果结合实践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如让学生实地考察茶场的茶叶采摘、制作;品鉴不同茶叶的品质;观摩茶庄的经营;参与社会的茶事接待活动等。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茶叶文化、茶席文化、泡茶文化、茶具文化等,能把很多抽象的理论落实到实处。学生参与茶事活动的实践中检验了自己对茶的思考是否能在实际中实施,比如在茶席设计中发现对传统文化掌握的不足从而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
3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的建议
结合前文探索的途径,为了更好地发挥茶文化课程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排头兵作用,各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相应考虑如下建议:
3.1多渠道优化师资,打造优秀课程团队
茶文化课程的整体师资素质如何是课程能否良好发挥其传播传统文化作用的决定因素。茶文化课程是在茶艺的基础上结合了文化、艺术、宗教、社会等领域知识的综合课程,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茶艺技能或文化知识进行授课。专业的师资队伍决定了培养人才的成效,因此在实践中,一要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的研讨活动或是行业培训班及时获得学习行业最新动态,或到茶专业强的兄弟院校进行考察借鉴其成功经验;二是要“请进来”,邀请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行业专家做外聘教师给学生授课,充实师资队伍。
3.2搭建学生课余活动平台,转变学生观念
学生在学习茶文化课程之初常常把茶文化等同于泡茶技艺,觉得会泡茶就学成了课程的全部。因此课程的实践中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的茶事接待活动、技能竞赛、茶知识竞答等多种课余活动特别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社会公益、敬老活动尤为重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出来的创意设计茶席、提供展示、为客服务的过程,能更好理解茶文化不止茶技艺的观念,并能更深入的领悟传统文化,提高综合专业素养,转变以往的狭隘的专业观念。
3.3深化校企合作,丰富课堂形式
积极拓展不同的教学形式打破固定的课堂模式。首先可以成立茶艺社团、茶文化工作室等,通过专门的训练后积极组织定期在校内和社会进行展示活动,承担校内各种接待活动中的茶事服务,参与行业内外的技能竞赛和志愿者活动,即可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又可开阔眼界、提高见地,得到全面的锻炼。其次可以充分利用行业资源,与社会茶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再次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制茶大师、行业经营者等走进校园举办各种专业讲座或是研讨会、见面会,采用联动方式为学生进行现场讲授、解惑或指导,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第四学校可以与行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利用课余时间到专业茶室进行实践的条件;亦可双方联动举办茶事活动,如茶艺技能竞赛、茶文化创意比赛等,加强了企业和学校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展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能打破课堂固有的环境带来新的眼界,引发新的思考。此外教师也可以带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各种茶事活动,如去茶馆品茶、去茶叶店买或卖茶叶、去茶叶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参观茶相关的展览馆等。
4小结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富有生活哲理和人生价值。茶文化课程与中国传统文化本就交融一体,课程引领学生了解茶历史,掌握茶知识;通过学习茶技艺,实践茶文化;从中体会茶精神,整个教学过程都浸润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完全可以通过茶文化课程的普及来改变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现状,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他们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参考文献
[1]焦巧.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教改实践探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机电教育创新,2019(10):168-169.
[2]宋伟泽,崔爽.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高职茶艺课程教学研究[J].福建茶景,2019(03):127-128.
[3]蓝士英,黄苏月.优秀传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茶道与茶艺课程的路径研究[J].福建茶景,2018(10):452.
[4]鲁鸣皋.试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J].农业考古,2003(06):29-33.
作者:袁志红 李建婷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