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翻译学下茶文化外宣翻译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态翻译学下茶文化外宣翻译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态翻译学下茶文化外宣翻译探究

【摘要】中国茶文化起源于巴蜀地区,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之一。生态翻译学属于翻译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也是现阶段茶文化外宣英译中的重要翻译理论,可以兼顾翻译“信、达、雅”要求的同时结合文化环境,达到宣传茶文化信息的重要目的。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巴蜀典型茶文化外宣翻译进行集中阐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巴蜀地区;茶文化;外宣翻译

茶是世界各国民众广泛接纳与欢迎的饮品之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唯一发源地。中国人对茶叶的发现和利用已经有绵延4700多年的历史。中国位于丝绸之路的起点位置,在中国人参与茶叶作物种植活动以及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和涌现了包含丰富内容和深刻影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茶,在本质性层面之上被认定成一种植物,其本身具备食用功能,以及解毒功能,能够改善人体健康状态,发挥延年益寿的作用功效。茶文化,在事实性层面之上是茶叶与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展现出处在特定历史时期范围之内的物质文明形态和精神文明形态。茶文化是茶艺要素与精神要素的相互结合,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和明代,衰落在清代。遵照唐代时期历史文献,茶文化的核心在于要克服九难,也即是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所谓“茶文化”,通常指的是人类群体在参与饮茶活动过程中具体形成的基本文化特征,其基本内容涉及“茶道”组成元素、“茶德”组成元素、“茶精神”组成元素、“茶联”组成元素、“茶书”组成元素、“茶具”组成元素、“茶谱”组成元素、“茶诗”组成元素、“茶画”组成元素、“茶学”组成元素、“茶故事”组成元素,以及“茶艺”组成元素等等。茶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以及品茶活动开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与礼仪要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具有显著且鲜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特征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髓,也是当前我国外宣素材的重点方面,对于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而言,在凸显文化内涵的同时,还需要照顾读者阅读需求,进而有效践行生态翻译学的要求,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聚焦于巴蜀之地,古为巴蜀,今为四川,茶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种植、制作还是饮茶,都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四川在我国产茶省份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当地茶文化,还是茶业相关产业,都成了振兴当地经济的有力武器,同时令当地人民群众生活的多样性得到了保证。但是发展至今,在经济市场竞争程度逐渐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相较于云南、福建等地,四川优势并不明显,且相较于“西湖龙井”“云南普洱”“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等名茶,川茶并没有打出较好的知名度,在消费者群体中话语权依然有待提升。可以说,巴蜀之地若想将茶文化作为全国知名的一张名片,就需要加强相关宣传,这就需要加强相关材料的翻译,从而赢得口碑。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理论活动的一种,它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翻译工作需要立足于生态学视角进行,贯彻“译者为核心”的原则,体现翻译的生态性特征,提高译者对生态环境诠释的系统化程度,令译者翻译能力达到有效提升。早在2001年,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引入运用到翻译活动领域,且基于全新视角,针对语言翻译基本过程、语言翻译基本原则、语言翻译基本方法,以及翻译质量评价标准展开了阐释分析。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语言翻译”的基本内涵在于翻译活动参与者在充分适应语言翻译生态环境过程中实施的选择性活动过程,语言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本质上是翻译活动参与者对语言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翻译活动参与者对翻译目标语言文本选择过程的相互交替,以及反复多次循环。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基于适应性研究视角和选择性研究视角具体界定语言翻译基本原则,以及语言翻译基本方法,初步建构形成了与语言翻译方法的适应性,以及选择性相互关联的基本框架体系。生态翻译学理论全面系统地揭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针对具体化语言翻译文本所具备的解释性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所述的四个方面:

(1)语言翻译基本过程:在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之下,语言翻译活动的基本实施过程事实上是译者适应行为与译者选择行为的反复多次交替循环过程,其中翻译活动参与者所具备的本能集中体现在“适应性行为”层面和“选择性行为”层面。

(2)语言翻译基本方法,需要具体涉及“三维转换”,也就是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以及交际维转换。所谓“语言维转换”,通常指的是翻译活动参与者围绕语言形式展开的适应选择转换环节。所谓“文化维转换”通常指的是翻译活动参与者关注和处置两种语言形态在文化内涵层面所发生的传承关系和阐释关系。“文化维转换”关注并且强调翻译源语文化形态与翻译目标语文化形成在基本属性方面,以及基本内容构成方面所具备的差异,避免以翻译目标语作为切入视角推进开展语言翻译活动环节。所谓“交际维转换”,通常需要翻译活动参与者关注两种语言在基本交际活动参与意图层面的适应性转换行为与选择性转换行为。在“交际维转换”层面,其倡导要求翻译活动参与者不仅要传递呈现待翻译文本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要素和语言信息要素,还必须确保待翻译文本中包含的交际性语言表达意图在译文文本之中得到充分彰显和呈现,且将翻译选择环节与转换处理环节的侧重点放置在交际层面之上。从宏观性视角展开阐释分析,“三维转换”过程均发生在翻译实践操作层面之上,其能够针对翻译活动参与者具体执行的语言翻译过程发挥指导支持作用。

(3)语言翻译基本原则,具体包含多维度选择性适应原则以及适应性选择原则。

(4)翻译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具体关注语言多维度转换程度方面、读者反馈方面,以及翻译活动参与者基本素质层面。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和建构形成过程之中,我国国内学者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分析工作,并且撰写和公开发表了数量较多的研究论述文献。学者陈为春(2016)在其撰写发表的论文《生态译学视角下的茶叶术语英译探究》中具体探讨分析了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之下的茶学术语英语翻译转化思路。学者王丽娟、王冉(2012)在论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州民俗翻译探析》中以“三维”转化作为切入点,分析揭示广州饮食民俗构成体系中关于“饮茶”相关内容的翻译处理环节。学者谢光荣在论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中饮食文化词英译研究》中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对《红楼梦》中包含的菜、茶和酒三大类饮食文化词汇的翻译呈现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总体而言,生态翻译学体现的内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首先,塑造新翻译生态。基于当前翻译环境,生态翻译学的本质就是在保留传统翻译理论优势的同时,将体现智慧的新翻译体系融入翻译工作之中,从而令翻译工作更加适应时代要求。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生态的新形式,更加注重翻译策略,针对外宣材料进行翻译时,会从语言本身、交际应用和文化背景等不同维度出发,令翻译实践工作更具可行性,从而体现外宣材料针对全程不同读者的适应性,彰显翻译素材文化理念。其次,保留翻译素材文化特色。生态翻译学是理论研究体系的新形式,但不会破坏翻译素材中价值较高、充满特色的文化理念。这也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应当重视对材料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避免纸上谈兵,从而增强其实践应用性。最后,贯彻以“译者为核心”的原则。生态翻译学基于翻译实践,要求译者加强语言实践应用的学习与培养,翻译过程中使用不会脱离素材本身的修饰语言。译者会站在整体视角,对翻译素材文化内涵进行把控,在提高词汇、语言、句型翻译准确率的同时,彰显文化内涵,提高翻译素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适用程度。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只有将译者和翻译素材、翻译方式置于同等地位,才能令翻译工作更灵活。

二、生态翻译学下的巴蜀茶礼外宣翻译

(一)婚礼之茶

在古人固有理念中,茶树都是直接播种茶籽栽植,且不应当移栽。结婚时之所以会有奉茶一项礼节,本质上也是取其“矢志不渝”意思。事实上,不仅在成亲拜堂环节会出现茶的身影,在定亲、受聘等环节上也同样会有茶的重头戏。尽管巴蜀地区地域辽阔,各地婚俗基于地方差异存在不同,但基本都少不了茶。四川宜宾传统定亲仪式就会涉及男方赠送沱茶的环节,包括奉甜茶与压茶瓯等环节。具体而言,奉甜茶就是媒人陪同准新娘为男方亲友奉茶;压茶瓯指的是在男方亲友饮茶过后,准新娘在收拾茶杯的过程中,男方亲友会将提前准备好的红包放在茶盘上。即使是当今社会,一些婚礼上为双方父母敬茶的环节依然被保留了下来,且并不鲜见,这种茶通常会用“改口茶”的别名代替,属于婚礼上的重要环节。在翻译婚俗礼仪时,授茶往往被译成“offeringthetea”,直译痕迹相对明显;而“红枣茶”之类的词汇,往往会采用注音加注释的译法,用汉语拼音标注红枣茶,并用英语说明红枣茶偏甜,希望新婚生活甜蜜,同时,“枣”发音同“早”,取早生贵子之意。这样便可以向读者准确传达各类文化习俗。

(二)丧葬之茶

古人在祭祀之中,同样会用到茶,祭祀对象不拘一格,或天地、或鬼魂,皆在其列,从而将古人祭祀习俗与茶元素相联系,巴蜀地区同样如此,不管民族如何,都会在祖宗神灵牌位前奉茶。针对丧葬之茶的翻译,会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其翻译成“葬礼”或“贡品”,将其向相似维度转化。同时,“四川”和“巴蜀”等词汇,则直接用音译的方式,翻译成“Basu”和“Sichuan”,令即使不明确川蜀地区联系的读者也能明白两个地区名词之间的联系,从而统一文化维度。

(三)待客之茶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巴蜀地区人们自古以来便有饮茶习惯,茶品种类十分丰富,当地绿茶、红茶、花茶等茶园较多,出产的茶品质量较高。以地区分界,川西以花茶为主,尤其是茉莉花茶,而川东地区人们会以未发酵的绿茶或颜色暗沉的红茶为主。若需要接待客人,则往往会为客人奉茶,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欢迎。具体礼仪上,首先应保证茶具干净,提前用开水烫洗、消毒茶具;其次,应用双手为客人端茶,彰显庄重和尊敬之意;另外,在客人一饮而尽或小酌的过程中,及时为客人添茶。在翻译“且将新火试新茶”时,翻译成“Andtrynewteawithnewfire”,尽管直译痕迹较重,但是翻译并无错乱现象,这也说明外宣翻译若不能兼顾“信、达、雅”要求,应以“信”为第一要求,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四)敬意之茶

中国古代将端茶也说成“奉茶”或“敬茶”,这本身就让茶元素成了表现敬意的重要符号。无论古今,常喝茶身体好的理念都深入人心,茶同时也可以脱离饮茶本身,成为一类社交活动,从而成为人和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我国人民有饮热茶的习惯,而且讲究为客人斟茶不可过量,过犹不及。品茶环节,一杯为品,应当小口慢饮,先苦后甘,慢慢回味,体会氤氲的茶香。茶杯中倒入热水时候,20秒即可品茶,不能浸泡过长时间。针对敬茶的翻译,可以直接音译为“jingcha”,或者译为“offertearespectfully”,令人一目了然。

(五)闲暇之茶——盖碗茶

喝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巴蜀之地民风淳朴,日子平静而安闲,大街小巷茶馆林立。茶馆并非只有喝茶的人来光顾,内部娱乐活动往往让人目不暇接,可以成为棋牌室,或者读报纸、听评书、看木偶戏等,此时的盖碗茶更多是一种社交联系的媒介。由茶馆准备干净的全套茶具,在盖碗中放入茶叶,倒入开水,约数分钟即可饮用。随着盖碗茶文化的兴起和发展,顾客和茶馆之间也会形成一种独有的默契:若在茶托与茶碗之间立起茶盖,表明此次赊账饮茶;若将叶子放在茶盖上,即表示只短暂离开,座位保留,无须收走;若茶盖向下,和茶托紧靠,则表明需要添水;若茶盖向外,和茶托紧靠,则表明有需要报警的麻烦事;若茶碗中有向上的茶盖,则表明可以收走茶具,下次光顾。盖碗茶是外宣常见的翻译素材,译文普遍和原生态环境相适应,在“盖碗”一词上,采用音译方式进行翻译,译成“Gaiwanasteawares”。如果只翻译成“covered-bowltea”,则只考虑了准确性,未传其神韵。而“Gaiwan”的翻译方法可以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茶碗茶具,不会对饭碗产生联想,从而达到“三维”转换翻译的目的。

三、茶文化外宣翻译调查结果与启示

(一)茶文化信息传递准确

巴蜀茶文化外宣翻译工作旨在以茶文化为渠道,向读者传递地区经济、文化相关信息,从而达到普及和宣传当地文化的目的。因此,外宣翻译人员应在保证茶文化信息传递准确性的同时,加强词汇和语言转化的精准性。在音译、直译等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对茶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进而令茶文化外宣翻译诠释过程更加生动,使翻译质量显著提升,以适应当前社会文化交流需求,令具有不同思维或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加强对巴蜀当地茶文化的理解。

(二)茶叶名称统一

不同的茶叶在翻译时往往会存在一定差异,体现了音译和直译的矛盾。举例来说,汉语的“茉莉花茶”,有版本译为“molihuatea”,也有版本译为“jasminetea”,未能在汉语和英语之间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如果读者读到了两种译法,很容易陷入混乱,其实指的却是一类茶。基于此,在翻译茉莉花茶时,应当两种翻译方式并重,在音译后面加上英文注释,即“molihuatea(jasmine)”的翻译形式。

(三)茶具茶倌名称统一

茶具茶倌译法也需要统一,将其翻译成“茶博士”显然是不客观的,因此也需要加上“为顾客提供茶服务的人”这样的注释,从而为读者答疑解惑。

四、结语

茶文化包罗万象,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符号,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创新,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相关工作者应当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灵活融合翻译内容,加强茶文化的宣传,助力其有效传承。

作者:李春慧 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