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采茶舞蹈文化传承和艺术特征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采茶舞蹈来自于茶叶产区劳动人民采摘茶叶时的实践活动,现实基础非常坚实。经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加工改造,采茶舞蹈融合了当地丰富的文化要素、戏曲、现实和历史等因素,逐步丰富发展起来。它承载着当地戏曲文化与地域文化,能够传承文化遗风,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状态;立足生产实践体验文化传承内涵。在推动采茶舞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要结合采茶舞蹈形象逼真的舞蹈内容,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唱念带舞有机融合等,使其凸显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实现采茶舞蹈的创新和传承。
我国很多茶叶产区的采茶舞蹈历史悠久,有着数百年的发展历程。采茶舞在民间传统文艺中独树一帜,符合大众审美,深受民众好评。文章主要选取广西壮族采茶舞蹈、英山县采茶舞蹈和赣南地区采茶舞蹈等,分析这些采茶舞蹈深厚的文化传承和鲜明的艺术特征,在传承传统采茶舞蹈的过程中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1采茶舞蹈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1.1采茶舞蹈的形成状况
采茶舞蹈艺术与采茶劳作的关系密切,民间艺人将采茶、种茶中的形式和动作融入舞蹈之中,形成了动作优美、内容丰富的采茶舞。从采茶舞蹈的行为来看,主要源自采茶人的劳动动作并在其中融入了舞蹈文化,利用舞蹈元素对采茶劳作进行艺术化处理,逐步形成了采茶舞蹈。它是广大茶区劳动人民实际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采茶舞蹈起初只是采茶人庆祝丰收或劳作间歇期间的休闲活动,它也随着茶文化日益丰富而逐步演变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门民间舞蹈艺术。采茶舞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清朝,最初为简单的“茶篮戏”(又叫茶灯戏),这也是采茶戏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以来,采茶舞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鉴于我国茶叶产区面积广大,采茶舞受众数量大,采茶舞蹈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
1.2茶叶舞蹈的特点
国内很多茶叶产区都拥有本地特色的采茶舞蹈,如赣南采茶舞蹈、杭州茶乡采茶舞、信阳采茶舞、英山县采茶舞、玉林地区的壮族采茶舞等,都具有显而易见的茶文化特征。人们可以从各地举办的采茶舞蹈表演中,感受到茶文化的鲜明艺术特色,感悟采茶人的聪明才智和辛苦劳作;体验采茶舞蹈的美与力,享受琳琅满目的视觉盛宴和音乐作品。采茶舞蹈的主要动作技巧包括单袖筒、扇子花、矮子步,动作简单流畅;伴奏曲调明快朴实,艺术风格比较鲜明。
2采茶舞蹈的文化传承
采茶舞蹈吸收、融合茶叶产区民众的茶风茶俗、宗教信仰、主流价值观、戏曲艺术等,有效传承了文化遗风,充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状态,立足实践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
2.1融合戏曲文化与地域文化
湖北省英山县采茶戏起初表演名唤作“折子戏”,以带有锣鼓伴奏的“邦腔”为主,唱腔粗犷、自然朴实。当地采茶戏中采用当地方言进行“念白”,情节朴实而简单,民间乡土风味细腻而真实,受到当地民众的推崇与热爱。当地采茶舞蹈与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和戏曲文化关系密切。所以,在当地采茶舞传承教育活动中,要使受众把握它的来龙去脉,掌握它的基本舞蹈知识与表演技能,领悟其蕴含的精神要义和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三观、茶风茶俗、人文信念、戏曲艺术等复杂而深刻的内容。只有了解这些内容,人们才能更深刻地把握采茶舞蹈,感受这些采茶舞蹈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知识,体验当地民众悠久而精彩的唱戏传统,把握浓厚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这有利于传承当地采茶舞蹈、地域文化和戏曲文化。
2.2传承文化遗风
赣南采茶舞中大量采用和改良了当地客家民众采茶劳动的相关动作,使采茶舞蹈的采茶动作既自然,又特色鲜明,展示了当地茶农劳作、休闲、放松、娱乐的状态。这些动作模式展现了日常的采茶劳作过程和当地的生活特征。赣南采茶舞通常采用比较简单的道具,比如采茶劳作中用到的扇子、篮子等生产工具。它们有效传递了采茶劳动的特点和状态。采茶舞蹈的道具、基本动作和当地茶农的实际生活情形基本保持一致,展现了壮族群众的生活特点,使采茶舞蹈凸显地域性的魅力。赣南采茶舞还采取传统配乐,以传递该地区的风俗人情、戏曲文化。客家居民主要通过徽调的调式展现采茶歌的魅力。这些采茶舞蹈配以赣州方言,由此形成旋律动听、节奏较快、诙谐幽默的特征,并随着当地茶腔的演变而发展。人们在表演采茶舞时,搭配使用当地居民制作的“勾筒”,具有非常独特的音乐感。与此同时,它也采用锣鼓、唢呐等多种乐器进行演奏,共同渲染采茶舞蹈的演出氛围,陈现出独具特色的采茶舞特征。
2.3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状态
唐朝的文化背景、宗教活动推动了采茶舞蹈的形成。当时人们喜欢举办各种形式的品茶活动,每年春季人们会大规模采茶并开展与茶有关的娱乐、祭祀活动。广西壮族民众非常热衷于多种形式的节日或祭祀活动,各种节日与祭祀活动中总会表演采茶舞,进行庆祝或者祭奠。于是广西壮族采茶舞逐步形成,当地最早的采茶舞从唐朝流传下来,迄今为止广西壮族民众在举行祭祀、庆祝活动的过程中,舞蹈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后来当地民众一直延续着这种采茶舞,并逐步创新和完善,在多种活动中积极表演各种形式的采茶舞。广西壮族民众通过表演歌曲和舞蹈,实现自己的休闲、娱乐目标。当地采茶舞中有男、女舞者,分别唤作茶公、茶娘。他们在表演采茶舞蹈时总会用到彩带、手帕、扇子等多种道具。每逢民族节日和传统佳节,当地壮族民众均积极表演采茶舞,而且只需要较为空旷的地方即可演出。舞者表演采茶舞蹈时还会有一些音乐伴奏,作为采茶舞蹈的插曲。因此,壮族民众表演的各种采茶舞蹈,能够折射出当地的文化历史活动以及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
2.4立足实践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
无论艺术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如何传承、创新,它都要立足于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生产劳动、地域风格、民俗文化。以赣南采茶舞为例,它与当地茶叶贩售、采集、种植和制作关系密切。早期的采茶戏吸收了茶篮戏(茶灯戏)的多种艺术特色,从而赣南采茶戏出现了五大流派,编排出经典的《姐妹采茶》等戏剧。在赣南采茶戏逐步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它也借鉴“道家”的医术底蕴,丰富了采茶戏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实了舞蹈的文化内涵。《九龙山摘茶》在安远县流传时间较长,具有鲜明的地域艺术风格。清朝嘉庆年间,当地民间艺人结合社会生活和采茶活动的情形,对《九龙山摘茶》进行加工和改造后,形成了更连贯的表演内容,表演内涵更加丰富。因而,当地采茶舞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入富有时代特征的艺术生命力,也需要更多爱好者的辛苦付出和智慧奉献,将创新和传承有机结合起来。当地正保护赣南采茶舞蹈,与此同时它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形势,通过“微创新”增加采茶舞的生命力。当地不断创新赣南采茶舞的形式和内容。上世纪60年代人们以《九龙山摘茶》为基础,编排出了《茶童哥》,创新地改造了扇子花中的重要表演工具——扇子,改变和调整其图案、色彩和形状。改革开放以来,赣南采茶舞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茶妻》中扇子既延续了原来的半圆形,又推出整个圆形的新型设计,隐喻着赣南采茶舞顽强的生命力和多变性。2011年当地推出了《八子参军》,人们从中看到了矮子步的创新。而且,它的创新也充分体现在舞者妆容、灯光与配乐的配合、表演服装等方面。从此,赣南采茶戏以全新面目进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它离不开广大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辛苦付出,更离不开茶叶生产种植、加工制造等相关人士的实践活动。
3采茶舞蹈的若干艺术特征
每种采茶舞蹈受到各地自然条件、戏曲文化、地域文化、茶风茶俗等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舞蹈动作、舞蹈内容、舞蹈形式中。与此同时,这些采茶戏的舞蹈动作都根源于采茶这种共同的实践活动,因而它们的艺术特征也存在相似之处。此处以赣南采茶舞和广西壮族采茶舞为例,论述采茶舞蹈的若干艺术特征,向读者展现它们背后的艺术表现意境和文化内涵。
3.1形象逼真的舞蹈内容
广西壮族采茶舞蹈的舞蹈形式,可以充分展现当地独特的民族舞蹈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广西壮族舞蹈的形成,能够追溯到古人狩猎时代。其舞蹈动作通过模仿狩猎活动而形成。丹迪采茶舞蹈和他们的庆祝、祭祀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当地采茶舞者的很多姿势,通常都是张开两手并向上举起,一边展开手臂动作,一边两只脚蹲下呈现为弓步形状。应该指出,这种动作应表现得比较粗犷,以展现出较为有力的舞蹈动作。在采茶舞中,这种舞姿通常为多位舞者设计,人们手拉手围成圈共同庆祝与跳舞,形成更活跃的现场氛围,更体现出当地民众对采茶舞的喜爱。除此之外,当地其他种类的采茶舞也可以揭示舞蹈的价值,舞者通常穿上绣有鸟、禽图像的服装,使舞蹈表演更形象、更逼真地呈现出一定的意境,受到更多受众的好评。
3.2“三绝”艺术特征
矮子步。矮子步是赣南地区采茶舞蹈的“三绝之一”,它主要是男舞者的表演动作。由于赣南多山,大部分茶树在起伏蜿蜒的山地种植。由于多数茶树比较矮,因此男子需蹲下身子,采茶时节男子背着茶篓,女子提着茶篮。茶篮中放满茶叶后,须将茶叶倒入茶篓中,而且还要将茶叶压实按紧。如此“女高男矮”的动作就出现了。采茶舞蹈艺人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反复演练,把这些动作融入采茶舞蹈中,此即矮子步的由来。因为男演员表演时双腿需保持“半屈”或“半蹲”的姿态,并配合手上动作,所以要求男演员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功底。表演时演员还要结合手臂、手腕的动作,配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以增强采茶舞蹈的表演性和观赏性。随着采茶舞蹈艺术持续发展,女舞蹈演员也慢慢地用起了“矮子步”,使这门舞蹈艺术的动作越来越统一。单水袖。国内很多采茶舞蹈都采取双水袖,或参差不齐或左右长短相同。然而赣南采茶舞中舞者不存在右臂袖筒,只有左臂袖筒。所以,这种特殊的表演风格又被称作“单水袖”。舞者表演时只挥舞或舞动左臂袖筒,并配合传统民间乐器,陈现出特色鲜明的表演特征。舞者表演赣南采茶舞时,仅以一只胳膊挥舞水袖,它比挥动双水袖的难度更大。它需要舞者具有扎实的舞蹈功底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尽管采取单水袖表演,然而其表演动作做出飘、缠、卷、绕、摇、甩等数十个单体动作。两人或更多舞蹈演员配合时,舞者的合体动作将更美丽、更复杂,强化了它的表演张力,丰富了其表演形式。赣南采茶舞中的扇子花,是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舞者在表演时手中拿着扇子,借助扇子的散、卷、合、开等形式,挽出不同形式的扇子花。它可以丰富采茶舞蹈表演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又能够揭露舞者内心波动起伏的情感态势,渲染舞蹈表演的氛围。在表演过程中,扇子可以用来代替或代表生产工具,凸显表演张力,增加动作形式。通常情况下单扇花男女皆可用,女舞者主要使用双扇花。人们也持续改进赣南采茶舞,当前已发展出三十多种扇子花表演形式。加上表演的口诀、套路以及配乐,使它能够形成特殊的舞蹈表演形式,深度展现赣南采茶舞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表演形式。
3.3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
与其他地区的采茶舞相比,广西壮族采茶舞蹈采用了奇特的道具、服装和造型。男舞者设计了比较奇特的造型,头上要佩戴黑色的头圈,与彩绣的头圈相似;腰部佩戴红腰带,脚上穿着黑色布鞋。此类造型能够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感,这种层次分明的打扮易于吸引人们的眼球。由于各位男舞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服装存在一定区别,男舞者需佩戴的腰带、头饰和鞋子存在相应区别。部分男舞者均穿着白色的裤子和上衣,但其他男舞者穿着红色服装,或者蓝色的裤子和上衣等。人们一般都根据所扮演的角色搭配这些服装。男、女舞者采用的道具、服装都要符合一定要求。女舞者通常佩戴红色的彩绣头圈,脚上的绣花鞋非常精致。而且,女舞者穿的鞋子和佩戴的头饰均须保持一致,所穿衣服则可以存在一定差别。部分女舞者穿黄色上衣与红色裙子,其他女舞者穿红色上衣和青色裤子。他们的服装特色较为鲜明,舞蹈过程中也用到了一些奇特的道具。广西壮族采茶舞主要运用花色的篮子、伞或彩色的扇子,还有铜钱鞭、凤凰、麒麟等。除此之外,舞者开始跳舞时,人们会安排唢呐、二胡、勾筒、笛子等传统乐器为其配乐,在双方密切配合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当地采茶舞轻盈、优美、欢快的姿态。
3.4唱念带舞有机融合
在赣南采茶舞蹈中,唱、舞、念有机融合变成一种基本表演形式,其中舞蹈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贯穿于整个表演的全过程。采茶舞蹈表演中可以不安排念、说、唱,但必须有舞蹈动作。在赣南采茶戏中,每个演员都必须会舞蹈,在采茶戏表演中一直呈现出舞者的形象,进而达到满台都有舞蹈的视觉效果。《钓拐》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文字语言、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完美结合唱、念、舞的表演形式。文字念白刻画了放牛钓拐的幽默故事,舞蹈动作合理配合故事的节奏,舞者左手拿着吊杆,右手配合着扇子,打着撩脚,踩着幽默诙谐的台步,亦步亦趋地踏上舞台。这种造型表演使受众感受赣南采茶戏中的无限欢乐与独特魅力。诙谐幽默成为赣南采茶戏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是因为赣南客家人早期寄人篱下,无法顺畅地抒发内心的强烈情感。后来他们采取了苦中作乐、逆来顺受、正话反说的叙事方式。赣南采茶舞蹈吸收了这种丑中见美、在苦难生活中快乐生存的理念,使它变成了赣南采茶戏最显著的精神气质。赣南采茶舞的大量唱词和语调均显得幽默诙谐,正体现了这一点。
4结语
采茶舞蹈源自于茶区丰富多彩的采茶活动。必须深入把握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沉淀,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采茶舞蹈的形式、内容、动作等,向其中渗透一定的时代内涵和文化内容。这样可以有效表达采茶舞蹈的内在价值理念和文化品质,促进传统采茶舞蹈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严.赣南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J].福建茶叶,2016(02):96-97.
[2]王丹.湖北民间舞蹈教育传承及发展研究——以英山县采茶舞蹈为例[J].福建茶叶,2017(03):28.
[3]邢令果.采茶舞蹈的艺术审美与文化传承[J].福建茶叶,2016(07):37-38.
[4]朱晓忆.浅析广西壮族采茶舞蹈的艺术特征[J].福建茶叶,2018(02):105.
[5]沈娟.解析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以赣南客家采茶舞蹈为例[J].福建茶叶,2017(05):314.
[6]王瑜.传统采茶舞蹈风格的特征分析[J].福建茶叶,2018(05):380-381.
作者:范春明 单位:范文海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