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苏轼茶诗的丰富性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苏轼茶诗的丰富性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苏轼茶诗的丰富性研讨

不同种类的茶香味各不相同,或清新优雅,或浓郁隽永,随着冲泡时间的长短,同种茶的茶味亦会有所差别。正是由于茶香的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文人才会对它更加喜爱。苏轼茶诗中有种茶、焙茶、煎茶、赠茶的风俗。在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生活困顿,便在居所附近的东坡之上开荒种田,并亲自栽种茶树。从“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茶的喜爱程度,即便是在温饱堪忧的当时,仍是难以舍弃。被贬惠州时,苏轼也在住所白鹤岭上种植茶树,并作有《种茶》一诗,表达自己沉醉在品尝自种新茶的喜悦之感。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困顿带来的生活困窘,于窘迫之中仍能悟得茶之于诗人的精神愉悦。“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网辍赐笼”写的即是焙茶的风俗。

饮茶之前需煎茶,也就是煮茶,对水和火都是很有讲究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就强调了煎茶用水的重要性,惠山泉水澄清甘冽,佳茗美泉相得益彰。苏轼的《试院煎茶》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煎茶的过程,“蟹眼”和“鱼眼”指的是沸水中气泡的形态;“松风”是水微微沸的声音,从水沸的气泡和水鸣的声音判断出煎茶煮水的程度,再将茶投入茶碾之中碾成“蒙茸”,“绕瓯飞雪”更是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高超的投茶技巧。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刻画了诗人煎茶前亲自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清水的场景,更兼提出了对煎茶用水的选择标准。“清”是饮茶用水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水质清澈纯净,才能正确反映出茶叶的色香味。“活水”比之池水、塘水更加自由不羁,也更契合诗人渴望在饮茶中得到心灵解脱的意愿。

在苏轼的笔下,茶更有助文思、战睡魔,甚至有医病的作用。《汲江煎茶》和《试院煎茶》中都反复提到“枯肠“”撑肠挂腹”,均是借用了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之意,点明了饮茶清醒神智,有助于文思泉涌的功效。在《赠包安静先生茶》中诗人想象奇绝,以“雪见羞”来描写茶汤洁白胜雪,更强调建茶极大的提神破睡功效,东坡先生喝了可以“调诗腹”,居士饮罢可以“战睡魔”。《寄周安孺茶》中也有“破睡速”的说法,东坡先生偶然登上天峰山麓,采得山茶,自制自藏,自煎自饮,不必也不能比较其优劣,只是喜爱它能破昏睡而醒神智。古人云“:茶益文人思。”茶可以帮助诗人捕捉创作灵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茶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苏轼更是以极大的热情赞颂茶的祛病功效。苏轼茶诗中展示的众多宋代茶俗,直接反映了北宋茶风之炽。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茶事、茶俗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宋代的茶文化较之唐代更臻于成熟完善,茶作为一种丰富的载体,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更重要的是它进入了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追求艺术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显示了茶文化独特的韵味与风采。

高尚品格的象征

以茶喻人。茶之性平和而蕴藉,清静而韧,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中国,茶不但反映了各种社会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品质,而且茶品与人品是相通的。苏轼认为,茶有高洁的品格和德性,最似君子。诗人最为著名的茶诗《寄周安孺茶》中曾称茶“刚耿“”廉夫”,盛赞了茶纤尘不染的刚耿之性和不受微秽亵渎的廉洁之心。《和钱安道寄惠建茶》中更称赞建溪所产之茶别有不同,具有“君子性”,而且“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建茶之妙在于骨鲠正直的君子性情,既可爱可亲又不可轻慢,使人肃然敬之,其骨体清秀而中和纯正,茶味悠长隽永,令人回味。茶既有坚韧敦厚的内涵,又有森然飒爽的英姿,这正是作者眼中的君子风范。更与“空有名”的草茶作比较,以建茶比君子人格,以草茶比小人品格,褒贬自是分明。苏轼对刚直的君子人格十分推崇。他在《讲田友直字序》中曾写道刚直者的可贵,与其得成上千个唯唯诺诺之人,不如得一个敢于真话直说的士。君子者,有独立不倚的人格精神,有凛然刚正的浩然之气,有宁折不弯的刚毅气节。这是苏轼理想的君子人格,也是他践行的行为标准。在新党旧党之争中,苏轼直言敢谏,以至于屡遭排挤,甚而被构陷下狱,即便如此,诗人依然是敢为敢言不失刚勇,其刚直之节、仁勇之谋足以称誉后世。苏轼的茶诗中,茶品与人品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茶清和淡泊、刚韧不屈的品格也正是诗人坚韧敦厚的君子风范的象征。

折射社会现实的工具

苏轼有开阔的政治视野,充满人道主义的忧患意识,敢于揭露政治的弊病和社会矛盾。他的茶诗成为折射社会现实的工具,对封建酷吏的批判、对民生多艰的哀叹,充满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他仁人爱物、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荔枝叹》中,诗人先以纪实的手法追忆汉唐时供奉荔枝龙眼的旧事,统治者为了尝到新鲜佳果以至于“颠坑仆谷“”惊尘溅血”,贡荔枝祸民之烈可谓触目惊心。然后以“君不见”三个字将叹荔枝引到叹茶叶,由历史的揭露转到现实的批判,使人想到贡茶的背后也是“惊尘溅血“的惨状,对当朝大臣“争新买宠”表达了极大的愤慨。诗人深刻地批判了历史上的统治者骄奢淫逸、劳民伤财的罪行,并且毫不留情地抨击了当朝热衷贡奉茗茶的朝廷重臣丁谓、蔡襄之流,揭露其“争新买宠”的贪鄙心态,并对百姓遭受的祸害表达了深切同情。他不无激愤的大声疾呼“天公”,不要出产这些满足口腹之欲的“尤物”给百姓带来祸害,看似是对上天说话,是呼吁,实际上是对统治者的控诉。诗人借讽古来刺今,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精神。“崎岖烂石上,得此一寸芽”“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和“千团输大官,百饼炫私斗”等句都真实地反映了茶农们采摘贡茶的艰险辛苦,并揭露了官府欺诈茶农,横征暴敛的恶行。苏轼在他的茶诗中寄托了对人世、苍生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关怀,诗人的赤子之心和不惧的斗争精神表露无遗。苏轼对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有深刻的认识,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切肤之感。他借诗歌干预生活,反映民生,针砭时弊。他的茶诗闪耀着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呈现出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历史真实性。

随缘自适的人生智慧的体现

茶是大自然的灵品,具有平和、恬淡、耿直、高洁的品性。它的清高而独具灵性不仅有助于文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能超脱世俗羁绊,寻求自由的精神家园。苏轼的茶诗中,更多的是借饮茶获得心灵的超越,在茶境中追求适意,从而体现出诗人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自嘲地写到自己的数次贬谪,并不乏黑色幽默的称之为“平生功业”,尽管一生坎坷,却能怡然自乐、万事随缘。苏轼在《和蒋夔寄茶》中提出自己“百事常随缘”,“随缘”就是能随遇而安的心态,有了这种涵盖天地万物的心态,便可无往而不适。因为蒋夔的“穷旅不自释”,所以苏轼寄诗给他,希望他能在茶中体味到人生万事应随缘的心境,把心置于物外,保持一份超然态度来对待人生的种种磨难。“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进一步接受佛家思想。被谪到黄州后,佛书成了他解脱痛苦抚平创伤的一贴良药。苏轼学佛并不执意追究“信”与“不信”,而是取佛理运用到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上,从而求得对人生真谛的顿悟。苏轼与僧侣、禅师交游酬唱,以茶参禅,其后的茶诗具有了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也促使诗人走向了清净澄明、宁静超然之境。

《寄周安孺茶》写于诗人谪居黄州之时,尽管这时苏轼遭受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但诗中没有悲观厌世的沉沦,没有满腹牢骚的愤慨,面对自己的穷达沉浮,诗人一片乐观和豁达。在诗歌中他热情赞美茶历史的悠久,是“灵品”而非“凡草木”,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高人逸士的爱茶不仅因其可以雪人昏滞,更因其品性、情趣和真味,因其有着高洁的德性。于是好茶一杯深深品味于午窗睡足之后,“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更是写出了品茶可以抒发一己之性灵,忘记美恶,万事不强求的脱俗之功。人间炎毒而人世局促,山茶一杯,神清意爽,困卧北窗风下,无拘系羁束,飘飘欲仙,从而获得了对局促人生的超越,对自身有限生命的超越。这是一种轻荣辱、忘得失、淡浮沉的心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是置心事外、随缘自适的超然心态。苏轼被贬儋州时作有《汲江煎茶》诗。在这幅汲江月夜煎茶图中,诗人细致地刻画了自己从汲水、煎茶、斟茶、饮茶到听更的全过程。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多岁,流放瘴疠之地的海南,诗人在《到昌化军谢表》中曾哀叹子孙皆以此次贬谪为死别。更兼贫病交加,困苦不堪,身边只有幼子相随,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可谓是诗人人生的最低谷。但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大瓢贮月、小杓分江的豪迈情思,是雪乳翻煎、松风如泻的点茶之艺术美感,是寂静月夜下坐听更声的悠远澄明。茶成为诗人困顿中解脱自我的凭借,茶的淡然滋养了他的身心,平抚了他的忧伤,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茶是精神的慰藉,更是安放心灵的所在。“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饱含着东坡对待人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脱。《九日寻臻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写诗人饮茶之后,尘心全无,只想泛一叶扁舟寻禅访道的超脱之意,是一种了无挂碍的心理状态。“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更以一种安闲的心态,超然旷达的情怀忘却尘世的风波和政途的坎坷,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灵恬适。苏轼借茶淡忘政治斗争和仕途失遇所带来的痛苦,在饮茶中忘却尘世,在参禅中体悟世事如梦似幻,摆脱了外在环境的役使,看透了世间名利和倾轧,便可以超然自得,物我两忘。

苏轼一生坎坷,甚至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但他却从不妥协气馁,以豁达的心胸坦然面对世俗的困苦艰辛。诗人用诗歌和人生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从茶、泉中得出的人生感悟,秉承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超越虚无的功名利禄,从而启迪来者,能超越人类肉体的局限性,而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在世俗苦海中洒脱旷达、乐观怡然,随缘自适。苏轼的茶诗内容丰富,无论是种茶、煮茶,还是品茶、咏茶,无不是“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并且以茶安命,体现了苏轼独特的生存智慧。(本文作者:杨蓓蓓 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