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黎族地区的茶文化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黎族地区的茶文化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黎族地区的茶文化探析

在1824年,一位名为勃鲁士人,于印度阿萨姆发现了野生大茶树,随后印度便宣称茶树原产该国,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不绝于耳。可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原苏联生物化学家杰莫哈节对茶树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茶树的合成儿茶素的情况有着极大的差别,原始的野生型茶树合成简单儿茶素能力较强,进化的栽培型茶树合成复杂儿茶素能力较强,这一发现对茶树的属性可以作出判断。人们后来依据原苏联学者科研成果的理论,提供了大量的生化分析材料,从而断定我国云贵高原的野生型大茶树属于原始型,而印度阿萨姆茶树的儿茶素组成比例与普遍栽培茶树类似。两者相比,谁先谁后,一目了然。更有戏剧性的是,在晚于杰莫哈节研究成果问世的1981年,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贵州首次发现了茶籽化石,经考古学家鉴定,该化石为四球茶种子,其地质年代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之间。这一最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论据,让茶树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就不攻自破了,持续100多年的茶树原产地之争便销声匿迹了。

唐代陆羽(773-804年),于公元8世纪60~70年代撰写了《茶经》一书,该书内容丰富,若按现代茶学的分科,它已涉及茶树形态学、茶树生态学、茶树栽培学,以及茶叶的加工、分类、评审和茶叶的历史文化等。《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文化的学术专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世界茶学的创立。中国唐代陆羽就是世界茶学的开山祖师,所以,他被人们誉为“茶圣”,这自然是情理之事。《茶经》一书,作者根据他对茶文化的考察,谈及茶的起源,茶树的栽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系统介绍茶叶采摘制作的工具、工序和使用方法等。书中重点描述唐代饼茶的采摘、加工与品质鉴别,以及人们煮茶、饮茶的器物、使用的方法和相关环节的要领,对于茶质品味,作者从色、香、味几个方面分析论述,提出标准。《茶经》作者对我国有关茶的历史文献,从上古至唐代进行了系统梳理,全面编辑成文,总结了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让人们从中看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茶经》一书的内容,还涉及到中国当时茶区的分布,并对各地区茶叶品质的特色逐一评价。总之,内容极为丰富的《茶经》,为我国后世对茶学的研究、创建和发展茶学科,以及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悠久的茶文化,不仅培育了“茶圣”陆羽,产生了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学术专著《茶经》,而且还充实和丰富了我国的古代文献。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茶”之一物就进入了古籍之中。西周周成王元年《尔雅•释木篇》曰:“槚,苦茶(即指茶)也。”在《尚书•顾命篇》载云:“王三宿,三祭、三诧。”所谓“诧”就是指茶。这里除了对“茶”的记载而外,还谈到茶叶用于祭祀的作用。西周之后,历代文献,对“茶”皆多有记载,因历史久远,史实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国古籍对“茶”的记载,正好客观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现茶树、栽培茶树、制作茶叶、利用茶叶、开创中国茶业的光辉历史。古籍所载的史实,陆羽《茶经》的问世,两者以不同的形式,都用事实雄辩地说明茶文化的故乡在我们中国、在祖国神州大地。

我国古代的丝绸文化,早已誉满全球。如今,当人们一提起“丝绸之路”四个闪光的大字,自然就忆念起祖国古老而灿烂的丝绸文化。在古代,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皆取陆、海两道西运,其实当时的其他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亦多是走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丝绸之路为促进亚、欧、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样,我们祖国也有一条畅通中外的茶叶之路,将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传遍世界五大洲。我国古代的茶叶之路,也是取陆、海两道,只不过路线有别。陆路以山西为枢纽,穿越蒙古高原、西北利亚,转往欧洲的国际商路。另有部分茶叶经陕西、甘肃和新疆输往印度、阿富汗等国家。海路是经当时华南沿海各对外通商港口,穿过南海,绕过马亚半岛,到达南亚各国,若再前行就经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转往西亚及欧、非两洲各地。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各国,其路径一般都是取陆道,穿越蒙古高原北上,再转往欧洲的国际商路。如1618年中国公使携带茶叶前往俄国朝廷,其行程就是取道这条路线。中俄于1689年订立尼布楚条约后,大量中国茶叶也是经由蒙古运往俄国的。在海路上,在上世纪中期,印度印西亚的茶叶产量曾在世界一度排到前几位,该国茶业的开发,就是从海道运回中国茶籽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茶叶开发较晚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都是在中国购买茶籽,然后从海路运回本国兴办茶叶。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茶叶之路,如同彼时的丝绸之路,为把中国的茶叶或丝绸,以及古老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友好往来的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茶文化作为辐射源,已是光耀五大洲。我们特别要提及的是,中国的饮茶风俗和品茶艺术,可以说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国家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形成本国的饮茶习俗。在这方面,日本是最为典型的事例。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该国逐渐兴起饮茶的礼俗,进而形成一整套固定的程式,体现讲究“和、敬、清、寂”的茶道基本精神。日本茶道被视为日本民族文化特征之一,从古传承下来,至今仍为人们一种时尚的饮茶礼俗和精神信仰。在英国的饮茶嗜好,遍及各个阶层的人们。英国人喝下午茶,成了全社会的饮食习俗,人们也把它视为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茶会是巩固大学里的重要社会组织之一,师生之间的交往,学术问题的讨论,往往就在茶会进行。中国茶文化在国外不仅对老百姓、富贵人家颇有影响,而且还引起一些国家的王氏极大关注。据说18世纪时的一位瑞典国王(古斯托夫世),下令在已被宣判终生监禁的犯人中,挑出两人来试验喝茶与喝咖啡对身体影响的结果,试验表明两人中坚持长期喝茶者要比喝咖啡的那位人多活了30年,即是喝咖啡者早死了30年。这也许是一则笑话,但也是饮茶的一则佳话,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的良好声誉,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海南黎族地区茶之溯踪

茶树原产于中国,我们祖国是茶的故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海南黎族聚居于五指山区,这里的土质和气候适宜茶科植物的滋生、成长。五指山区的茶树与其他绿色植物群落,在世世代代黎族人民的守护下,染绿山区的山山岭岭,造就了极为丰富的绿色资源宝库。在五指山区广泛流传着这样一条民间谚语:五指山是百宝箱,百宝箱里百宝藏。五指山的茶树,就是“百宝箱”中的一大宝物。自古以来,黎族人民与五指山的茶树相伴相随,茶在黎族地区具有久远的历史。有关五指山水满茶来历的传说,早已传递出这方面的信息。相传很久以前,家住五指山的猎哥与黎妹,两人自幼相好,长大喜结良缘,成了一家人。猎哥长得腰圆膀粗,臂力过人,能射一手好箭,常上五指山打猎,每次都不会空手回家,不是扛回山猪野鹿,就是提回一串大大小小的雀鸟,乐得黎妹笑呵呵的。黎妹才貌出众,勤劳善良,灵巧的双手,擅长纺织绣。这对青梅竹马的青年夫妇,生活过得甜甜美美。有一天,猎哥进五指山打猎,不幸染病上身,回到家里头昏脑胀,四肢乏力,躺在床上起不来。黎妹忙着四处找来一些草药,一连几天煮水给猎哥唱,但仍不见病情好转。正当黎妹焦急的时候,一天夜晚她接到菩萨的托梦,说是在五指山老林深处,长着野茶树,树上的绿叶是清甜味,采回野茶叶泡水喝,可以帮助猎哥治好病。黎妹醒来一阵心喜,盘算着如何采回五指山老林深处的野茶叶。后来,黎妹历尽艰辛,好不容易采回来了五指山上的野茶叶,用它煮水给猎哥喝。猎哥的病情一天天地减轻了,连续服用一些天后,身体恢复了健康。从此,水满人种起了水满云雾茶。可见黎族先民栽种茶树,古已有之。

在现今五指山市水满乡的水满村,还有“水满百年茶树王”之称的茶树。世代传承的水满茶,经过多年的培育栽种,如今已成为五指山的品牌茗茶。其实,海南岛上栽种茶树的史实,早有古籍记载。唐代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对当时我国产茶地的分布,从大的范围分为剑南、山南、淮南、浙西、浙东、黔中、江西和岭南8大茶区。从现今的省区划分,当时茶区遍及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和贵州等省区。《茶经》一书对茶区所述,只是一个概略的统计,就当时的条件而论,难以做到精确无误,书中遗漏是难以避免的。但就海南黎族地区茶树的滋生、成长而言,若从陆羽《茶经》所划分的8个大区看,海南在岭南范畴之内;若以现今省区观之,海南建省前隶属广东所辖。如此看来,海南黎族地区在《茶经》问世的年代就有茶树栽种的史实,是不容质疑的。而前文讲述水满茶来历的民间传说,它对证明黎族地区古代种茶也是一大佐证。总之,海南黎族地区栽种茶树始于千年之前,这样的溯踪应是符合情理的事情。在其他相关的古籍中,也为我们溯踪黎族地区茶史提供了有关的资料。东汉时期的《桐君录》有这样的记载:“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琼山县志》载云:“苦增茶,树若刺桐,丛桂,叶大而涩,其味最苦,俗常以之和茗烹。”上述古文献所提及的“瓜芦木”与“苦增茶”,后经专家考察发现,实际上就是遍布五指山、七仙岭、吊罗山、霸王岭和鹦歌岭等地野生苦丁茶树。这种“苦丁茶”在黎族民间早已广为饮用,其时限可追溯到2000年以上。①黎族群众把它视为珍品,它不仅可以亦茶亦药,而且还是人们婚配中不可缺少的礼物之一。这是黎族地区茶溯踪的又一史实,它也从一个方面说明黎族地区种茶、饮茶有着久远的历史。

黎族地区茶的类型

从黎族地区茶的滋生成长,到茶业的逐渐发展和兴旺,这里茶的类型可归纳如下几种:

(一)野生茶。前面对黎族地区茶的溯踪,让我们已经知道五指山区滋生成长的野生茶,当是黎族地区最早最具代表性的茶。论五指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前文提及专家在云南发现原始型野茶树王地区相似;从古文献记载看,无论是陆羽的《茶经》,还是东时期的《桐君录》和晚后问世的《琼县山志》,皆提供了黎族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史实;至于民间流传的水满茶来历的传说,无疑也是这方面的佐证。

(二)苦丁茶。黎族地区这类茶的起始实属野生茶,后来被黎族百姓识知、了解,开始了苦丁茶的栽种繁植。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谈到了苦丁茶的性能:“……煮饮,止渴明目除烦,令人不睡,消痰利水(即利尿),通小肠(即治结肠炎),治淋,止头痛烦热,噙咽(即去痧利喉),清上膈(即清沛)。”苦丁茶如此多的功能,令百姓把它当成宝物。所以,在我国不少地区,人们都把苦丁茶作为茶药两用,已有千百年的饮用历史。在黎族地区,人们也常用苦丁茶治病。村寨中的草医、老人都常上山采摘苦丁茶,将它一束束地捆扎起来,放在灶台上烘烤,治病就取出适量的苦丁茶煮水饮用。这种茶药两用的苦丁茶,遍及五指山区。海南大学苦丁茶研究所学者刘国民博士,在他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发现五指山区许多不引人注意的地方都可见到苦丁茶,而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还发现了一株树高42米的野生苦丁茶。这株古老的苦丁茶树,是海南岛内和全国迄今为止的最高大的苦丁茶。由此看来,可以说黎族地区是苦丁茶的盛产之地。

(三)绿茶。这是黎族地区茶业的主打产品。千百年来,黎族人民都有种植椰树、槟榔的优良传统,他们同样也喜于栽种茶树,种茶饮茶是他们世代沿袭的古老习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黎族人民种茶不只是自用,还成为他们增加经济收入一种绿色产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芳香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吴理文,为开辟财富,组织群众整理地块,购买茶种茶苗,学习种茶技术,把种植绿茶、发展茶业,作为树民致富的新途径,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黎族地区各市县均有农场,不少农场兴办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园,从事茶业经营。近些年来,当地的农民与农场职工联合,政府与农场互动,种茶产业逐年扩大。白沙茶厂、五指山茶场等国营企业,引领黎族地区的茶业不断开拓新的局面,“白沙绿茶”被人们誉为“海南一绝”,五指山云雾绿茶也是海南特产之一,畅销茶叶市场。如今,种植绿茶,成为黎族地区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其他茶叶品种。在黎族地区发展茶业的过程中,红茶品种曾经兴盛一段时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国家计划,先后在通什(现更名为五指山)等地建立了国营农场,兴办红茶是农场的重要产业之一。那时中国茶叶出口的当家品种,其中就是产自海南的“红碎茶”。五指山茶场因盛产“红碎茶”,并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一时名扬海内外,成为全国十大茶场之一。后来,因茶叶市场和茶价的变化,“红碎茶”出口锐减,生产随之萎缩,逐渐被绿茶取代。海南黎族地区在大力发展绿茶的过程中,有机茶品种也渐渐生产问世。据《海南日报》2009年8月23日报道:五指山市水满乡茶场在国家农业部有机食品专家指导下,经过多年的种植试验,终于种出有机茶。这是一种高山乌龙茶,它是用福建武夷山乌龙茶和海南五指山黎家茶嫁接而成的。五指山下种出的这种乌龙茶,因每斤茶叶都让茶虫撕咬过,其产量低,但却产生一种特别的芳草香。据海南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评介,这个品种的有机茶,有望成为海南高端茶叶的代表。

黎族地区茶业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极为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引导各民族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黎族地区的茶叶生产,一直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合理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料,走改革创新之路,兴办山区茶业,发展绿色经济,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开拓了五指山区茶业日渐兴起的可喜局面。如今,黎族地区的茶业,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特色产业。

(一)早期的茶业发展。早在上世纪50年代,黎族地区就迎来了发展茶业的大好良机。茶业专家看好黎族地区兴办茶业的自然优势,政府注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经济,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制定计划,于1959年在海南选点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当时的通什(现更名为五指山)、岭头等地创建了国营农场,率先兴办茶业。那时是选用黎族本地的野生大叶茶种,与从云南引进的阿萨姆大叶良种,将两者进行繁殖,让人们看到兴茶富民的希望。在通什等地伊始兴办茶叶的年代,茶叶市场时兴红茶。从市场的需求出发,通什等茶叶生产基地着重从事“红碎茶”的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产品,就是这种“红碎茶”,它被誉为“当家产品”。通什茶场随之跻身全国十大茶场之一。这里生产的优质“红碎茶”,不仅远销欧美、中东和东南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而且还登上了伦敦的拍卖市场。有资料显示,在我国茶叶贸易的高峰时期,一年出口“红碎茶”的金额就多达100万美金,为国家赚取了不少的外汇,也为黎族地区的茶业发展史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什产销的“红碎茶”,一时名扬海内外,引来各路茶商纷至沓来,到这里淘金取宝,学习“红碎茶”的制作经验,当时的通什茶场一派兴旺景象。但是,时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国际茶市的变化,通什“红碎茶”生产的火红局面也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红碎茶”出口锐减,其生产日渐萎缩,茶园面积逐年减少,从1993年种植的12万亩,大减一半以上,到2000年就只存留约5万亩茶园了,其产品自然随之大幅下降。①从此,通什“红碎茶”生产走向了低谷。

(二)另辟溪径,谋求茶业新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黎族地区的茶界人士和广大茶农围绕市场改变观念,他们当机决策,果断行事,转向开发绿茶生产,以绿茶取代“红碎茶”。五指山茶场曾有过昔日生产“红碎茶”的辉煌,但他们没有因“红碎茶”的急剧变化而丧失创业的精神,广大茶农把昨天的成绩当成零的起点,激发自己另辟溪径,寻求茶业的新发展。茶场即刻转向高品质绿茶生产,茶农们艰苦奋斗,开辟绿茶园地,在短短的两三年内,种植绿茶数千亩。五指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五指山茶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所以,五指山的绿茶产期早,每年元月份就有早春茶上市,成为全国最早的春茶。在20世纪末和新世纪之初,五指山茶场生产的高品质绿茶,连续数年成为王府井百年老字号吴裕泰茶庄的畅销茶,其价格与平时相比要高出3倍。茶场和广大茶农由此看到发展绿茶的希望,激发了人们种植绿茶的热情,一时间,黎族地区掀起了种植绿茶的热潮。

黎族地区的相关茶场,这时纷纷制定兴茶规划,更新老劣茶树,开辟绿茶园地。其间,白沙农场的茶业发展步伐较快。白沙绿茶生产,经过几起几落之后,时至2004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白沙农场以茶园产权拍卖为契机,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突破,数千亩白沙绿茶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茶业领域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农场。白沙农场和广大茶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奋发兴办茶业,精心培育绿茶,在“白沙绿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殊荣之后,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委托,会同省农业厅、农农垦总局,组成专家对白沙农场建设的国家级“白沙绿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考核验收,取得圆满成功。白沙农场在建设国家级“白沙绿茶标准化示范区”的过程中,绿茶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使“白沙绿茶”成为海南省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白沙绿茶”由此焕发生机,其产品畅销市场。特别是白沙农场开发的绿芽、毛尖、高香和绿螺等多个系列名优产品,俏走市场,在华南茶市甚受青睐,成为人们的抢手货。不仅如此,白沙绿茶还远销祖国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黎族地区茶业经过新一轮的发展,开拓新的局面,创造了被世人誉为“海南一绝”的“白沙绿茶”,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一大品牌。如今,“白沙绿茶”还有发展的空间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白沙黎族自治县,不少特色资源与“白沙绿茶”相关联,比如“天外飞仙”的陨石坑,丰富多彩的黎族苗族文化,素有绿洲之称的生态旅游文化等,这些特色资源都还是原生态的,若将它们合理有序开发,并服务于当地茶业生产,无疑将拓展茶业的发展空间,推动“白沙绿茶”再上新台阶,得以飞跃发展。(本文作者:陈兰 单位: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