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探讨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

茶在中英两国都有着与自己文化相关联的喻义。茶刚进入英国时,贵比黄金,在当时茶是只属于贵族阶级才可以享受的物品,因此茶成了身份与财富的象征,于是“alltheteainChina”出现在了英语词汇里,表示巨大的,无法估量的财富,例如:Iwouldn’tdothatforalltheteainChina.又如“astorminateacup”则与18世纪圣马力诺发生的政变有关,后来英国人用它来比喻小题大做或大惊小怪的事情,例如:“Thecoupleof-tenquarrel,butitisastorminateacup”。“acupoftea”通常被英国人用来表示喜欢的人或物,可见英国人对茶的喜爱,例如:That’smycupoftea.“adifferentcupoftea”来表示迥然不同的人或物,“anunpleasantcupoftea”表示讨厌的人,“anothercupoftea”表示另一回事,“taketeawithsomebod-y”则是与某人发生冲突,“nicecupoftea”则表示困境。茶在中英两国的最初使用都因茶具有药用价值,能安神补脑,后来茶渐渐的被衍化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情感抚慰的需要,“teaandsympathy”表达了对不幸者的安慰和同情。在中国习俗里,人们会把订婚称为“受茶”,结婚称为“吃茶”,把结婚的礼金称为“茶金”或者“茶礼”,在这里“茶”象征着婚姻。茶的习语还有“一女不吃两家茶”,说的是女子接受了别人的聘礼,就是“吃过茶”的人了,不能再受聘于别家,在这里人们用茶来比喻对婚姻的从一而终。茶生长于山野,大自然赋予了茶美好高洁的气质,中英文化里都有用茶来比喻女子的清白可爱,芳菲圣洁。《诗经》里有“有女如荼”,这里“荼”就是茶,后人也多有用茶来取名,如诗人陆游《稚女诗》有“痴态东家有小茶”,张久可散曲《寨儿令.春情》有“惹风声盼盼茶茶”,这里的“小茶”、“茶茶”都是用来指可爱的孩童和纯洁的姑娘。[4](P112)英国文化里茶也有类似的用法和喻义。英国第一首茶诗的作者埃德蒙.沃勒在向“饮茶皇后”凯瑟琳祝寿的茶诗中就用茶的纯洁质朴来比喻皇后的高贵圣洁。

转义是指由固有的认知意义转换借代出来的意义。在社会的变化发展中,语言词汇的含义会为了符合时代变迁,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转换成完全不同于认知意义的用法,这种语言现象在英国文化里比较突出。英语词汇表达里虽含有“tea”,但已经失去了“tea”的认知意义,出现转义现象的词汇有“teacake”除了指佐茶的小食点外,也被用来指一些除用以佐茶之外的点心,如“scones”、“crumpets”、“muffins”、“cookie”等;“teabasket”不是指用来装茶叶、茶点、茶具的篮子,而是指午餐食品;“tea”有时被用转义为大麻、大麻香烟、任何刺激性药物、非法地使参赛马匹跑的更快者,只因茶可以令人兴奋,有提神的功效;“teaparty”不再指茶会、茶话会,而成了吸毒者吸食大麻等的聚会;“teapad”成了吸毒者吸食的地方;“tearoom”不再是茶室等饮茶场所,而成为同性恋聚会的场所;“teahound”不是指热衷于饮茶的人,而是用来指喜欢在茶会、舞会或者各种社交场合,追逐漂亮女子并大献殷勤的家伙;“tea-stick”指的是大麻干;“teaedup”指中大麻毒的、昏迷的。[5]这些意义的出现与英国的社会历史紧密相连,映射出了英国一定时期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特色。

茶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茶性高洁,气质恬淡,又提神益思,因此茶一直以来都是中英两国文人们争相歌颂的对象,茶也是文人们的创作伴侣,中英两国文学宝库中很多诗歌和小说中都出现过茶的身影。茶在这些作品里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同时茶的使用也间接反映了诗歌创作年代的时代特色,社会生活,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

在中国文学里,茶被诗人看做是其创作的源泉,茶能提神,有助于思考,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激发诗人灵感。诗人黄庭坚在《碾建溪第一奉徐无隐奉议》中写道:“建溪有灵草,能蜕诗人骨。除草开三径为君碾玄月。满瓯泛春风,诗味生牙舌。平斗量珠玉,以救风雅渴。”诗人认为茶可以使人脱胎换骨,洗净凡俗、酝酿诗思、启发创作灵感。饮茶在唐代开始兴盛,茶文化此时也开始确立,唐代之后大量的茶诗流传于世,足见茶是文人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茶诗不仅为赞美茶,茶诗也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用以抒发诗人的情怀,如陆游在《效蜀人煎茶戏做长句》中写道:“午枕初回梦蝶床,红丝小硙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岩电已能开倦眼,春雷不许殷枯肠。饭囊酒瓮纷纷是,谁赏蒙山紫笋香?”诗的前部写的是煎茶之事,诗的后部借茶来讽刺抨击南宋朝廷的无能和腐败,道出朝廷只用中庸无能之辈,而那些如蒙山、紫笋般的人才却被埋没,让人们看到了风雨中飘摇的南宋朝,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详细描绘了斗茶活动的盛况,由此可见,茶已经成为了当时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享受,而这种享受源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富庶,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思考开始涵盖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饮茶在中国始于僧侣,饮茶的生活也必然成为了哲学的生活,思考的生活,茶在诗歌里也成了哲学和思考的投射物。诗人刘禹锡曾写有《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将自己比拟为唯有“嘉客”才懂得品饮的“茶”,懂得此“茶”的真滋味。刘禹锡一生不得志,但性情高洁执着,正如同生于山野的“茶”,有着崇高的气韵,茶是刘禹锡的精神食粮。诗人不愿庸庸碌碌,一直等待着能赏识他的明君,能肯定他的历史的到来。在英国,茶叶同样被认为是诗人创作的灵感之源。诗歌《市鼠和乡鼠的故事》里就有“你去了可以看到牧师在喝咖啡,而诗人再品茶。”茶叶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才有《赞茶诗》、《茶诗两篇》等茶诗名篇的留世。英国人饮茶之初,因其昂贵的价格,成为了显示身份地位的代名词,如给饮茶皇后凯瑟琳祝寿的英文诗歌《论茶》里,茶的地位就代表了皇后的高贵身份。茶虽在英文诗歌里多有出现,但这些茶诗都只是评价茶,赞美茶的功效,把茶当做是生活的必需品,并没有赋予茶本义以外的含义。英国作家彼得•安东尼•莫妥的《赞茶诗》只是通过众神之间的辩论来得出茶是自然的财富,能令人愉悦,健康快乐等。英国诗人们都只用具体的形象来写茶在某个年代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直接表达对茶的喜爱之情,没有用茶来比喻生活或者人生,更没有将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可以肯定的是,茶在英文诗歌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体现了茶在英国人生活中的必要性和普遍性。

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仅出现在诗歌里,中英许多著名小说里也出现了对茶的描写,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提到茶的地方多达百处。《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众人品评王熙凤送来的贡茶,然而虽是好茶,众人道出评价的同时也泄露了各自的私心。王熙凤为了表现自己的出生和品味,自然说茶不怎么样,宝玉一直想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肯定不认为贡茶就是好茶,宝钗想与宝玉结良缘,就必须顺应封建大家庭掌事人王熙凤,自然也说茶不怎么样,而林黛玉因寄人篱下,岂能说人家的东西不好,在这里,茶写出了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茶成了品茶人的情感代言人。英国的小说中也较多地提到了饮茶之事,比如小说《傲慢与偏见》、《儿子与情人》、《花园茶会》等著名小说里都有大量篇幅描写英国人的饮茶场景,但是这些描写仅仅让读者了解到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些作品里,茶只是生活的道具,人际交往的媒介,仅为剧情增色,并没能丰满作品角色的血肉与灵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传承中英两国茶文化的语言,对比语言所透射出来的文化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地实现信息传递。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英两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都发生着转变,开始渐渐地出现交汇点,因此,我们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接受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共存,共同来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本文作者:肖小月、彭华 单位:武夷学院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