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茶叶检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1茶叶审评标准中缺乏对相关术语的定义
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没有对粗制茶、精制茶、名优茶、普通(大宗)绿茶等茶叶类别进行明确阐述。标准中规定精制茶的取样按照GB/T8302-2002《茶取样》进行,而粗制茶的取样按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中的方式进行。另外很多人对名优绿茶和大宗绿茶的概念不是很清晰。在评审时,若审评人员不能将两者有效区分,则很可能会影响茶叶的感官审评结果。首先,感官评审时名优绿茶与大宗绿茶的冲泡时间是不一致的,大宗绿茶的冲泡时间是5分钟,而名优绿茶的冲泡时间为4分钟。冲泡时间不同,对茶汤的色泽、明亮度、滋味等都有较大的影响[12]。其次,在给茶叶品质进行评分时,名优绿茶的外形占比25%,香气占比25%,而大宗绿茶的外形占比20%,香气占比30%。如不能有效区分,则很可能会影响感官评审的得分。
1.2茶叶感官评审术语含糊,茶叶标准样品缺乏
NY/T863-2004《碧螺春茶》中,对茶叶条索分别是这样描述的:(特级)纤细卷曲呈螺、白毫披覆;(一级)紧细卷曲呈螺、白毫披露;(二级)紧细卷曲呈螺、白毫显露;(三级)紧结卷曲呈螺、白毫尚显。大多数人都能从字面意思上了解到四种级别的茶叶对白毫的要求,可问题是白毫多少算是披覆、多少算是披露、多少算是显露、多少算是尚显,没有明确的规定。GB/T14487-2008《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对“显毫”也没有详细的阐述,仅仅指出显毫即茸毛含量较多,同义词,茸毛显露。另外,所有涉及茶叶感官审评的标准,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茶叶标样,可事实上茶叶标样难以获取的情况时有发生。也许通过培训,通过经验积累,审评人员确实能对茶叶品质的好坏进行识别,也确实能分辨多种茶叶品质上的区别,但仅仅这样还是无法对茶叶的等级进行准确的判定,仪器尚需标准品校正,人的感官同样需要用标准品来校正。如若没有茶叶标准品,一旦出现争议,仅仅依靠模棱两可的字面描述显然是不足够的。另一方面,既然所有的茶叶感官审评都建立在标准样品的基础上,若标准样品缺乏,那么相关的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发挥其作为指导性技术文件的作用。
1.3茶叶感官评审的评语转化成评分时联系不强,缺乏可操作性
GB/T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方法》标准中规定了如何对茶叶感官品质合格与否进行判定:以成交样品或(贸易)标准样品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审评因子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品对照(贸易)标准样品或成交样品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方法进行评分。任何单一审评因子中得-3分者判为不合格;总得分≤-3分者为不合格。虽然标准中规定了茶叶感官审评合格判定的原则,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评语转化成评分时的联系不强,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的茶叶主要按照树种和加工工艺来进行划分,在长期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不同品种的茶,其审评因子的权重理应有所不同,但标准中缺乏对不同茶叶各审评因子的取舍和权重说明,也没有明确评语该如何量化为评分。同样是以碧螺春茶为例,有同为一级品的两个茶叶样品,其条索的状态为:1#紧细弯曲,不呈螺、白毫披露;2#紧细卷曲呈螺、但白毫的量与标准品比对明显不足,则评分时具体该如何给分,什么样的缺陷该得-1分,什么样的缺陷一定是-3分。没有明确和统一规范的评分方法,感官审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就无从保障。
1.4个别茶叶标准中的感官指标制定不科学
GB/T18650-2008《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和DB32/1260-2008《寿眉茶》中都包含有对不同等级茶鲜叶的芽叶状态和比例要求,但在其感官品质要求中特别是对叶底的要求中却没有相应的技术指标。如果某一茶叶的感官品质都符合标准的要求,但芽叶比例不符合同等级中茶鲜叶的要求,那么茶叶的感官审评的结果该如何给出。另外GB/T19598-2006《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T18650-2008《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以及NY5244-2004《无公害食品茶叶》在对茶叶感官品质中都有这样的规定:产品应品质正常,无异味,无霉变,无劣变;应洁净,不着色,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不得夹杂非茶类物质。而这三个标准的感官审评方法中均未涉及如何对产品是否着色和使用添加剂进行鉴别。虽然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没有试验方法,就不具备可操作性,而且有没有使用色素和添加剂是需要通过对具体项目进行检测得出的,虽然感官审评有时也能发现一些问题,但仅仅依靠感觉来判定是否使用色素和添加剂是不够科学的。
2.1组织专家对茶叶的感官审评标准及产品标准进行梳理,细化茶叶分类,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及主要特色制订考评指标,规范茶叶感官审评的评价体系,明确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权重,规范审评时的评价用语及可操作的量化措施。
2.2确保茶叶标准品的制作,保障茶叶标准品的供应。因为目前涉及茶叶感官品质合格判定的依据都有赖于标准中规定的对样审评。一旦缺乏茶叶标准品,则感官审评结果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2.3加强对茶叶审评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对获证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确保人员的技术能力稳步提升。
2.4为了有效地规范和促进茶叶感官审评工作,建议应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并由该机构主要来负责茶叶感官审评相关项目的研究,督促茶叶标准品的制作,加强评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该机构的成立,无论是对高端的科学研究,还是对日常的检验工作都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除了组织专家对茶叶感官审评的评价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可以加强茶叶感官审评辅助手段的研究,因为无论是色卡的研制,还是电子鼻的应用,如果缺乏这样一个权威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价和验收,是很难真正推广应用的。
2.5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于茶叶标准品的制作和管理同样非常重要,只有统一管理,才能确保茶叶标准品的实时供应。对于一些新标准或国标、行标,或地标、企标的实施,也可以有专门的机构督促其必须在新标准执行之日前提供相应的标准品,并将这些标准品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一旦出现实际困难,确实无法提供标准品,则该机构也可以研究临时管理办法,指导评审人员的日常检验工作,最大可能的确保茶叶的感官审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高蕙文 杨春芳 单位:常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