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财务指标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会计实务中,很多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现金流分析的重要性,高利润不一定具有高偿债能力,很多企业有很高利润,却可能因为大量应收款项陷入现金流危机,而有的企业虽然利润率不高,却可以保持足够的偿债能力,原因就是企业拥有足够多的现金流。但是在高校的教学中,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与实务界同步前行,依然沿用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来进行教学,现金流问题并未引起重视。本文拟抛砖引玉,就高校教学中引入补充现金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就建构新的分析指标提出思考。
关键词:传统财务分析指标;现金流财务分析指标;财务分析教学
引言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企业在银行中的贷款越来越多,很多通过了银行评级的公司却在到期时发现无力偿还。银行在贷款评级中,都要对企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必须偿债能力指标评价足够强才能通过评级。还不出贷款的企业一定是现金流匮乏的,其审核未被发现的原因就在于在债权人只用传统指标对债务人进行财务评价,很多企业虽然指标反映出偿债能力良好,获利指标也显示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但如果对公司的现金流作了解和分析就可能发现现金流的紧缺,而债务的偿还是需要用现金流支付的。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指标的缺陷,但是为企业培养财务人员的很多高校并未对此做出积极反应,很多高校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尚未对所涉及到的财务指标考虑现金流,学生也不能理解现金流将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带来多大影响。本文尝试在财务分析教学中,将现金流指标引入分析体系,让财会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认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并能积极应对其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1在教学过程中,将现金流加入财务分析指标意义重大
1.1利润并不等同于企业真实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遵循权责发生制,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也主要使用利润指标。随着商业信用的快速发展,企业利润已经不能够充分反映其真实偿债能力,很多企业倒闭并非利润率为负,而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所以,简单地分析传统指标已不能完全满足投资及贷款决策的需求。例如债权人从事信贷活动进行决策时就必须考虑利息的收取和本金的偿还,而这取决务人未来获取现金流的获得。评估企业是否具备偿债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析其现金流,只有拥有足够多而且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才真正具备了偿还债务的能力。现金流评估逐渐成为对企业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评估的重要方面。
一、绩效管理考核的流程
随着医院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开展对医院信息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行为的组织、计划和实施,医疗质量的管理,医疗动态的监督、控制、统计、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加工和分析都离不开计算机信息系统,因此,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整体实力的重要环节。同时,绩效管理考核的目的在于确保医院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管理考核过程序中应关注存在的问题,通过及时分析和反馈,纠正偏差,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使其能够科学、全面的反映医院的管理目标和发展导向。
二、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
综合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身的,因此,在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上应结合医院战略目标,秉持患者满意和员工满意并重、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并重、当前发展和持续发展并重的理念,在绩效管理考核上尽可能的使用量化指标,围绕满意度、医疗质量、财务指标和人才培养四个层面进行绩效考核评价,这四个层面,既反映了综合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涵盖了医院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内涵建设。
(一)满意度层面
医院经营的目的在于提供让患者满意的服务而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从而提升医院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在指标的设定上,要选择与患者相关联的指标与科室考核挂钩,比如: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日、出院人数、门诊量、门诊及住院病人平均医药费用等。通过这些指标的设定,可以提高管理效能;可以促使全院职工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从自身做起,顾全大局,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服务的水平,增强病人的信任度;可以规范诊疗行为,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二)医疗质量层面
一、引言
1.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英国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明显分离。由此,对簿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能记帐、算帐、提供经济信息,而且要能审核帐目、查错防弊;不仅能解释经济信息、说明问题,而且要研究对资产的估价方法及其有关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学者皮克、斯利•迪克西和乔治•李斯尔把簿记学推进到了会计学。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资本家为获取最大利润而极力扩大生产,导致许多工厂经营粗放,管理混乱,开工不足,浪费严重,为了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得到改善,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贵雷德里克•泰罗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科学管理学说并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管理会计的最后形成。进入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表现出以顾客为中心的倾向。为适应这种新变化,企业必须从传统的、以追求规模效益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转为以顾客为中心,在对顾客需要进行动态掌握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产品设计、制造到投放市场的全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理论的丰富,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而预测、决策等职能和战略管理会计、权变管理会计概念的引入最终使管理会计学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我国管理会计目前基本状况
1.我国管理会计的引入与发展。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引进开始的,大量关于借鉴和学习西方管理会计先进经验和做法的论文便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又一次把我国会计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益融合的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2.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仍保持着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认为成本管理就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管理范围只限于生产耗费活动;成本管理手段以手工操作为主;成本管理的参加人员,在多数企业中只限于成本管理的专职人员(财务部门及下级核算员);成本计算以分批法、分步法为主,制造费用分配采用全厂或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而且以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材料成本作为成本动因。
三、我国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1.管理会计的萌芽阶段。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英国在产业革命的影响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明显分离。由此,对簿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能记帐、算帐、提供经济信息,而且要能审核帐目、查错防弊;不仅能解释经济信息、说明问题,而且要研究对资产的估价方法及其有关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学者皮克、斯利•迪克西和乔治•李斯尔把簿记学推进到了会计学。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资本家为获取最大利润而极力扩大生产,导致许多工厂经营粗放,管理混乱,开工不足,浪费严重,为了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得到改善,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贵雷德里克•泰罗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科学管理学说并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管理会计的最后形成。进入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表现出以顾客为中心的倾向。为适应这种新变化,企业必须从传统的、以追求规模效益为目标的大批量生产方式转为以顾客为中心,在对顾客需要进行动态掌握的基础上,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产品设计、制造到投放市场的全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理论的丰富,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而预测、决策等职能和战略管理会计、权变管理会计概念的引入最终使管理会计学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二、我国管理会计目前基本状况
1.我国管理会计的引入与发展。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的引进开始的,大量关于借鉴和学习西方管理会计先进经验和做法的论文便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又一次把我国会计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益融合的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2.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现状。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仍保持着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认为成本管理就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成本管理范围只限于生产耗费活动;成本管理手段以手工操作为主;成本管理的参加人员,在多数企业中只限于成本管理的专职人员(财务部门及下级核算员);成本计算以分批法、分步法为主,制造费用分配采用全厂或部门制造费用分配率,而且以直接人工工时或直接材料成本作为成本动因。
三、我国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本文从高校中央财政资金的定义及特征出发,通过分析高校中央财政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金使用分配管理、绩效目标设定及绩效评价等情况,发现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为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保障资金使用效益,应提升绩效管理工作认识、完善绩效管理组织工作、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建立契合教学科研规律的绩效评价周期及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关键词: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全面绩效;预算绩效管理
一、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1日,《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根据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的2017年部门决算,中央财政补助收入1,221亿元,占总收入的45.63%;财政补助收入中专项项目支出470亿元,占总收入的17.56%,占中央财政拨款的38.49%。可以看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和支撑。随着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出台《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88号)、《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等文件,高校积极探索全面绩效管理工作,已初步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框架。在上述新的政策背景下,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以期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财政专项资金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项目支出补助,其主要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高校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及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而获得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按照现行高校财务报表体系,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及其他补助收入。其中,教育补助收入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高校教育类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1)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统筹支持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等教育教学活动,用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活动进行支持,用于中央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4)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引导专项)。用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5)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主要引导和激励中央高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6)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项目拨款。引导中央高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三、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