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教育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

摘要:古典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中感到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因为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学生的理解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当前教师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及效果,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文分析了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教育背景下;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可以对他们的文化素养进行熏陶,这也是对我国文化的一种继承,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当前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怎样创新教学手段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所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教学中全面挖掘古典诗歌的有利要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以及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一、传统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要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要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因为一些现实性的因素影响,如课时紧张等,使得当前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主,帮助学生解读诗词,对诗词的情感或者是意象的分析及感悟也是由教师代替学生完成的,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中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就需要做到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要运用创新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想象力。2.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管是内容或者是文体都使用讲授的方法,先给学生讲解诗词的背景资料以及作者资料,之后让学生阅读诗文,然后给学生讲解诗歌的内容,分析中心思想,最后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师在教学中都是按照这个程序进行,而学生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将知识记忆下来,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失去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将诗歌中展现的意境给肢解了,让学生缺乏兴趣,无法感受到诗歌学习的乐趣,也会限制其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因此,当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的模式进行创新,改变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3.注重理论知识分析,忽略感性体悟欣赏古典诗歌教学中就需要学生的感性感悟和欣赏,而教师只是引导和促进的角色,然而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注重的是理性知识的讲解,如艺术手法、语言修辞等,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引导;在教学中每个字每个句子进行翻译讲解,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大意,让他们积累诗歌创作背景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应试内容让学生不能真正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需要对教学内容也进行创新,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二、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1.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既要知道作者,又要知道读者在传统教学中鉴赏古典诗歌强调知人论世,在讲授诗歌之前分析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等。这固然没有错,带领学生掌握诗歌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不断积累,长期如此,学生在阅读古典诗歌时也就会更加鲜活。但是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起自身的共鸣却着实不易,因为学生与古诗词的作者之间有着厚重的历史隔膜,很难将自己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同作者之间进行互动,进而阻碍了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意境。所以知人论世,既要知道作者,又要知道读者,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可以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拉近与古诗作者的距离。比如,在学习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登岳阳楼》时,杜甫当时年老多病,国家动荡,他居无定所,最后三年在船上度过,于是登上岳阳楼,老泪纵横。对生长于和平时代年仅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这样悲怆的心情,如何引起共鸣?课堂的沉闷也在所难免。所以,要创新手段,让学生结合时代,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打破与作者的历史隔膜。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前几年火爆互联网的一组插图“杜甫很忙”。图片中杜甫摆出各种造型,学生乐不可支。诚然,本图确系恶搞,审美趣味实在不高,但是,为何该图能火爆网络,引发公众狂欢?原图来自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恶搞颠覆了大家中学时代课堂上对杜甫以及对古诗词教育刻板沉闷的印象,拉近了所有人对杜甫的距离。杜甫此刻摆脱了“沉郁顿挫”的烙印,骑着摩托,闯入大家的生活。创新教育背景下,通过采取这样的创新方法方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的诗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拉近和作品背景之间的距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在学习诗歌作品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启迪和感悟,为之后的深度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2.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在古典诗歌学习中,意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是对诗歌进行分析及研究的一个特殊名词,其中的“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而“象”就是诗人感受到的客观形象,意象就是融入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角度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层面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通过意象感受以及思考,也以此抒发自身的情感。有些古诗词中包含的对自然永恒以及人生苦短的感悟,比如,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妨挑个月明朗照的晚自习时间,来到学校的操场上,望着绕校而流淌不知道多少年的小河,大家读读背背所有学过的关于月的诗,说一说校园周边这些年环境的变与不变。那么,人生的苦短,世事的无常,会多一点切身的感受。教师和学生的意境都是读者的意境,唯一差别就在于通常教师的意境要和作者的更接近,这是因为教师在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知识水平、审美意境、生活经历等方面都要高出学生很多。因为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可以说是诗歌意境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在给学生还原的意境中其实已经在诗歌中增加了一些不属于原诗歌意境的事物,这会限制学生的再造,这就需要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感受、体悟诗歌的个性化及创造性,这也是教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当前需要重视这一方面,因此,古典诗歌的创新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意境最大化的和诗歌的意境一致,而非教师的意境,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领悟个性以及再创造的能力。3.反复吟咏,感受诗词音乐美,以及现代音乐赋予古典诗歌的美在古典诗歌的传统教学中,朗读是一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对诗中的情感进行理解及领悟,感受诗歌中的语言和意境的优美。在创新背景的诗歌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多形式、重实效”的原则,即教师需要采取多样的形式,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朗诵进行指导,让他们在诵读中充分体味诗歌的音乐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唱。像宋词,元曲,本身就是可以吟唱的。比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可以事先让学生上网查找各种版本的配乐演唱的《雨霖铃》。听一听,唱一唱,讨论一下,你更喜欢哪种配乐,哪种配乐更符合作品本身,为什么?在听与唱的过程中,强化词牌的概念,所有的“雨霖铃”的词,在宋代唱起来都应该是一个调子的。在比较各个版本配乐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对作者的风格流派、写作背景以及写作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否则无法判断该版本的配乐是否最贴近作品的创作初衷。学生会明白:表达了诗人喜悦情感的句子就需要用明快轻松的节奏,而遇到表达诗人悲凉的情感的句子时就需要转变节奏,要做到低沉缓慢。学生初步掌握诗歌的内容以及情感前提下,更能理解像柳永这样的以婉约风格为主的词人,作品就以十七八岁的女郎浅吟低唱为宜。而苏东坡、辛弃疾那样豪放派为主的作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才能读出诗词中表情达意时的咏叹意味,才能让学生提升朗读的有效性,进而深入地感受诗歌中的艺术魅力以及感人力量。虽然吟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其中融入新的形式,如影音材料、信息技术,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问题,采取贴近生活,结合时代的创新措施,提升学生对诗歌情感、内容、意境的感受,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姗妮.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下旬,2014(11).

[2]宋长江.中学古典诗歌有效教学探究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4(76).

[3]李文龙.高中古文诗词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文学教育:上,2016(11)

作者:许熹 单位: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