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教育与古代文学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教育与古代文学教学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教育与古代文学教学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又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台。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高校应当在课程教学层面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然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现有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却与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悖离。因此,探讨创新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悖离与融合意义重大。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悖离与融合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悖离

创新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积极探索并推动研究型教学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专业教学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涌入国门,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不断发生碰撞与交流,使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的教学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困惑,中国古代文学面临着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以及大众娱乐性为导向的新媒体文化取而代之的窘境。与此同时,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还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不断被压缩、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教师队伍不断缩减、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科整体教学缺乏配合和持续等诸多矛盾,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教育原则走向了悖离。1.教育观念沿袭传统的文化教育理念,与当今时代对创新教育的需求严重脱节文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和其他意识形态混沌包裹在一起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呈现方式。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往往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注重文学史基本常识和经典文学作品的介绍。然而,从时代呼唤下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层面来讲,却是过于狭隘的认识。因此,从文化大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建立文史哲不分家、近现代与古代相延续的回归意识,更有利于在宏观背景下准确地人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和古代文学在今天的传承意义。古代文学经典自身文体发展的局限性,及其与当下时代及话语氛围的差异,容易引起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层面的困惑和不解。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及时修正和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误区,从而发挥其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2.教育模式呈现知识灌输和模式化的特点,无法真正起到创新教育和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强国的重担。然而,在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迅速崛起下,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载体却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误解和冷落。长久下去,必然导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沦入狭隘的恶性循环,原本活生生的文学课堂成为了僵死枯燥的文体讲授和知识传授。现有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和隔膜感日益严重,使青年学生丧失了学习古代文学、传统文化的兴趣。3.教学测评形式单一,无法真正体现创新教育的成果古代文学教学受制于传统的考评方式,在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水平的评价上往往直观、机械和单一,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质量,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古代文学的教育困境,教师要改变过去以高低分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旧观念,更多思考古代文学对于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性熏陶和养成,在把握当下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向素质鉴定观念转变。

二、创新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创新源自对传统文化的合理继承,并通过文化的延续得以历史演进中实现。然而,传统文化自身积极性与消极性的共生性,又决定了传统文化必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介入与引导,才能担负起振兴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开展创新教育,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通过衡量古代文学在当今社会对于文学发展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在教学理念上,建立文化大视野下的开放文学观,将创新教育融入文学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要确立“文化创新”与“精神涵养”的核心教育理念,既要注重在知识传授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又要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之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知识传授、精神陶冶和灵魂引领的和谐统一。任课教师和授课对象只有深刻领悟本门课程的内涵,正确认识古代文学课程文化传承与精神涵养的课程定位,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古代文学“无用”论,才能避免本门课程陷入枯燥和僵死的境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精神核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相一致,具体来说,即古人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所持有的高尚品质和优雅胸怀。这种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属于历史的产物,然而又同时具有超越历史的永恒性,是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创新的根本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该门课程的教学应当从民族文化传承和培养学生国学素养的目标出发,引导学生适应新时代环境的要求,依据当下时代精神和思想去解析古代文学现象的得失优劣,去衡量古代文学在当今条件下对于文学发展和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才能使这份财富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2.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研究型的教育模式,实施创新教学研究型教学模式起源于西方,旨在促进已经具有一定知识积累、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和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高校学生自主性、深层次学习,启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转变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固有特色,在教师的“教与研”和学生的“学与研”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关系。古代文学课程设计只有构建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门课程从知识传授到文化创新及精神涵养的的教学目的,起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1)高校古代文学教师配角角色的重新归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便于知识传授,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容易抑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特见解的创新性人才。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只有完成由教师向“学”和“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转变,才能实现高校古代文学教师配角角色的重新归位。(2)强化经典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核心地位经典作品是构成及体现古代文学史的基础构件,是动态鲜活的文学史料。但是,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却只注重史的描述阐释,在教学顺序上先把文学理论、文学发展规律等结论性的知识讲出来,再举出与其相符合的作品加以证明,即先史后诗、以诗证史。这种讲授方法便于实现知识的灌输,但却从根本上违背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正向的思维顺序,极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结果而无暇追问其过程和原因的现状。因此,古代文学教学重心要从先史后诗、以诗证史向先诗后史、以诗导史转变,先讲读经典作品,在大量作品感受的基础上,再由学生自发的推导概括出史实结论。只有这样,通过确立文学鉴赏的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核心地位,才能使学生逐渐学会感受分析作品,养成自主研习、创新性学习的习惯。。(3)通过增加课前准备环节和课后提升环节,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前准备环节和课后提升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充分利用这两个环节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的保障。这两个环节是学生作为主动选择、研究及问题解答者和教师作为学习研究活动组织引导者身份确认的必要环节,对于创新教育及文化创新有着重大意义。3.在教学策略上,注重采用还原与移植的教育新策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当积极寻找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契合点,通过“还原”与“移植”的教育新策略积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还原指的是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首先,还原历史背景,凭藉历史背景丰富知识结构。其次,还原创作背景。在经典作品的赏读过程中,结合作者的性格、气质、心理、教养、师承、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等复杂的因素理解作品。再次,尊重历史人格。阅读经典作品或是评价古人时需要理解当时的道德评判标准,尊重古代文人的人格精神,真正做到“理解之同情”。最后,模拟情感体验。重构当时的具体场景,模拟人物当时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在深刻的心灵感悟与细腻的审美体验中实现与古人的情感交流。移植是指将经典作品移植到当代文化新语境。对古代经典作品中体现出的人生感叹、生命呐喊、人文关怀等兼具历史性和共时性特点的主题进行现代化阐释;有意识地将文学形象移植到现代价值体系的标准下重新进行审读;充分发掘古典作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情感构建的意义,努力构建出情感共鸣的境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经典文本与现代影视改编的对比性赏读中,探析各自的优劣,自觉地回归经典,真正欣赏到经典文本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雅君.以文学的方式教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IAO学,2016,(10).

[2]李婵娟.还原与移植: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艺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

作者:李丽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