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的高校数字教育工作推进的现状之下,怎样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高校教育模式便成为一大研究课题。与此同时,微直播凭借其特殊属性成为大学生新宠。“视频互动”以及“文字互动”的交流形式,与大学生高等教育碰撞,而产生的新教学形式,即一种创新。本文欲透过探究教育实施方式的可行性与先行者的带头作用,探寻网络直播与高等教育工作结合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核心素养;微直播
一、现状分析与问题阐述
(一)相关文献综述
新时代数字媒介高速发展,网络化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突出特征,创新是高校普教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网络直播是在移动互联化的语境下,通过互联网媒体介质,将某人某物某事件当下发生的即时状况展示给终端用户,以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一种新型高互动性互联网新态势。无论是新一代的学生群体,还是应运而生的互联网直播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基于直播软件的高校教育模式已然缓慢融入当代学子学习与生活实践中。与此同时,“视频互动”以及“文字互动”的交流形式,从技术角度上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网络直播与高校教育碰撞而产生的新教学形式即一种创新。本文欲透过高校普教实施方式,探寻网络直播与大学生高校普教结合的实效性。杨丽(2016)陈述,手机网络直播与高校普教碰撞结合所产生的机遇与挑战,曹培杰(2016)也提到利用在线直播形式开展大学生高校普教的可行性。此外,王绘娟(2016)描述了在线直播运用于高校学生教育的积极意义。随着网络直播的发展和高校普及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有关网络直播与高校普教结合的理论研究,也可能成为将来学界关注的研究领域。
(二)国家相关政策与高校经典实践
国家政策与“互联网+”时代洪流之下所营造的氛围,正是网络直播与高校普教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展开研究的培养基。2015年3月,“互联网+”被首次提及,成为新一代涉及社会各界的行动计划指南。四年来,“互联网+”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正如“视频互动”以及“文字互动”的交流形式,与大学生高等教育碰撞,而产生的新教学形式,这种创新的教育形式与“互联网+”时代洪流之下所营造的氛围,正是本课题组对网络直播与高校普及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展开研究的培养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在2016年12月启动了“交通live”高校普教教育微直播平台,首期两个思政教育专题,共有2000多名学生和校友观看;而从2016年9月开始试水的湖南师范大学的“星直播”平台,已成为其开展思政工作的新平台:6名辅导员通过直播与学生沟通交流,使高校普教教育融入直播过程。如今“星直播”既可以在室内进行话题探讨,也可以走进食堂、图书馆等各种学生集聚地,且已经积累粉丝13万人,直播观看总量达413816人次,由此可见其吸引力之大。此外,尽管对网络直播与高校普教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方式运用的高校还不多,但在“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下,该新方法的应用将无处不在。
二、关键问题分析
现实生活中主张以大学生为主播所做的有关高校普教教育的直播节目,坚定大学生主播在高校普教教育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校方监督、网媒平台自察等多种监督机制下加强此种教育形式的可推行性。
(一)具体研究内容
①寻找网络直播和传统教育的互通点,更好地增加大学生对普及型教育的兴趣;②为大学生在网络直播中的不良言语行为如何进行规范,如何树立积极向上的直播观念提供建议;③从大学生对待直播的现状出发,分析网络直播引导高校教育的可行性、影响因素及对社会治理创新的促进作用;④研究“同辈群体”的互相影响的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⑤以政策倡导“创新教育”、开展一系列高等教育培养创新研究为基础,寻求多元化高等教育机制。
(二)研究目标
手机直播信息的复杂特征容易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对高校教育者权威形成挑战,基于此现状,将网络直播的优点加以利用,探究网络直播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并存,对教育者引导主流价值观提供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大学生网络直播如何能够增强高校学生(90后群体)对此类高校普教教育类课程的兴趣、学生对此种形式的教育感受与吸收程度展开研究。主要探寻以大学生为主播所做的有关高校教育的直播节目,分析大学生主播在高校普教方面的优势,以及此种教育形式的可推行性。
(四)研究基本方法
以网上搜索官方网站报道的相关社会新闻、相关可信度高的数据和前人总结出的数据等方法为主导,进行调研工作。但鉴于相关网络直播的官方数据较难获得,此次实施方法是以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为主,以内容分析为次,并以二次分析为资料来源的一部分。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多种方法中选择使用文献法,因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网络直播宏观现况及访谈法或观察法并不适用于研讨大方向等问题,文献法对本课题的有利之处:文献调查超越时间、空间限制,且做到搜集的文献可信度高,即可避免口头调查可能出现的种种记录误差,且避免直接调查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互动过程中产生种种反应误差;文献调查是在前人和他人劳动成果基础上进行的调查以较少人力、经费和时间,获得比其他调查方法更多的信息。
三、讨论与总结意义
(一)理论意义
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的高校普教教育,是对高校开展大学生高校普教教育实施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大学生高校普教教育的具体阐述、及高校普教教育实施手段研究理论的充实:承袭前辈们对网络直播特点的研究,将其与高校普教教育有机结合;洞悉当今时代的潮流产物,关注如何巧妙地引导大学生接受传统的主流价值;密切关注创新模式倡导,用直播方式响应将大数据贯穿高校教育的号召。通过以上理论阐述,不仅能有效拓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而且可以利用直播软件的可视化功能,为远程高校普教教育提供新的契机。基于现代学子都有强烈的思想结构化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严谨的求学态度、活跃缜密的思维方式,该种创新“互联网+”的教育形式不仅为该群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交网络、也锻炼其合作交流、统筹规划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实践意义
当代学子长期活跃于一些网络热门直播平台,对直播有着较强的视觉体验经验,可以就参考文献当中的新名词展开含义探讨,并构造出新的学术名词。在查找相关文献的同时,不仅可以提炼出文献当中的纲要,还可以根据该文献,结合社会实际,以“青年学子的新型视角”来看待前人文献的现实性与可行性。通过网络“缠绕”教育,以期待能加强大学生的普及教育的效果。从而,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得以和学生进行网络互动,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然而,手机直播可以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零时差交流”。借助软件的弹幕功能,直播者可以和所有“游客”——即观众,实时进行一对多的“实感”互动。将高校普教教育过程中的主流信息,通过“在线直播”的形式面向学生进行传播,有助于保障高校普教教育占据网络环境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导地位的局面。近年来,我国也十分注重教育平等与教育资源共享,先后建立起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多个远程教育网站,上传一系列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研究提供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具备科研意识浓、科研配套设施齐全等科研特点,校图书馆以丰富资源丰富、无缝链接、覆盖全校的福建师范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为研究深度亦提供丰富的资料储备,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同时,福建师范大学慈善研究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也可为项目的有效完成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其新颖的表现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网络互动平台为交流双方提供的平等、便捷、顺畅的交流渠道,可以让一部分不敢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学生有了敢“发言”的场所,也使想“发言”但总是找不到机会的学生有了让大家了解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此外,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的高校普教教育拥有受众扩大化的可能,一场受欢迎的高校普教教育直播甚至可能吸引其他高校学生观看,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如何利用大学生“新宠”网络直播增加高校普教教育,有助于扩大高校普教教育的规模、提高高校普教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丽.互联网+时代英语教学改革创新之力作——评《英语语言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教育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6(4).
[2]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福建教育,2016(49):7.
[3]王绘娟.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165.
作者:叶青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