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评价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评价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评价浅谈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教育政策导向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快创新教育的改革步伐,企业要主动提供实训岗位,并开展互相协作,科学地评价创新教育成效,共同推动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发展。通过明晰评价目标、剖析评价现状构建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给出科学评价的改革路径,为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提供科学评价,服务“中国制造2025”。

关键词:创新教育;评价;高职;新时代

引言

评价制度源远流长,从西汉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到新中国的科学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诞生之初是为了选拔人才,后期逐渐演变成教育的指挥棒,在文化教育领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当前,评价制度与考试制度已成为检验教育成果的两种手段,考试制度通常将成绩作为主要指标,既评判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评判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制度则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评价,能够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评价目标

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容易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获取成绩背后的相关利益。评价制度作为创新教育的常用手段,既不是教育成果、人才评价的唯一标准,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毕竟社会需求的人才应当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2]。当然,也不能一味批判应试教育的弊端,应当认识到应试教育在创新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改革应试教育,加强创新教育,齐头并进,共同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科学的评价制度应该具有压力感与紧张感并存的特点,是学校检验育人成果、教师检验教学成效、学生检验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评价高职院校可以理性认识自身的真实情况,合理调整、制定下一阶段的目标。

二、评价现状

1.目标模糊

当前评价中的不足:重视知识考察,轻视能力评价;围绕理论知识展开,考察点偏学术性、研究性,实践应用少;引导、督促、激励作用不明显,缺乏良好的反馈互动机制,不能随社会需求变化而合理调整。

2.应试占主导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形成学习就是为了好成绩和区分水平高低的观念,与创新教育目标不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当使教育脱离“知识传授+考试”模式,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使授教者、被教者及社会都意识到创新教育不能只注重成绩,应将培养过程与评价制度相融合。

3.机制不健全

社会发展虽然进入了新时代,但部分评价指标仍停滞不前,评价过程静态单一,一些重要指标,如实验实践能力、沟通辩论能力、报告展示能力、攻关能力等,由于主观性、动态性较强,难以静态量化,并未纳入到评价制度中。

三、体系构建

构建“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评价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加大体系构建力度,提升创新教育质量。例如,创新课程成绩记载方式,以A+、A、A-、B+、B、B-、C+、C、C-、D+、D、F记载,规定获得A-及以上等级的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20%,获得A+的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5%。加强成绩归因分析,弱化学分绩点,鼓励创新教育,努力将着眼点重新放回到“能力、素质、知识”上,保障创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3]。科学的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发挥评定、预测、反馈、激励等功能,改变过度重视评判反馈、忽视其余功能发挥的弊端。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当发掘学生优缺点,及时审查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4]。如图1所示,科学研究是以“互联网+”改革创新教育;产学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发展的效率效果;立德树人、创新求实的校园文化,为创新教育提供持续改进机制,凸显创新精神是大学文化中的精粹。

四、改革路径

1.模拟评价

模拟评价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培养,高职院校通过模拟评价可提高创新教育质量。模拟评价完全按照市场变化开展,主要内容是信息处理与应用。例如在市场模拟授课过程中,分发资料是买方需求,教师按照内容向学生分发资料,要求学生给出方案,并就具体方案与学生交流,实现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科学评价创新教育质量。

2.技术评价

评价制度要敢于突破内外协同的壁垒,依托校企、校所、校地等多元平台,有效整合优势资源,将行业企业的重大技术成果融入到创新教育中。创新教育不仅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培养过程中逐步加强技术应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鼓励学生组建小型工作室,学生逐步熟悉企业运行机制,对企业管理体系有了深度了解,进一步提高创新教育质量。

3.实践评价

社会实践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交流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实现创新教育的质量提升。实践评价一般有两个层面:其一,当前“互联网+”教育已建成众多网络平台和创意工作室,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平台进行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其二,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学生接触优秀的管理体系能够积累经验,可自发组队创新产品设计,既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创新能力。

结束语

创新教育离不开体制机制改革,新时代的评价制度须契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评价方式、学科内容和考试制度,有效克服“唯分数是从”的传统评价观念,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的评价制度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能有机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培养创新思维,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疏导困境、反思得失、完善制度,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庄怡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等级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60—62.

[2]王晓跃.基于SPOC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3):48—53,117.

[3]庄怡萍.高职创新人才学业评价制度改革探究[J].林区教学,2018(9):30—31.

[4]蓝庆新,姜峰.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解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7(2):17—23.

作者:庄怡萍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