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研究生创新教育方式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研究生创新教育方式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研究生创新教育方式思考

摘要:研究生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培养研究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制造相对轻松和适度紧张的学习氛围,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彼此合作,在思想碰撞中求证知识的发展过程等,对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教育;教育方式

一、创新教育方式选择

(一)教育特点

首先,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研究生学习是在本科广泛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科某一方向深入细致地研究,强调小众化精英式培养。相比本科教育单纯侧重于书本知识的积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在于寻求知识的突破与创新,注重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发现新知识不仅需要研究能力,还需要学术激情和学术奉献精神[6]。其次,学习方式多元化,实验教学、文献查阅、推理演绎等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生阶段教师不会对每门课程都进行详细透彻地讲解,这就要求学生课下主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养成以自我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第三,研究生生源多样化,知识结构多元化,研究领域各不相同,但大量的实际训练和科研知识是普遍联系的。不同学科间互相交叉、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对于基础课程的设计、内容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厚的知识基础,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融合,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研究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第四,培养方式大多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只是指引者,主要传授的是学科研究思想和方法,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学习,完成知识积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思维[7]。

(二)创新教育方式选择

1.质疑和批判

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积累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丰富的知识和创造力的发挥成正比。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拥有无畏的精神,以及对权威和传统提出质疑和批判的勇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出一些“纰漏”,提出与设计相反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纰漏”,提出质疑,并对质疑者给予鼓励。这一过程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纰漏”的设计需要相当的巧妙,实际上也是对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

2.轻松氛围和适当紧张

课内开放讨论式教学。课堂讨论氛围活跃,学术活动频繁,上课时间与方式别具特色。设计轻松的课堂讨论氛围,一般有讲授讨论启发式、提问讲解式、分析论文表达观点式、学生讲解讨论总结式,营造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的机会。讨论的主题是唯一的,讨论的内容是发散的。适当的使用头脑风暴法,师生的思维高度活跃,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式,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

3.培养合作精神

持续的创新需要合作。爱迪生也不是一个孤独的发明家,当时他领导了汇集4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世界上首个大规模实验室。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合作意识难以通过讲座或讨论形式得到培养,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以及共同的成果分享及责任担当等关系建立和培养起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激情四溢的创新团队。

4.避免思维定势与惯性

思维定势是一种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规律和经验处理问题的因循方式,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思维定势很容易使人们产生惰性,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暗示,不提示,不怕出错,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多视角、多方位地追根溯源,探索和求证知识的发展状态和过程。

5.改进导师负责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研究生教育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有限,教育过程中师生沟通、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较多,有利于学生向导师请教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式与方法,以及解决科研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易于导师集中精力和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采取因材施教、灵活培养的策略进行区别化指导,形成学生与导师良好的学术互动。但是,单一导师制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导师是学生的唯一学术上的指导标杆,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开发和知识面的拓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导师来源于相同和相近的学术领域,各有所长,优势互补。有效整合团队的科研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既发挥导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研究生认知主体作用。通过团队的力量开展创造性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开拓学生和导师的研究思路和视野,创造百家争鸣的学术研讨氛围,力争在多学科及交叉学科领域有所突破。

二、结语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校的使命,也是大学的办学追求,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树立创新教育新观念、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历史重任。高校应加强教育模式的动态调整,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以创新的教育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使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李云宏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