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育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要求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任务,高职院校有必要采取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提高其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就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技术更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当今,一切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实际上均来自于创新,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聚焦于创新能力的竞争,具体来说就是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等方面。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以及社会的尝试中不断破除旧的理论、形式、方法、手段并进行创造的过程,创新是人类活动的过程,所以个人的创新水平会直接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建设,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必然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教育,如此持之以恒,学生的创造力就能被激活,创造力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2创新人员的特性
创新人员应具备以下特性。(1)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探索精神。“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持创新的热情。这样才能把握机遇,深入钻研。(3)具备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拓进取的魄力,这样才能求实创新,锐意改革。(4)具备不怕失败的勇气和意志以及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样才会克服重重困难,并创出新的道路,获取新的成果。
3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类大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生产第一线技术操作、技术管理等工作,所以他们既是技术人员,同时又是操作工人,因此在对其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候应该注重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其创造力,加强其创新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3.1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和经验是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创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年轻时就吟唱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有多少老学究终其一生也写不出供后人品味的只言片语。这其中创新意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它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也不是研究生、博士生或高级技术人员等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教师以及学生们要始终相信创造力的普遍存在性,让人人都相信自身有着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的障碍大多来自于创新者自身,既有自身心理因素、认知上的差异,比如认为创新很高端很神秘,害怕失败害怕别人嘲笑的胆怯心理等;也有社会性的因素,比如习惯势力、守旧意识、迷信权威等;有时也有技术上的因素,比如创新者自身的学识水平、经验技能等技术性基础欠缺。
3.2提高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会受到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智力因素指的就是人的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等等,而非智力因素指的则是人的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等。智力因素是基础性因素,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能够对智力因素起到促进作用,而教育活动正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过程,并通过教育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能够得到智力上的发展。例如兴趣对观察力与注意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对某事物极感兴趣,才会去注意它、观察它,也才会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育者应充分运用信念、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开发与调动受教育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提高。
3.3加强创造实践
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加强实践训练。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出新颖的作品,创造力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才有现实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建设进程中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创造性以及开创型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要紧跟时展潮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强调育人,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们如何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真正将学生塑造成一个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有些实践能力的人才。各高职院校有必要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校外教育资源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建设来推进创新教育的开展,为现代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仲文.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何名申.创新思想修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3]肖云龙.创造学基础[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刘蕴青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