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儿童文学作者创新意识看创新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首先,在思想内容上,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题材和主题两方面。在题材上,广泛取材,不断开拓题材新领域。儿童文学的题材很广泛。一般成人文学所表现的题材,如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战争问题、环境问题、人生的各种情感体验,甚至爱情婚姻这类与儿童生活相距甚远的题材都可以表现,只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出发选择恰当的表现角度和运用适当的艺术方法。面对儿童文学广泛的题材领域,儿童文学作者必须充分尊重少儿好新好奇的心理需求,选择那些对孩子们能产生魅力的题材,在爱、顽童、自然三大母题中尽可能的选择具有新奇性、独创性而又亲切幽默的题材来编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儿读者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力量。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者必须有创新意识,自觉深入到少儿生活中去,捕捉、发现日新月异的少儿生活中的新鲜素材,充实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库,使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随时都能给少儿读者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如罗大里的儿童诗《一行有一行的颜色》就是根据少儿对“颜色”的喜爱,结合社会现实中的各行各业的劳动与劳动者巧妙构思而成的。在主题上,立意求新,构思新颖独特。所谓主题就是文章内容所表现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主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作者的生活经验和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是以反映生活的深度和角度的新颖独特吸引读者,因此,立意就相当重要。
任溶溶在谈到它的儿童诗创作力求每首诗都有新意时说:“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诗的巧妙构思不是外加的,得在生活中善于捕捉那些巧妙的可入诗的东西,写下来就可以成为巧妙的诗。”由此可见,立意求新更多来自于对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熟悉。儿童文学作者要真正满足少年儿童读者好新好奇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时时关注充满创新精神的少儿生活。如任溶溶创作的《一个怪物和一个小学生》就是从儿童好奇、富于幻想、喜爱夸张的特点出发,将困难比喻成童话传说中的会千变万化的妖怪,让它钻进小学生的窗子,变成“+-×÷”制造一道道难题,后来又变成瞌睡虫,飞进小学生的眼中,但几经较量,他还是被勤奋学习的小学生打败了,由此巧妙地传达出“勇敢的孩子哪会屈服于困难”这一深刻主题,构思新颖独特。而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也是以创新著称,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不动脑筋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童话作品,几乎篇篇都有新意,都有不同的立意深度和角度,其创作充满创新精神。由此可见,立意求新的关键在于作者必须有创新精神,必须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新鲜的艺术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才能在立意、构思上不断创新。其次,在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方面,儿童文学作者应该拥有丰富多彩的文体形式和风格,更好地满足少儿读者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说“: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成人文学是如此,充满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少儿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更需要多样化,这就要求儿童文学作者在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要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时时都以新鲜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满足少儿读者求新的审美需要。只有这样,立意求新才会变成现实,否则,就会出现眼高手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童话、儿歌、儿童诗等文体创作都充满了作者在艺术形式方面的不断探索与不断超越。总而言之,儿童文学创作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儿童文学作者对创新意识的自觉追求与体现,它是儿童文学作者创作出丰富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动力。应该说,对于少儿读者来说,创造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年龄越小越渴求创新、越呼唤充满创新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种充满创新的儿童文学作品将直接影响到少儿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应该自觉的肩负起这个历史使命,让少儿读者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得到熏陶与提高。
2创新教育实施对象的心智基础
根据著名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提出的人的行为的两元性与两重性交叉理论(如图所示),人的行为有直觉行为、习惯行为、确认行为、自主行为四种。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为第1区→第2区→第3区→第4区,这四区代表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直觉阶段(独立———无意识行为),当婴儿生下来后就开始用他的直觉和本能去感知世界,婴儿只能在第1区从事直觉行为,这种行为是指那些正常的、可理解的、几乎是“本能”的反应。第二阶段:习惯行为(角色———无意识行为),这是一种内在的、无预谋的、不需经过深思熟虑的角色行为。当孩子会叫“爸爸、妈妈”后,这个孩子可能就开始进入第2区的习惯行为。第三阶段:确认行为(角色———有意识行为),当这个孩子成熟到可以理解“好孩子”的真正含义并愿意遵循“好孩子”的有关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去行事时,这就表明他已进入第3区的确认行为。这是一种基于自己的角色地位的社会确认行为,是指经过深思熟虑的、有预谋的、有明确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去达到该目标的角色行为。中国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非常频繁地活跃于这个区域。第四阶段:自主行为(独立———有意识行为),等到这个人能够开始反思某些角色期待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时,她已有可能进入第4区的“自主行为”,这是一种不被角色规范所约束的独立的超然行为。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使“自主行为”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盲区。这种行为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维思维、扩散思维、聚焦思维、逆向思维、线性思维等。它是人的创造活动最集中的区域。详情如图所示。人的行为与人的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自主行为”(独立———有意识行为)必须借助形象思维(借助储存在记忆中的形态和姿态或结合从前的经历体验去创造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或逆向思维(指从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等去打破常规阻力的障碍以产生出一个新的主意,接着,我们需要多维思维(立体、多向的思维活动)或扩散思维去为这个新的主意做各种各样的假设,然后又要用聚焦思维(指聚众多因素于一点的思维活动)去为我们的创造活动选择一个适当的假设,最后还要用逻辑思维,甚至线性思维(单一方向的思维)去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综上所述,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自主行为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少儿成长为创新性人才应当接受的又符合少儿心智基础的必然选择。它贯穿于婴幼儿到少儿的成长全过程。父母和中小学老师都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实施者。
3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新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创造力就是通过自主行为教育开发智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承受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等,同时还必须保护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为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从婴幼儿抓起,要贯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包括扩散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其核心是想象力(包括联想和幻想)。儿童时代是一个人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想象力是创造力的萌芽和前提。创造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创新教育的实施者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幻想和想象,支持他们的探索精神,尊重他们“玩”的尊严和神圣不可侵犯,在他们玩耍和创新的时候,鼓励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为自己的家庭寻找集体创新的机会,努力创造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允许他们无拘无束的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宽容他们的胡思乱想甚至异想天开,切实保护他们的个性和独立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当然,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要做到这点,确实面临再学习的问题,首先是要注意转变观念,更主要的是需要耐心,要陪孩子及少儿一起玩,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要让他们热爱自然,通过谈感想、做选择等方式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父母就应该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尤其是要培养孩子从小就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种培养要从婴儿期开始。当孩子1岁左右能独立行走时,常常不喜欢父母的扶助,表现出初步的独立意向行为,等到2—3岁时,这种“自我表现”欲望显得更为强烈,他们喜欢样样事都自己动手试一试,甚至还要干一些自己还力不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这种行为表明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萌芽。在幼儿心理学上叫做“第一反抗期”,这时期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好的开始时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不要轻易替代。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反抗是淘气,是坏事,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独立的表示,是积极上进的表现,孩子成年后坚强的意志、独立承担任务的能力以及对人对事的判断能力都是从此发展而来的。作为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不要轻易替代。
(2)讲究方法。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时,应先从简单的动作技能入手,然后逐渐过渡到掌握复杂的生活技能。
(3)创造环境。父母应为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如提前为他们准备小桌、小椅、小碗、小勺等,引导孩子朝独立生活的方向去努力。
(4)要有耐性。父母在训练孩子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有耐性,不要怕麻烦,要多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要苛求和操之过急,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5)把爱藏起一半。这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繁JournalofSichua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ct.2014盛如初的独特育儿方式,也是我国的独生子女教育应借鉴的家教经验。否则,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二是让孩子学会自立。孩子的自立是孩子最终能否独立的关键。孩子的自立性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作为父母和老师,不管孩子面临怎样的困难,仍要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决定。
(2)不要给孩子太多选择。父母在培养孩子自己做主能力时所提供的选择方式应以现有条件为限。
(3)不能让孩子选择有害、不安全的事。
(4)孩子做决定时,不要给很大压力。当孩子的决定不太合理、恰当时,大人可以给些提醒。当孩子做决定后,遇到挫折,产生了失败感,父母也要给予帮助。孩子做决定的机会不可太多,以免给他太大压力。
(5)根据孩子的愿望,运用大人的经验和知识,帮孩子做一些决定。这是大人与孩子共同作出的决定,是帮助孩子做出决定的好方式。作为父母和老师,还应该让孩子知道做决定,就是要负责任,
(6)让孩子尝试。孩子好胜心强,什么事都喜欢自己做,他们往往不接受大人的帮助,父母和老师应让孩子多花些时间进行尝试,积极支持孩子的尝试精神。
(7)指导孩子做没做过的事。再次,培养孩子应付挫折的能力。人生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俄亥俄州的美国企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瓦坦白格说“现代人崇尚开拓、创新,因此就不怕失败。畏首畏尾终将难有作为。”由此看来,创新教育还应加强挫折教育,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避免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增强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父母和老师给孩子一些挫折性的刺激是必需和有益的,通过饥饿、劳累、困难、批评等劣性刺激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当然,孩子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不同原因,也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方能有效。一是对生性懦弱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要做到这点,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妈妈小时候遇到挫折的故事,使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通过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2)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的原因,其方法有自我鼓励和补偿法等。二是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和老师不妨让他受点冷落。为此,父母和老师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要注意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
(2)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他克服。
(3)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孩子穿衣、系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三是应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作为父母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出适当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通过成功的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和老师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鼓励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四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美国天普大学心理系劳伦斯•史坦白格教授认为:“无论对错,我们都不要急于对孩子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否则,孩子会因为担心受到批评和攻击而终止说话,把自己封闭起来,理解是爱的语言,父母的爱会温暖孩子受挫的心,他会从中汲取力量,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由此可见,父母的爱是孩子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的力量源泉。上述这些方面的创新教育在儿童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料。施教者与受教者都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科幻小说等),陶醉于儿童文学作品中那些充满神奇、冒险的想象力的人物、故事与环境描述中,让他们受到创新精神的洗礼,尤其是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尊重意识、生活意识、创新意识对施教者影响更深更大。施教者不仅可以用儿童文学作品中种种创新的表现,去满足与开发受教者创新的欲望与潜能,引导他们不断想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且还会在自己的创新教育中活学活用儿童文学创作者的创新的理念、态度、方法等,很好的彰显创新教育的效果与质量。
作者:杜春海 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