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土建类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土建类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土建类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定位

(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教育包括创新精神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性人格,它属于非智力品质[2];创新能力培养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操作能力,它属于智力品质[3]。随着中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筑业如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发展,不仅需要对生产工艺、设备、技术进行更新换代,更需要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人去实现。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重要的突破口。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开拓精神。

(二)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分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趋于立体化和多元化,而对人才的需求数量随着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规模要求越来越多。土建类工程人才大致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大类。人们常常把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分别归于从研究生到中专的不同教育过程。虽然从研究型到技能型这四类工程人才的相关能力和能力培养是截然分不开的,往往还需要兼而有之,但对不同人才培养的教育阶段的划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何谓“创新型工程人才”?有的认为创新型工程人才必须是“科技精英”,有的则认为它包含了不同类型的工程创新人才,反映了不同的层次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认为:“工程技术的的创新应当是从塔尖到基础各个层次的创新”,“否认了创新人才的普遍性与层次性,也就否定了创造型人才自身素质发展的层次性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可以说明工程创新人才的层次性。科学发现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其下依次为科学方法创新、技术原理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尖端人才需要有其本身的发展基础和社会基础。形成工程创新人才金字塔是符合人才培养和需求规律的,也是合理的。因此,需要把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

(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定位

土建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肩负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任。一些发达国家建设的经验以及中国改革30年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将发挥引领作用,高职院校也应有所作为。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土建类高职教育中也应该包括培养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见解、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力的高素质管理者和生产者。原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高等学校如何发挥作用的研讨会上指出: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高校要办出特色和优势;推动有利于创新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显而易见,创新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的历史任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技术专业型人才,而非高层次的创新领军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定位应以技术应用创新为主,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人才,为此,应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土建类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土建类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土建类高职创新教育的现状

土建类高职的职业能力教育包括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已在业内达成共识,但对于高职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尚缺乏充分认识和足够重视。不少高职院校意识到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也做了努力和尝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校园创新文化。目前高职教师仍然受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影响,对科技技术表现出消化吸收、跟踪追赶的趋势,因而未能形成开放性、研究型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二是,缺乏创新教育培养计划。由于对高职培养目标及创新人才理解存在误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力度重视不够。体现在教学计划上,仍然停留在一般专业学习,缺乏系统的创新教育培养计划,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学生缺乏创新原动力。或因目前学校专业教育设置过窄,或受社会功利倾向的影响,高职学生较为普遍地满足于常规学习,缺乏创新的兴趣与欲望。四是,创新教育体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活动局限于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等,这些活动为推动创新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加之管理涉及众多部门,系统管理和评价、考核实施有难度。

(二)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土建类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应以技术应用创新为主,或可称为职业创新教育。以此进行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既与教育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又能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目前,中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已取得丰硕改革成果,但也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理念思想影响很深,其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高职技术应用创新创育的改革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德国的建筑类职业教育,以项目化教学创新为特色,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此,学院在技术应用为主的创新教育探索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

(1)创新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形成校企双主体“双线互动、双元组合、理实一体”和“分流式培养”的教育教学机制。

(2)建立符合工程信息化发展的BIM技术项目化核心课程体系。

(3)开发基于建筑施工过程的核心能力课程教学包,强化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训练。

(4)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达到单项技能生产化、综合技能项目化和综合能力训练岗位化的要求,实现毕业证、职业技能等级证及职业岗位证多证融合。创新教育的探索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有很大促动,但也对传统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改进,构建符合国情的技术应用型创新教育体系,以适应建筑业的发展需求。

1.转变观念和评价标准

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落实到专业教学中,就是要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分散和集中的实践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国家的创新计划等。当前,这些教学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培养亟待加强,而首先需要有一个观念和评价标准的转变和适应。改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地、积极地探究知识。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引导、解惑”。土建专业实践性很强,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发现生活中的力学、结构问题,由此引导思索、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法。这是创造的第一步。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关心生活、提出疑问,发现不足、进行思索”。有想法,才可能有创新。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创新”的理念。有发明、出专利是创新教育的成功,但创新教育成功的更大意义是使受教育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意识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收获。高职期间尚处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的过渡阶段,也是工程创新人才成长的初级阶段,因此,不必急功近利地追求创新成果,而需要关注、重视各教学环节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如何,很难通过传统的考核方法得到结论,它需要在与学生直接接触、共同学习或活动实践中体验和感知。因此,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会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这也是在高职教学中要进一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因。实践教学活动不但可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氛围,也可使教师对学生的整体情况作出科学评价。

2.建立三个“课堂”,实现创新教育常态化

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将创新教学渗透到课程教学、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中,使创新教育常态化。常态化创新教学对学生有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常态化创新教育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实施三个“课堂”的创新教育值得探索:学校教学的“第一课堂”;工程实际的“第二课堂”;社会活动的“第三课堂”。通过三个课堂,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具有创新特征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当今第一课堂的教学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高职期间,学校课堂教学占了整个教学的50%左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更具普遍意义。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意识培养主要在于长期细致的潜移默化作用,着重于建立“意识”,并不应急于“成果”。工程实际的“第二课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够得到直接或集中的技能训练。土建工程教学中的实践类教学环节大体可以分为认识、验证性;技术、技能性;综合、创新性三类。“第二课堂”是第一、第二类实践活动的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开展的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P)已持续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地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社会活动的“第三课堂”是综合、创新性实践活动的良好平台,高职院校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将“第三课堂”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

3.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教师自身素质是技术应用型创新教育发展的关键。日本土建类职业专门学校80%以上的教师来自工程企业,有很强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中坚力量。目前中国的高职院校真正的“双师型”及跨学科的人才较少,大部分教师满足于常规的课程教学或一般的实践活动,忽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土建类高职技术应用创新要求教学内容、评价方式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与工作岗位技能相对接,这就要求教师尽快转变思路,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因此,创新教育将促进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掌握和提高相关专业技能,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此外,从企业引入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或通过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资格考核和能力评价,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实现共赢。

4.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的完善

深化校企合作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紧完善工程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改革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实践和应用能力考核。建立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应用创新能力。加快土建类规范化、信息化教育制度改革,完善土建类学生企业实习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工程应用能力。

三、结语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特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在各个阶段进行。土建类高职教育需要给学生适应土建行业就业的基本技术技能,但无论从中国建筑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学生长远职业生涯角度考虑,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学的重要使命。

作者:瞿丹英 应惠清 单位: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