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创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首次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的概念。在哲学意义上,创新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在创造,改造物质世界,形成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创新是实践范畴的超越,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过程,由于世界的无限性也就决定了创新将在肯定与否定、对立与统一的矛盾发展过程中无限的再创造过程。【1】因此,创新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是不断突破人的传统思维范式,突破常规,不断改进和创造新的事物,以推动经济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超速积累,国际竞争格局也开始转向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也成为了实现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活的灵魂。在这一形势之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场域,也正经历着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型期,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已成为一项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和历史责任。
一、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活动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基本途径,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精心设置的课程结构,而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堆砌。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不同学科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是一个创新过程,也是一个改革过程,但是,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教育课程理念滞后,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提出的,开展实施的较晚,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创新教育课程理念和创新改革的意识不足,教师依然沿袭传统既定的课程模式和方法照本宣科,缺乏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课程改革规律的现实思考,以及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使整个课程体系缺乏弹性。其次,从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庞杂、结构混乱,课程定位模糊,创新类教育课程设置较少,课程辐射面较窄,学生选择的自由度较小,难以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效果。第三,我国创新教育课程实施较晚,创新教育资源匮乏,课程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兼职的教师较多,而专职的教师较少,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上,多以理论讲授加案例分析的形式展开,教学的组织和评价形式单一,这也是制约我国创新教育课程开展的主要瓶颈。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课程组织的灵活性
大学生创新教育作为一门现代教育课程,应当说没有固定的教育范式,不同的专业设置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课程的门类和教学组织形式较多,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公共专业课程、专业技术与实践课程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开课的形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结构,可以通过大型综合课、小型独立课、专题研讨课、专题讲座、创新实践课和交流课等多种方式灵活展开。另外,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组织可以打破传统的班级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专业,实行自主选修课,同时,还需要打破传统的学分制度,构建创新教育弹性学分制度,积极开设双学位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体系的开放性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要遵循市场规律,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不断地调整、充实和变更课程内容,这种对外界信息的接纳也体现了创新教育课程的开放性,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弹性,这样才能解决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3】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各类课程要素要打破专业限制,体现当前的时代特征,引导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使之能够随着外界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此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逻辑过程。
(三)课程体系结构的整合性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结构中,各课程要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由此决定了大学生课程体系结构的整合性。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整合方式上,可以分为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在纵向整合的课程结构中,可以把大学阶段创新教育课程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分阶段实施教学,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横向整合的课程结构中,要根据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比例,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评价标准。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纵横向组合关系的相互协调,各类要素资源的相互整合,由此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相一致,保持一致性的基本原则;其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适应多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所涉及的课程门类较多,因此,要坚持普适性的原则;第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分阶段、分层实施,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课程的组织活动过程一般从创新实践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后到创新价值观的教育;第四,坚持开放性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要把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根植于一个内外开放的系统当中,建立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或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的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需要从重组→优化→嵌入开始:第一步,重组思路。大学生创新教育意味着打破常规、开拓创新,重新组建结构完整、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调研了解各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特征,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构;第二步,优化思路。组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发现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三步,嵌入思路。在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需要按照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把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嵌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同时,还要向校外延伸,形成校内外一体化的创新教育课程模式。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模块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模块的设计需要根据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4】同时,创新教育课程还要根据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并按照创新教育理念来设置课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方案等;另外,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要求来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模块进行了设计,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的模块,即:项目任务模块、原理方法模块、实践创作模块和考核评价模块。【5】其中,项目任务模块主要是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项目任务,做好创新教育课程的科学选题工作,课程内容主要有项目引领课程和发现问题课程;原理方法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创新谋略课程、创新原理课程和创新技术方法课程三类,其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学习创新技术方法,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创作模块主要开设创新心理训练课程和创新实践案例课程,旨在进一步探索发现问题,形成创新心理,塑造创新人格,学习创新工具的应用知识;考核评价模块主要开设的课程内容有调研报告课程、作品创作设计课程和产品制作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回顾总结,评价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而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
(四)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
前文也有提到,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结构包括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也应当从横向目标与纵向目标维度来加以确立。其中,横向目标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目标基础上的,也是教育目标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以创新能力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为基点,构建大学生的创新知识目标、创新人格目标和创新智能目标。大学生知识创新目标的实现不仅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展开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创新人格目标需要从创新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形成自主探究的兴趣)、创新精神目标(主要培养大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异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超越意识和进步意识);创新智能目标需要从创新智力(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新颖、独特的智力品质)。纵向目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来加以制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第一个阶段为模仿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在专科、中职、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课程中实施;第二个阶段为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在本科院校创新教育课程中实施;第二个阶段为开创型创新人才培养,一般在研究生阶段创新教育课程中实施。其中,专科阶段的创新教育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模仿技术应用问题,做到触类旁通;本科阶段的创新教育目标应当以大学生求取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问题的处理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专门性人才;研究生创新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把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作为目标价值取向,在知识方面,除了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多学科综合知识,增强社会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能力方面,要培养创造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综合素质上,要具备科学精神、务实精神、严谨求实精神、兼容并包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以及敢于批判质疑的态度和较高的科学素养。
(五)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第一,创新教育管理与制度评价。首先,要对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计划进行评价,分别对创新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其次,对创新教育制度进行评价,需要从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进行评价,这些制度的建设是否具有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效果;第二,创新教育投入的评价。首先,对创新教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进行评价,重点针对创新教育教师的薪酬、补贴、资助、培训等方面,旨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创新教育物力资源的评价。主要是实施创新教育课程教学的场地、仪器设备、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第三,创新教育内容评价。首先,在课程的开设上,是否能够体现不同阶段的创新教育课程特点,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其次,创新教育学习能力评价。主要通过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的形式展开,旨在了解课程本身对大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合作性,以及在创新观念、品质、情感、习惯、个性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教学效果;第四,创新教育成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成效展开,其中,在个体教育成效的评价中,可以对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频率,以及学生个体参加创新性活动的获奖情况进行评价;集体创新教育成效需要从学校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创新教育竞赛组织情况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演变不断加以改革,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进程中,提高认识,把创新意识培养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当中,凸显课程特色,完善课程模块设置,优化专业平台建设,拓展创新教育空间,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真正构建与创新教育相匹配的课程模式,进而实现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作者:张婧群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