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理念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理念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理念分析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遏制“应试教育”的发展,削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更重要的是,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也是我国迎接国际挑战的需要。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来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实施、深化教育改革难度极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首先,通过统一考试制度,形成“学而优则仕”的精英选拔机制,在1000多年前便已确立了我国根据人的教育程度分配社会地位的知识优先准则。与此同时,教育制度与政治制度合一,赋予教育极强的国家功利主义价值;求学与功名利禄直接挂钩,助长了“读书做官”的价值观念和实用态度。定于一尊,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考试,形成手脑分离、劳心与劳力脱离、读死书、死读书的学风,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师道尊严、死记硬背、考试至上之类的弊端。其次,后,高考恢复,教育部成立考试中心,用行政手段推行标准化考试。各中学为适应考试中心的统一考试,纷纷出现文理分科,原来高中、初中各三年的教育计划压缩到两年,高三、初三专门用来应付高考和中考,变成应试年。凡高考、中考不考的课程都取消,“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就不教”。会考、一模、二模、高考,一本线、二本线、调档线、录取线……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程序和结构模式。鉴于当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全面推行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从源头处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教育质量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何为创新?所谓创新,简单来说可以用三个成语表述,即“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指的是在没有的情况下创造可能;“有中生无”,指的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再次改变、更新;“有无相生”则是基于前两种情况的综合体,它不仅意味着创新的本质,更具有哲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无相生”既指明了创造是创新的起点,又指明了创新是创造的核心。“创新”与“创造”意义相近,均以打破原有固态,造出新的事物为目标。但不同的是,“创新”强调在固有基础之上推陈出新;“创造”强调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重新发明。创新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去探索未知、挑战未知,从而养成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求知精神。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

二、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强调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充分揭示了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赋予创新教育的深刻内涵,也是时代赋予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构建一种主体学习体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其宗旨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和充分地发展,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激发人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人的潜能,其与创新教育的宗旨相符,因此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提倡创新教育的优势

创新教育的实现并非孤立无援,它需要和其他的思维教育在形式和高度上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提倡创新教育,首先在于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作为个体,只有在强烈的意识推动下,才能对新的东西产生兴趣,从而树立目标,释放激情。因此,创新教育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前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精神,并指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寻找规律,提高自身创新思维能力。提倡创新教育,其次在于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活跃的灵感。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文体本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已掌握的知识中形成迁移。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创新教育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渗透能力。学习是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传统的教学存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弊端,学生作为被动者只能从老师处获得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并形成思维定势,毫无创造力可言。面对各类交叉性学科,学生缺乏技巧性学习,整体把握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创新教育在这种教育现状下,可将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创造中联系交叉性学科的渗透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四、创新教育的实现措施

(一)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学生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己任,把不断探索、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自己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的教师必须要将以传承为主的教育职能转变为以创新为主的教育职能;将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育职能转变为以培养创造能力为主的教育职能;将以训练标准化个性为主的教育职能转变为以培养多样化个性为主的教育职能;将以封闭式教学为主的教育职能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职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出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运用探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观察研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能够更自觉、更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究探讨教材过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学生要有创新意识

1.探索精神的培养。它要求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地记忆刻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付出的结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2.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中讲到:“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未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目的在于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学科内容进行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从而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发展。

(三)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阶段,还要求学生要把新思想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际中,认识和解释复杂的现实问题,同时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协作精神,将创新落实到实践中去。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综合劳动技术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与发挥其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以计算机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结构和过程,使学校工作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使学校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启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