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6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6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学创新教育教学研究(6篇)

第一篇: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内容摘要】中学英语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在考试中占据很大分值比例。在我国国际地位逐渐提升的过程中,英语早已成为我国的第二语言,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所以中学英语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但根据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英语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本文将根据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对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前言

近年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其整体教学逐渐向创新教育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英语教学整体质量的提升。但是根据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其不能完全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造成一定不良影响。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在开展中学英语教学时过于注重学生英语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导致其不能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创新教育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一)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其中主要是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英语作为社会中常用的基本语言,现代社会中对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自然很高。中学英语学习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效率很高,并且很多英语单词的记忆能够保存很长时间。所以在开展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对教学的创新,让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从而为其今后的英语学习做好铺垫,保证其能够在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中不断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提升教学质量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以单词、短语、语法等相关知识的强化记忆为主,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反复朗读,或是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誊抄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较大,还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模式单一,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造成很大影响。同时,这样的方式还会占用学生很多课余时间,导致其无法开展其它科目的正常学习,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所以必须要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学习环境,保证其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为主,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引导开展英语知识的学习活动,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样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导致其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不断下降,最终影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创新教育的要求。其中主要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加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相互交流,避免单向传输知识的情况。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全部说出来,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和教师的帮助,让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情景再现,从而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英语教学中以单词、短语、语法等知识为主,其课堂教学显得十分枯燥,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导致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提升。其中可以通过对单词、短语的深入解释,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开展单词教学的时候,在对单词的意思进行讲解后,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延伸知识。如在讲解volunteer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志愿者相关的故事,并其询问学生是否有做过志愿者,并让做过志愿者的学生讲述自己的体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能让其对单词的掌握更加全面,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开展教学

现代教育中有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够让中学英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节省更多的时间,并且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开展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短片或电影,让学生根据短片中英语的实际应用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对英语实际应用有更深的印象。如在讲解与圣诞节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过圣诞节的短片,让学生全面了解圣诞节相关的英语应用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创新教育下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主,改变传统的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目的,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在中学阶段更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侯艳.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151-152.

[2]张源.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J].科技资讯,2013,05:206.

作者:项维娜 单位:重庆南开中学

第二篇:英语教学创新教育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通过实践新课改,我们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价格的,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以前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安静,学生听讲,鸦雀无声是再好不过的课堂效果了。而且每堂课总有着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而现在我们通过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自己放到一个与学生平等、理解、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及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课堂上全改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新面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起到组织、示范、引导作用,且上课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据每堂课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创新教育,重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以下主要做法:

1.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教学每一教学步骤都应该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

2.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培养发散思维

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现在进行时态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arethechildrendoing?Whenhisfatherisreadinganewspaper?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

4.小组讨论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励是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各小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然后各小组长再将各自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各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可以先让在讨论过程中表现比较成熟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各组再提出各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所授知识,突出关键问题,不偏离主题,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总之,教育过程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作者:胡文军 单位:江苏宝应县氾水镇中心初级中学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方法,要高度重视对课文中“潜在意义”的发掘,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力;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求同存异、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索精神;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活动内容要新颖,形式要活泼,通过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远足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使他们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本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路径与方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意义深远。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要求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求紧扣教材观点,不能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一、通过想象激活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性,认识到课文的理解必须融入真情实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否则课文仅仅是孤立于自己之外的事物,充其量不过是一些印在纸上的符号而已。教师要以自己较高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课文之外的“潜在意义”,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情况下,文章中多条线索的交叉、情节的戛然而止等,都能造成课文的“潜在意义”。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高度重视对“潜在意义”的发掘,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想象发掘和填补“空白”已成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正如“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伊赛尔所言:“文学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这一结局戛然结尾,这里就有相当多的阅读空白等待读者来填补。于是我布置了一个“《项链》后记”的训练,要求学生按照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下主人公最后的命运,想象不要千篇一律,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由此一来,学生兴趣大增,争相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一环节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由于课文本身的诸多因素具有潜在性,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加之学生的社会经历、文化水平、个人气质和审美倾向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有所不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求同存异,因势利导,保护学生钻研问题的积极性。在学生提出了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积极寻找正确的答案。例如,《项链》中有这样一句话:“极细小的事情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有的同学认为,这句话是对的,虚荣心人皆有之,看你是否碰上倒霉的事。也有的学生认为,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这细小的一件事”确实成全了路瓦栽夫人,因为她从此丢掉了虚荣心,变成了劳动妇女。对于这样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教师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要肯定学生的钻研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中有时会碰到一些似是而非、难下定论的问题,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言行,教师不应勉强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应提倡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例如,在《雷雨》中,周朴园保持侍萍以前室内的摆设,保留着侍萍的生活习惯,有的学生以为是假想,理由是当侍萍真正站在他面前时,他凶相毕露,厉声责问侍萍:“谁指使你来的!”“你来干什么!”还要赶她走。这恰恰暴露了他假善真恶的面目。有的学生则认为周朴园是真诚的,理由是他此后的两次婚姻都很不幸,相比之下还是侍萍善良、温柔、贤慧,值得眷念,他强迫周萍认母便表现了他的真诚。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并存,不必强求一致。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索精神。此外,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探究和发现环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和思考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一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打开创新的大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语文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要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把教学的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有益于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语文课外活动内容要新颖,形式要活泼,要独立自主地开展。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知识的本领。如在诗歌朗诵、作品讨论、艺术演出、影视欣赏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提高分辨美丑和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有采用活泼、轻松、有趣的形式,才会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调查、参观、访问、联欢、远足等活动都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视野。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之前可拟定一些调查内容,如途中所见的炉灶烟囱数、吸烟人数等,通过调查学生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急需提高。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江边、街道、菜场、景点等场所,让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生态知识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样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很多学生都能根据平时所掌握的知识,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这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陡增,创新意识增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借着“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东风,因地、因时、因材、因人施教,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段继扬.创新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陈美华.立足自主,着眼创新——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下旬),2013(9).

作者:李强 单位:黑龙江省北安市职教中心学校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渗透

摘要: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不失时机的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摒弃陈腐观念,融入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富有创新的灵感;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勇于开拓新思路;标新立异,从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精神;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整体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创新精神,将会是平淡无奇的一生。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如果缺乏创新,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如果离开了创新,将摆脱不了任人宰割的命运,更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1激发兴趣打开创新大门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他也就离成功不远了。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呆若木鸡,死气沉沉,那么什么也学不会,何谈创新?相反,如果老师们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兴趣,使他们达到了那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放在首位,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摒弃陈腐观念,融入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教法和学法并非一样的,其中,学生的学法比教法更重要,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打破学生的思想枷锁,还学生一个海阔天空的思维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一般从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入手,放手让学生根据文章特点来理解课文,学习写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时候,当把《猫的故事》这个材料给学生后,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老猫把四只小猫转移了,是怎样叼走的?叼到哪里去了?它后来的生存环境怎样?今后的生活是否一帆风顺?材料当中并没有介绍,但学生的心中一直琢磨着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我就叫学生发挥想象自己去续写。结果有的学生写猫遇到了好主人,快乐的活着;有的学生写猫遇到了坏人,遭受种种磨难。这样一来,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总之,我们要敢于冲破语文教学中的旧的牢笼,正确树立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倡导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富有创新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想象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由于学生不敢挑战权威,常常对书本上的专家的观点不敢怀疑,总是千方百计的去领会它,死记它,不敢推翻课本上的说法,甘做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热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课本中的缺点,大胆质疑,敢叫板权威,勇于探索,批判的吸收前人的成果,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首先,我们要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人能掌握所有知识,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要树立起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抛弃旧的师生观,遇到问题应师生共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优良环境。在学习方法上,让学生敢于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要使学生养成打破铁锅问到底的习惯。经过反复的比较,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避免用现成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提出新颖别致的观点。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拥抱知识的大海,获得人类的丰富宝藏,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透视所学过的知识,敢于从貌似正确的问题中敏锐地发现不合理因素,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勇于开拓新思路。

4标新立异,激发创新精神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所谓立意新颖,就是能把作者自己思考的精华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把作者自己对某事物或某问题的独到的感受传迪给读者。新颖的立意是对现实生活观察思考的结果。苏轼有一首诗说的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是说,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其结果就不会一样。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问题,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就是作文时要与多数人承认的观点相反,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从而使文章新颖别致,独树一帜。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有志者,事不一定成”就是对“有志者,事竟成”的反向思维。

5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意识

先前的教室都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一块黑板,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后来,伴随着教改的春风教室里安装了投影器、录音机,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好景不长,因为投影片的缺点是颜色固定,时间久了,学生对其也失去了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脑款步走进了教室,它内容丰富,变化莫测,包罗万象,使单调的课堂骤然沸腾了。学生看到了万紫千红的画面、瞬息万变的背景、五彩斑斓的色彩、变幻莫测的图形、清晰整齐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激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学要想焕发青春活力,就必须有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新鲜营养,让它向着更加健康、文明、繁荣的方向前进。当然,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只有把创新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准。

参考文献

[1]郑月飞.把创新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教学中[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2]张莉丽.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9期

作者:刘振霞 单位:河北省献县韩村中学

第五篇:创新教育下高中信息技术数据库教学研究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应当运用数据库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数据库

1前言

数据库教学具有实践应用性和理论基础强、技术前沿等特点,而传统的数据库教学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具备系统性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较为简单等。为研究数据库课程的真实特点,分析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进行调查研究,归纳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改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获得预期的教学成果。由于数据库技术所需的教学周期较短,因此,只有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运用国内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先进的数据库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信息技术教师要适当布置课下作业供学生思考与研究,既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学的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夯实理论基础,为日后的学习做铺垫。

2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数据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教学平台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将资源网站作为技术平台,增加教学的内容(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讲义、课件、教材等)。教师与教师之间要进行及时的沟通,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及时更新自我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熟读教育部门发放的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情况,制定讲义、教材、课件等。为避免做重复的工作,需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相互分享教学资源。

3)为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我国很多高中纷纷更新了教学机制,为学生创设快速、方便的平台。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据库技术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并将教学内容上传到校内网上,供学生学习、研究之用。努力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时形成一种师生交流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为便于学生查阅学习,重庆邮电大学已在校园网上传14项资源,如课程介绍、授课计划、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电子教材、网络课件、教学视频、课堂讲义、教学案例、课后作业、文献资料、学生考核等;学生还可通过网上留言的方式,将不懂的知识传达给教师,教师也会通过网络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助于第一时间解答疑难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除此之外,要设置专业的人员来管理与维护校内网站,及时上传最新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及时搜索所需资料,进而提高学习成绩[1]。

3多角度的教学方法

1)要敢于改革授课方式。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实践训练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讲解,讲解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并敢于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科学合理安排例题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课堂教学节奏,打开禁锢学生思维的枷锁,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设计与开发程序,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根据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快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的速度;还可不定期为学生开展讲座等,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尽早与前沿科学接触,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此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并及时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通过作业更加清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满足新课改提出的要求。

2)数据库经历了从层次型到网状型、从关系型到对象型、从网络型到决策型的转变过程;“系统”“用户”是数据库技术的两个端点;数据语言与数据模型的演变,以及数据模型由实体联系图最终发展成为UML类图的过程,是数据库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四条线索。高中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与内容,掌握并应用数据库系统,明确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技术,了解我国前沿的数据库研究技术,认清数据库系统在国内及国外应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为未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开展课堂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设置课堂活动时,以“系统”与“用户”这两个端点为中心,加强上机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其关键是课程设计。教师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据库技术,掌握管理、加工、使用数据库技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课上会认真倾听教师讲解,课下会通过自己的努力预习功课,探索数据库技术的奥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提问等,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闭卷考试主要应用于期末考试,而平时授课时最好采取开卷答题与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4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模式

1)教研室要建立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信息技术教学队伍,主要负责制订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

2)要分清教学成员的主次,以责任教师为主,创建教学团队,在不同教学层次间相互讨论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利用新型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3)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创建科研队伍,善于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并将其与信息技术教材有机结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题活动,培养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

5结语

总之,为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学校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数据库技术的重要性,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有机结合起来,制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阎凤桥.高中信息技术数据库教学思考[J].科技风,

作者:朱毕仙 何美书 芶晓英 单位:曲靖市陆良县陆良联办高级中学

第六篇:创新教育多角度实施策略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中、外留学生进行评价时,曾指出中国留学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为此,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为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需要。面向未来,开展创新教育,努力把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激发出来,逐步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每位教师都应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创新;教学环境;教学现象;教学过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生今后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从数学教学角度,谈几点体会。

一、从教学现象中认识创新教育的本质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把培养具有创造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开掘创新潜能,培植创新人格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这并不是创新。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学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二、从教学坏境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1.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逐步由知识的传授者、问题的仲裁者、学生的控制者、教材的实施者及固定教学模式的执行者等角色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咨询者、帮助者、促进者、设计者、新课程的开发者。

3.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数学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数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思维能力训练“生活化”、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日常生活“数学化”,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的创新能力。

三、从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感。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1.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我在教学中经常出一些隐含错误的过程或结论的习题,运用参考书中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答案,让学生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

2.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要改输血型教育为造血型教育,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学法指导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各阶段数学的不同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阅读、记忆、计算能力。指导他们掌握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的方法。未来教师不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专家”,“教育诊断的专家”。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作者:卢锐铃 单位:梧州市第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