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21世纪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创业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将创业教育与协同创新相结合,提出构建一个由驱动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与评估机制构成的创业教育机制体系,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出现过一波全民创业的热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而今天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传统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的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环境污染严重、能耗过大和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通过鼓励全民创业,不仅能够拉动就业,同样能够为经济安上新的引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与三十年前不同的是,现在的创新创业对创业人才的能力和文化层次要求更高,对创业项目的技术和市场要求更为严苛。因此三十年前如果说是以全民创业为主体的话,今天的创业重任则要落在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肩膀上,因此,推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事项。
1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的理论基础
1.1创业教育机制的理论起点
“机制”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机制”的解释为机器或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机制的内涵是事物内在具有的原理和规律,它自发地对事物起作用。机制具有系统性、自发性、非线性、长效性等特征。在社会科学领域,“机制”是指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存在的前提下,协调事物各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在社会科学领域,近几十年来,“机制”一词广泛使用,诸如竞争机制、合作机制、创新机制等。把机制的本意引申到社会的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机制,教育机制指的就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教育机制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有一类是从功能的角度考察教育现象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创业教育机制可理解为创业教育现象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
1.2协同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至协同学理论。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1971年提出了协同概念,1977年系统论述了协同学理论。协同学是研究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系统在质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规律科学。协同学理论解释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变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哈肯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和无序现象,在一定条件下,无序和有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协同学的核心思想是系统内各要素或与其他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与协调可以达到微观个体或系统无法实现的倍增效应,从而有利于个体或系统整体进步与发展[1]。协同创新的定义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提出,他认为协同创新就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远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突破各创新主体之间封闭的障碍,进行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整合与流动,让每个主体的创新元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的创新效率。协同创新理念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是因为有利于大力推动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整合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转移以及有利于提高创业教育的市场效益[2]。构建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就是通过机制安排,促进高校、政府、企业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协作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多元主体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使资源在组织间快速互动、共享与集成,放大资源效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加快提高创业教育水平,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是以协同创新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创业人才为目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业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创业教育理念的协同、组织结构的协同、教育内容的协同、教育方法的协同、教育评价的协同、保障协同等方面。
2江苏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该文件的,象征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中正式全面开展。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众创,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到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这标志着创业教育被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战略驱动、政府政策引导、地方部门支持,推动了创业教育的发展。江苏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教育引导方面,构建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基地建设方面,将教学、实践与创业有机结合,组织建设方面,成立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创业服务、进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并呈现了多种创业教育模式,例如,以东南大学为代表的“学科导向型”创业教育模式,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主导,并以此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建设为主导,并以此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实践意识,培养创业人才。江苏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日益增加。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3%,比2014届2.9%、2013届2.3%略有提高。江苏省每年毕业生超过50万人,2016年江苏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8%。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与创业教育发达的欧美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大学生创业绝对人数比例小,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融资困难、创业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践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弱,说明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目前江苏高校中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状况为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江苏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20份调查问卷,有效收回502份。(1)大学生创业兴趣不高。根据调查,有75.9%的学生没有创业想法,已经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占2%,16.5%的学生对大学期间参加创业大赛或科研项目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根据调查显示,19.7%的学生对本校目前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感到非常满意,43.8%的学生感到基本满意,36.5%的学生感到不满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课程性质属于选修范围;设置的课程数量少,课程内容单一,不具备系统性和专业性;在教材使用方面,没有体现学生层次与学科类型的差别,没有体现本土化特色;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及服务支撑不足。一些高校仅是开设了《创业管理》、《创业学》等一到两门基础性创业课程及就业创业指导课,高校课程体系中没有真正安排创业教育课程,系统的创业课程群尚未建立起来。(3)政策执行力不够。创业审批手续及登记注册制度繁琐、成本太高。创业优惠政策的限制门槛多,例如大学生创业的减免税收政策,但有些从事的行业对经营项目、经营场所等方面都有限制条件,因此税收优惠普及范围不够广泛。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方面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还未深入宣传到学生群体中。通过调查发现,有38.8%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4)经费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根据调查,大学生创业资金筹资渠道中,来源于家庭及亲朋好友的支持占创业启动资金来源的70%,政府科研、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仅占创业启动资金来源的10%,来源于风险投资的占10%,来源于个人积蓄的占10%。目前江苏省地级市设立创业扶持资金的很少,除此之外,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确保最大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多需要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抵押,这对初创企业来说融资困难。(5)实践教学设施投入有待加强。根据所在高校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配套支持与服务的调查显示,选择“创业实践基地”的占33.8%,选择“创业孵化基地”的占15.5%,选择“开放实验室”的占25.8%。目前,高校内外实训、实践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有的高校还没有建立足够、稳定的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影响了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到2016年为止,江苏省不断加大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工作力度,全省大学生创业园数量为233个,创业孵化基地1152个,但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场所与孵化场所的数量与效能,还不能满足江苏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需要。(6)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在调查中发现,仅有16.3%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园的实训或实践活动,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占2%,有0.19%的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孵化器,0.39%的学生创新成果与企业对接共同完成。可见,江苏是教育大省,在探索创业教育、制定创业政策、推进创业孵化等方面均有卓有成效的实践。但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还没有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因此,为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层次及创业成功率,需要克服创业教育主体职能缺位,目标不一致等制约创业教育的发展因素,需要改变创业教育主体方面,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大学生创业活动制度政策保障等多方面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促进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各方合作者积极主动进行协同创新。
3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的意义
3.1是创业教育多元主体协同、整合资源的需要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业人才培养任务仅依靠高校单一主体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创业人才培养系统。政府、高校、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深入合作,优化配置资源,协同互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有效达到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的目标。
3.2是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素质与能力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成为适应经济转型的人才培养关键内容。构建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科技创新,加快产业机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有助于大学生适应新产业及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较强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3.3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提出继续实施一系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我国创业教育被日益提高到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但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协同,高校内外部尚未有效进行资源整合,因此直接影响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探索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构建模式,有利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形成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平台,充分调动高校、政府和社会中的资源,形成人才流、信息流与资金流,实现创业教育各组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系统的良性运作,提升创业教育发展水平。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机会识别能力、创造新机会的能力、决策及组织运作能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发展创业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也是教育本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4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
4.1驱动机制
大学生创业教育协同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需要构建驱动机制。协同育人的动力包括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源于市场竞争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刺激,内部动力源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各合作方对预期利益的追求。市场运作机制是协同创新的前提条件,同时是促进创新主体合作的外部动力。企业必须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主体建立联系,降低企业获取先进科技的成本,提高创新速度和绩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例如企业通过与高校进行协同,通过利用高校科研成果来弥补自身研发资源的短缺。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高校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创业实践及强化创业能力。多元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的内在需求为协同创新的长期合作和实现路径提供了保障[3]。利益驱动是功能集群协同创新行为的内在增长机制,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力源同样也是各功能群体对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协同育人共同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各方的利益是不同的,要求协同创业教育机制在顶层设计上要尽量寻求各方利益的最佳平衡点,根据各方贡献大小、风险大小、合理公平地进行利益分配,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共赢,共同努力的局面,其中,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执行、资金扶持、舆论引导全社会发展创业教育;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担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创业人才的重任,是产生新知识、新理论的土壤,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源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担负起要素流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知识转移的主要任务。
4.2运行机制
创业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课程、师资、培养模式等,高校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进行嵌合式课程建设,为课程建设配备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探索分层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4.2.1进行嵌合式课程建设,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是以塑造创业人格、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专业教育为依托,通过构筑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结构和锻炼创业实践技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敏锐捕捉创业信息、及时把握机遇并成功创业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创业教育应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与专业教学体系相融合。创业教育可以进行嵌合式课程建设,把创业教育课程渗透到专业教学体系。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原有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渗透创业教育内容,使创业教育能够与专业教育同步展开,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设通识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创业基础知识、创业方式和创业理念,主要课程有经济学、战略、财务、创业管理、全球创业营销、新产品设计等;重视创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包括创业环境、创业意识、创业精神、机会识别、创业流程等,核心课程能增强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使学生了解创业流程,训练对创业机会的敏锐度,提升学生系统前瞻的创业思维。百森商学院本科生的创业课程基本上都围绕创业核心课程而形成课程体系。还应开设与专业有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各学院不尽相同,在专业领域内巧妙融入专业知识。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工学院开设“科技创业的领导力”,课程以技术创业为中心;医学院开设“生物设计创新:需要发现和创造”,发掘生物革新的技术创业。融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培养既具备所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又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人才提供了可能。创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实践性,组织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应通过“课程实验、校内模拟、课外实践”相结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创业实验课,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通过校内模拟平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获取研究创新的综合能力。加强校企协同,高校应积极推动与企业在创业教育上的深层合作及资源协同,校企共建实践基地,通过校外实践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的认识。其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企业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等方面。比如,和学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授课任务,聘请企业人员为学生开设各种讲座,担任校外实践辅导教师等。其二,企业提供实践基地。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从最基础的接纳学生参观访问,定期为有科研项目、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到专业课程的调查研究,技能课程的实践训练,以及毕业实习生的实习工作等。实践基地汇集智力、知识、技术,使其成为提高专业水平,发展创业以及校企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全方位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立体化创业教育模式,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科技作品大赛,使创新项目及新企业不断涌现。麻省理工学院自1990年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开展以来,其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建150个新公司。创业竞赛的形式激励创业人才在竞争中不断成长。4.2.2分层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由于目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不能对所有学生展开完整的创业教育,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将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挑选出来加以培养是一个合理选择。对大学生创业潜质通过技术手段加以甄别,然后推出分层次的创业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第一层次的培养面对所有学生,主要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与专业有关的创业教育课、实践技能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使学生萌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初步掌握创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为下一步决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奠定基础。同时在不同年级时不断增加实践机会,一直到毕业就业时期提供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大学学习和毕业就业的衔接工作。第二层次的培养则面对具有一定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学生。通过创业人才测评、自我报名、创业大赛等方式将这部分学生发现出来,加以进一步培养。培养的方法可以采用开设创业核心课程、参加挑战杯等各类学科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关于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三层次的培养则是更高水平的培养,主要针对在第二层次中涌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强烈,创业潜能极高而又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学生。这个阶段可以进行实际的创业辅导。学校可以把优质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引入创业园或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并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接,为创业学生提供行政审批和金融服务,帮助学生建立企业;学校教师队伍可以作为创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咨询服务;甚至高校合作企业可以以投资股东身份介入到大学生的创业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措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4.2.3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业人才、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很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师资大多是商学院的教师,虽然他们有较高的学历和理论水平,但缺乏足够的创业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重理论讲解,轻实训和实践指导,导致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分离。从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的要求出发,应当建设一支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的跨学科、跨单位合作的高水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做好培训规划,提高教师创业教育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一方面,对创业教育师资进行创业课程的专业内容及授课方式的培训;同时可以选择一些创业指导教师赴国内外高校作短期考察和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论、方法和经验,建立创业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交叉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以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经营管理岗位进行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业实践;接触创业公司与创业者,总结创业案例;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并用实际创业案例与企业运营管理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来丰富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具有学校与专业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提高教师创业教育能力与水平;打造“双师型”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其次,高校应加大创业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充实师资力量。吸引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取得实用性科研成果的人加入教师队伍,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最后,建立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通过适当聘请成功的创业者、行业专家、企业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孵化器管理专家、风险投资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创业教育的特色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兼职教师在社会发展与新科技发展取得的成果与经历,教育与引导学生,使学生接触典型、感受典型,激发创业的兴趣和热情。
4.3保障机制
4.3.1政策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仅靠高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地制宜地出台并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江苏省目前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包括税费减免、注册资本分期到账、创业载体扶持、创业场地优惠、融资倾斜、创业培训等,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起到了规范、指导、引领的作用,但还存在政策可操作性与政府执行力不够的现象,例如存在限制门槛多,申请程序繁琐,创业指导与服务不完善的问题。第一,需要政府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尽量减少政策的限制性条件,简化程序、降低门槛;例如优化创业审批手续、使企业登记注册制度进一步简化便捷;在创业场地扶持方面,考虑到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规律,将免费创业场地的政策期限由目前一年延长至三年;加强创业培训,从师资到培训内容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并强化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衔接。第二,强化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创业服务职能。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健全多层次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市场导向信息机制,招募专家志愿者、创业导师进行大学生创业项目评估,积极向全社会多方宣传推介,帮助创业项目落地。第三,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加大创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适当放宽贷款申请和发放标准,让更多的大学生创业享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例如,允许大学生凭借其科研成果或专利发明申请创业资助。4.3.2组织保障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创业教育组织的保障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只是挂靠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研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进行组织管理,缺乏创业教育有效的协调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目标的实施、人才培养的管理和监控。而国外创业教育水平先进的高校都设有创业教育管理专门机构,负责教师创业课程教学和研究的管理、实施与监控等工作,使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应成立校级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规划、组织与推动实施创业教育工作,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新设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对全校创业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实施及日常管理。进行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再设计,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双轨教育。做好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科研、教材建设、创业咨询服务、创业设计方案评审、创业项目指导;帮助校内科研成果的专利申请和转移;根据学生创业项目的需要和特点联系孵化基地等。从而把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创业教育工作整合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还应主动协调争取得到地方教育部门、各类科技园、行业企业、创业者协会的外部资源支持。4.3.3经营保障创业教育作为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必然要体现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4]。高校在引导学生创业过程中,应依托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有特色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并引导校内优质项目入驻大学科技园或地方创业园,为正式成立经营实体的创业团队提供经营保障。例如,南京工业大学与南京高新区共建科技园孵化区,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丰富,智力资源密集,科技园孵化区为创业人才科技创新、科技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孵化、融资及管理服务。大学科技园、创业园整合智力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办公设施、孵化厂房等硬件设施;在软件支撑方面为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法律与财税咨询、创业培训、市场开发等服务;在资金支持方面帮助创业大学生申请创业孵化基金、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引入风险投资,帮助孵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大学科技园、创业园这些创新实践平台,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创业团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参与公司管理与运作,也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4.4激励机制
有效推动创业教育,还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研究及创业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创业行为。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教学、科研、创业实践指导考核指标纳入绩效考评指标。把绩效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奖励挂钩,对教学评价、绩效考核、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取得好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激励,优化相关政策,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高校应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使学生可以在较大弹性的学籍有效时间内安排学习与创业活动,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对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
4.5评估机制
创业教育质量考核评估机制是创业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创业教育实施水平和效果的反馈,对创业教育活动价值做出评估,为优化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创业教育价值增值的目标[5-6]。建立科学有效、操作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协同育人环境、教学水平、协同育人运行过程、协同育人绩效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协同育人环境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法律法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创业辅导咨询机构数量;是否设立创业教育基金、风险投资等,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创业活动经费中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的比例;协同育人教学水平评估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评估。课堂教学的评估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有利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体系、多元化教学方法、师资数量、师资队伍结构、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展开。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具体体现在创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创业论坛的举办与效果;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立,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的数量及服务效能。协同育人运行过程评价指标包括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协同主体信息资源共享情况等。协同育人的绩效评价指标包括大学生创业率、创业成功率、创业方案的设计、实施效果及项目成果转化率、创业项目的新颖性和难度、大学生创建新企业的数量等。评价考核的内容要全面,不仅要评估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估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估主体应多元化,就是由单纯的创业教育行政部门延伸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第三方机构,多元评估主体都可以对创业活动进行评估;评价指标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绩效指标。
参考文献
[1](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任泽中,陈文娟.引入协同创新理念,优化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3]陈劲.协同创新[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陈超.产业结构现代化与高教结构改革[J].江苏高教,2001(4).
[5]杨惠.对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时代教育,2008(10).
[6]孟益宏.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科学路径[J].社科纵横,2008(3).
作者:陆芳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第二篇: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策略
[摘要]作为高校中重要部门的图书馆,由于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场地优势而在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结合实际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探究高校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优势服务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而使广大学生受益。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创业教育;策略研究
近年来,随着整个世界范围内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早已不是原来人们口中的“天之骄子”了,对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很多人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被残酷的社会竞争所淘汰,沦为啃老族,从而又滋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又提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一代,正处于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的人生黄金阶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的条件,创业不失为是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有力选择。对此,国家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包括: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2012年9月国家出台了鼓励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公告;201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2014年5月,人社部等9部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同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在2015年5-10月,举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型创业主力军。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创业能力是学生的“第三本护照”,高校需要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上。近些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在积极努力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学生创业的鼓励和支持。但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高校在整个创业教育中往往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少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却经常缺席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各个高校在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制度成果,具体包括:1.建立创业教育协同推进机制。例如,北京建立了高校校际的实验教学开放共享平台。湖北积极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截至2016年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在孵项目64个。南京各大高校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培训。2.推动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黑龙江的各大高校开设创业创新基础课这一必修课,10万左右学生从中受益。清华大学则把创新创业作为通识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成立创业学院,更有利于学生修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3.加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各大高校近年来通过建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等增加学生创业实践的机会。同时,对于创业的师资培养加大投入力度。各大高校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鼓励教师参与创业指导、成立创业导师人才库。4.完善创业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各大高校纷纷出台相关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创业,例如:中国计量大学获得专利的学生可获得最高每项3分的创新学分。福建省高校规定在校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在原有学制基础上可延长2至5年,支持学生休学创业。
(二)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结合上述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是过程导向的,缺乏一个后评价阶段,在整个创业教育中占主体的是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处和相关院系所做的工作,至于这些工作的成效如何,学生究竟在整个创业教育中收获如何,则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进行后期的跟踪评价。这样容易使得整个高校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而对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2.高校的创业教育中缺乏各个教学和教辅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往往是就业指导处单挑重担。这样的形式也造成了第一个问题的出现,由于是就业指导处单挑重担,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就很难再抽出时间去对整个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价。另外,“众人拾柴火焰高”,就业指导处一个部门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能够集中整个高校各个部门的集体智慧,在整个创业教育中也会涌现出更多更具创造性的好方法,这就需要高校各个教学和教辅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自身服务水准,促进服务转型升级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中重要的教辅机构,为各个教学和科研单位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服务。在新的形势条件下,图书馆不能再在整个高校中只是扮演一个文献服务机构的角色,应该利用自身在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方面的先天优势,探索服务转型升级的新路,提升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水准。而加入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这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图书馆实现了自身服务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在文献检索和信息服务方面的专业素养和专业优势也可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更多文献资料方面的保障性服务,帮助他们更快更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二)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高校的创业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配合,甚至出现就业指导处一家独大,独担重任的情况,这是对高校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工作效率低下。在这其中,高校图书馆就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部门,而图书馆作为一个拥有大量图书资源和信息检索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部门,能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信息资源、技术、场地等多方面的协助和保障工作,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加入有利于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符合新一代大学生的个性追求,有助于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如今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甚至在本科教育阶段是95后,新一代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往往比较强调个性,对自己的生活设计往往不会是随大流,而更加注重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另一方面,如今的就业形势严峻,新一代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是对自身个性发展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的社会就业环境所致,这就使得创业对新一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高校图书馆利用自己在信息资源、专业技术和场地方面的优势服务于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实现新一代大学生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从学生自身到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无论是对于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还是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都至关重要。高校图书馆加入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在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中开展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因为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创业的意识,这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多的从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无论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以后的创业都至关重要。
(五)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增强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形成知识性社会,净化市场环境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注重效率的社会,而要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则需要对社会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高校毕业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一名就业者,有一些大学毕业生有想法、有能力,但是他们的个性可能不适合听从别人的调配,在就业中容易碰钉子,但是可能他们身上的那些潜质正是成为一名创业者所必需的,这样创业就可能成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选择,同时也是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性社会中,创业者的队伍里也需要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样无论是对于整个市场环境还是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提供资源支持
创业是一个需要综合能力的活动,大学生创业者光有满腔热情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营管理、财务、法律、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作为主攻某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想要获取这些知识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图书馆,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图书资源的配置上一定要考虑到这些致力于创业的大学生的需要,多采购一些有关于上述几方面的图书,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
(二)重视信息素养的提升
大学新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在入馆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但这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信息素养的提升,信息检索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都要渗透提升信息素养的课程或者其他形式的教育。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开设选修课,系统讲解信息检索的有关理论知识,并尽量为广大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向广大学子介绍信息检索方面的最新前沿动态;可以举办一些信息检索大赛,激发学生对信息检索的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重视馆员队伍建设,注重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配比
作为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一员,新的形势也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在文献资源服务和信息检索服务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要注重馆员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合理配比。在过去学科馆员和嵌入式馆员的基础上,要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一方面是现有馆员的培训,鼓励他们通过深造或学习成为既熟悉信息资源服务业务,也在财务、法律、管理等其他方面有自己的专长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个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引进一些本身拥有财务、法律、管理、营销等专业背景的青年人才,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使整个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四)利用LivingLibrary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与前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LivingLibrary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的一大优势就是图书存在形式上的突破,LivingLibrary中的图书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图书,或者近几年随着信息革命而兴起的数字图书,而是“LivingBook”即真人图书,这种图书一改传统的借阅方式,变过去的借阅图书为LivingBook和读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一大突破,高校图书馆可以将这种新兴的借阅方式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在LivingBook的行列中邀请一些创业方面的专家或者相关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创业成功的一些前辈、校友加入,以他们专业的学识、对政策的精确解读、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曾经遇到的困境给青年学子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青年学子也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交流,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在创业的道路上踏下坚实的第一步。并且高校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对接受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学生进行跟踪评价,邀请他们成为LivingBook,通过后评价阶段的工作对以后的工作进行改进和提高。
(五)利用场地优势,营造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作为一个社区化运营的工作空间,为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提供了一个工作空间,有共同兴趣的人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流、寻求合作的机会。在高校中,最适合营造创客空间的就是高校图书馆,它既有场地空间的优势,又有资源方面的优势,能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帮助。高校图书馆可以在馆内开辟一个空间作为创客空间,一方面可以方便大学生创业者查阅资料,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图书馆中还配备有机房、自助打印设备等,这些资源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都很重要,在图书馆中建立创客空间,他们就可以随时利用这些资源,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解决了创业初期采购资金不足难以有效调配的问题。此外,创客空间还是高校向学生宣传创业政策、创业信息的窗口,可以真正实现一个空间,多种效能,多方受惠。
(六)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提前感受创业生活
大学生创业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最缺乏的就是社会实践的经验了,而这往往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者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就是实践教育,高校要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提前感受创业生活,做好以后创业生活中的应急风险预案。而高校图书馆中往往配套有一些打印室、书吧等,可以把这些地方交给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经营,通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团队,定期对他们的经营业绩予以考核,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咨询意见,通过实践教学使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使学生受益。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图书馆也要在自己原先的业务领域中精益求精,做好资源整合和信息服务工作,做好高校创业教育的信息和资源保障。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创业成功者可以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近几年国家也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创业成功的比例并不大,这就需要在他们创业之前在校的这段时间内,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创业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与前辈的交流和自己的探索,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图书馆的参与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可以借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场地优势来使整个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既高效又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受益,在将来成长为拥有创业思维和管理者思维的优秀职场人或是优秀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程春兰.面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研究[J].情报探索,2016,(5):101-104.
[2]陈华.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3):136-138.
[3]包文亚.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3):96-98,107.
[4]任玉梅,吴秀玲.基于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图书馆优势服务建设[J].晋图学刊,2011,(2):54-58.
[5]郑继来,干林,张中宁.基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5,(11):143-146.
[6]王辉.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为高校创业教育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新职能[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88-89.
[7]王开颜.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探索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5,(23):1-3,10.
[8]林水灿.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1):108-110.
[9]张金贤,杨红婕.基于高校图书馆创业教育服务模式研究现状的思考[J].学理论,2010,(9):93-94.
[10]曹君,丁思思.“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33-34.
作者:韩晓霞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革新
摘要:2016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再创新高,就业工作压力依然巨大。面对经济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本届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重点打造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高校承担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新的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亟需转变思路并进行深层次的体系变革,为破解就业难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寻找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创业教育
2015年初,国务院正式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大力倡导培育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创新创业带动扩大就业,打造新一轮经济发展“动力引擎”。同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由国家稳步推行。《意见》指出,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亟需正视问题,理清思路,“认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战略视角,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时展新要求,对症下药,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破解就业困境,助力国家经济结构转型。
1新时代背景下的“创客之风”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了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并鼓励就业渠道和形式的多样性,希望能以创业促进就业。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和政治权力的下放,社会活力日益迸发,创新创业热情逐渐高涨。国务院出台了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系列政策措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保驾护航。可以预见,创新创业的飓风已经刮起,国家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引擎正在被点燃,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崭新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川、贵州等多个地方涌现出了一大批“互联网+”模式的“创客”群体,其中不乏大学生群体。2015年教育部立项《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指出,就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其对当前的创业政策及环境较为满意,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201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达到2.86%,连续5年提高。在“创客风潮”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在读大学生群体和毕业生群体选择了加入“创客”的队伍,做时代的弄潮儿。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亟需变革
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服务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时代担当,又是高等教育自身变革升级的内在需求。2014年11月教育部推行《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表明,教育部要以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为要求,同时各高校应该探索弹性学制的建立,允许部分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2015年1月,总理在主持召开科教文卫体界人士座谈会上提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要为他们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铺路搭桥’、创造条件”[2]。导向性的政策出台为一些有创业想法和正在“边读边创业”的大学生群体架设了一条“绿色通道”,既解决了学业与创业之间的时间精力冲突,又给予了他们“进退空间”,一时间涌现出了许多“休学去创业”的大学生“创客”。然而,一方面创客群体自身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素质不能够满足其创业的实践诉求,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致使矛盾凸显。2015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受访的大学生中有58%的学生选择有可能会休学创业,9.7%的学生选择肯定会休学创业。在创业创新经验方面,仅有11.1%的学生有参加创业辅导课程或创业大赛的经历。对此,受访大学生渴望在参加创业指导课程的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教育模式亟需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全面普及”教育。
3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政策环境得到改善,但高校在实际开展此项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3.1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亟需破除观念障碍
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认同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大量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小型企业家,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活力,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并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3,4]但是,长期以来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思路下,部分教育工作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紧迫性,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目标仍然存在着认识偏差的现象。仅仅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当作是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一剂“退烧药”,故而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对创业有意向的毕业班学生群体,显然这种做法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只能是“治其表”而不能“治其内”,只能使拥堵的就业门路打开一个小出口而不能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通道。这种为了促进就业而培养创业者的狭隘教育观念亟待破除。
3.2偏重对精英群体创业技能的培训,教育形式匮乏,辐射面存在局限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业教育中心主任马永斌认为,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明确有效的目标定位,仅以专业学科的就业教育为焦点,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或是工作有所偏差。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形式主要以第二课堂为主,如举办校内讲座、设置选修课等,并未将其以必修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课程设置;二是师资条件匮乏,创新创业教育未形成专门的师资队伍,有的大学的创业教育甚至以就业指导部门为依托;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面狭窄,目前仅以创业大赛、商业模式大赛等形式出现,距离实践教育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任何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可能会进行创业实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打破只是在商学院和相关管理专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局限,也不应该仅仅将受教育范围扩展至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和对创业感兴趣的少数学生群体,而应该是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一项必修课程。
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单薄,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
由于多方面原因,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许多高校尚未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创业理念引导、如何创办企业等实践技能层面。然而,“创业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它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对于非商科或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并没有受到与所学专业背景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同样,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没有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4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路转变
4.1明确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要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作为改革的指路明灯。2015年底,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所有高校从2016年起都要有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有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学分管理的一部分。当务之急,高校应当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三级培养目标: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惠式”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自主创业的意识,形成全面系统的就业观念;二是结合专业教育,面向创新创业意识较强的学生开展“提升型”的培养理念,帮助其建构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框架,提高其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与素质;三是面向少数准备实施或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精英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模式,为其提供创业的基本方法指导,将其打造成为拥有创业的核心技能的专业人才。应将这三级培养目标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框架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体系。
4.2建立多元化师资队伍,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缺少专业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对于创业教育体系较为成熟的英美日等国家,我国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存在学科背景单一、普遍缺少创业实践经验等问题。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由180多名全职教职员和70多名兼职教师组成,学科覆盖面涉及广,人员身份有行政人员、诗人、企业职工、学者、自由职业者、研究员等;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参与创业教育授课的师资力量既有走在专业领域研究前沿的知名学者,又有身处世界各地卓越公司的管理人员。日本高知工科大学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有的是企业家出身,有的是技术或非技术人员,有的在国内或海外经营多年,有的则掌握了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双重方面的知识。这些人才活跃在世界各地,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领悟中,将目光投向了创业教育实践,以产业界的实际需求来教育和培养日本经济的企业人[7]。基于此,教育部提出“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综上所述,高校亟需强化创新创业师资选聘机制,优化师资力量,在对教师的培养规划中注重教师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的完善,建设一支多元化、专业涉及面广、研究能力强、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能力双重发展的教师队伍,从而为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育人基础。“评价是改进、提高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想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作为基础。”[8]目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学界还没有统一认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存在“时滞效应”,即“从创业教育伊始,到实际创业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时间延滞’的状态,因而不能够用简单的‘创业率’来评判教育的成效”[5]。高校应以“实践导向”为出发点,不断完善评价模块和指标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扎实推进做好保障。
4.3加深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度,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教育过程,它的知识体系是根植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为基础,也就是说,专业教育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模块是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生成的内在根基。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推动具有战略性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在一起,使得创新创业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因而,我们不能陷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误区,要时刻秉承着从专业教育之中获取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理念[9]。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以实践导向为目标的教育,基于此,有学者提出:“创业实践活动既是作为一种教育影响,也是作为一种课程模式,使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有了质的区别。”[10]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载体建设同样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有多种,诸如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实践计划”立项;“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大赛等竞赛;各专业举办的创新论坛、报告会、沙龙等;依托学校科研实践平台(实验室、工程中心)开展的各种创新实验;大学生创业园提供创业支持的创业孵化项目,等等。只有切实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这项工作显现实效。
4.4多方联动形成合力,积极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是开展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随着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各地政府部门也相应建立了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门槛。教育部指出:“高校应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专门的实践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原则上都要向学生开放。”建立“创新创业网站”,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加大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力度,善于利用传统形式和新媒体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鼓励倡导创新创业。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创业基金、创业社会实践,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论坛讲堂”,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达人、创业校友等现身说法介绍经验,激发创新创业激情;积极利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与平台,鼓励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建立专门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举办校园创新创业大赛,推荐优秀创业实践项目参加各类创投大赛;表彰创业先进、树立大学生创业典型等方式和手段,让创新创业的理念植入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形成共识,产生共鸣。
5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家庭等多方支持,共同搭建平台。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为大学生创业者“保驾护航”,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完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保护创业”的公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系统、完善、积极有效的创业政策保障。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阵地,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教育和实践环境,在知识教育和氛围营造上为大学生创业做到“基础支撑”。同时既要搭建资源联结平台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也要“牵线搭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家庭要充分支持大学生创业者,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做到“支持鼓励”,减轻创业者的精神负担;全社会要“共同呵护”大学生创业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通过多方努力共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一定会迸发更加巨大的力量,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中央政府门户网.国务院将加大扶持“众创空间”[EB/OL].
[3]曾建国.我国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现状与思考[J].全国商情,2012(7):54-55.
[4]马永斌,柏吉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2015(6):99-103.
[5]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7):75-78.
[6]陈文娟,姚冠新,任泽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45.
[7]黄爱珍.美英日创业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百森商学院、赛德商学院和高知工科大学的例子[D].江西财经大学,2012.
[8]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9]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10]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94.
作者:孙洪洋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