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工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工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环境工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需要,分析了当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创新课程、创新导师、实验条件、创新训练内容等方面探讨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通过整合现有的课程和科研资源,构建了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创新能力;环境工程;培养体系

一引言

党的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对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1],可以预见我国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都将迎来高速增长。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刚刚起步,多数高校不仅缺少涉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更无完整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导致大部分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高水平工程专业技人才的关键所在[2-4],另外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根据专业认证要求,创新能力培养也是毕业要求最重要的达成指标。而建立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保障[5,6]。一般来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包括课程、师资、实验室条件以及创新内容等[7-9],本文在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建设需要,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方式。

二创新课程的建设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全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融入知识讲授、课堂研讨、课程汇报、课程作业等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在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项目帮助下,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自2017级学生开始增加创新课程教学,共设置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基础》、《多元化沟通》、《明辨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解决问题》等4门理论教学课。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在创新实践教学方面增加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新实践周》等环节。创新课程教学具体安排见表1。从表1的创新训练课程安排可知,不仅为学生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创新教学课程体系,而且将创新训练也贯穿每一个学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始终接收创新训练。创新教学的理论课程由“双百计划”项目派出的教师承担,并提供教材,主要开展创新方面的通识教学。实践教学课程由专业教师承担,主要通过完成环境工程专业的技术项目来进行。通过这些课程训练,使学生不仅具备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适当的创新方法,获得初步的专业创新实践经验,为开展创新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指导教师配置

目前大学生开展创新训练,主要是由学生通过项目来寻找指导教师,如果没有成功申请到创新项目,就不会有专门的老师来指导其创新活动。但由于创新项目资源有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一直没有专门的创新指导教师。为了更好配合创新教学训练,解决学生缺乏创新指导教师的问题,学院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导师制,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聘请专业教师担任他们的创新指导教师,负责指导这些学生在校四年的创新活动。创新导师不仅是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专业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指导教师的提前介入,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理论课程的学习,也能更好地协助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同时由于学生始终参与固定的创新团队,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换位思考能力。通过导师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环境工程专业教师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意愿,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学习指导,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另外导师制还可以让有兴趣好学的学生提早进入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环节,这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有更加明显的效果。创新导师以环境工程专业教师和环境科研平台的研究人员为主,研究机构现有固定成员50多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32人、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人、省级扬帆计划人才6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2人。专业导师队伍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还涉及环境、生物、材料、设备、化工、市政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可完全满足学生各种创新项目训练的需要。

四创新实验条件的构建

环境学院除了有完善的教学实验体系外[10],还有拥有多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包括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院士工作站,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00多台套,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以环境学院现有的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高校科研平台拥有的实验资源为基础,构建了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实验室体系。创新实验体系具体如下。如图1可知,创新训练实验体系按功能分成创新专业实验、监测与分析、中试与验证等模块,创新专业实验模块主要为学生开展废水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土壤修复、环境微生物以及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撑。监测和分析模块主要承担创新研究过程中的分析监测工作,实验室获得的小试成果可在中试与验证模块进行验证和放大实验。因此创新训练实验体系具备从小试、分析测试到中试和成果验证的完善研究条件。经过规划和整合后的实验体系,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创新实验需要。为了便于学生利用创新实验设施,以科研平台现有日常管理维护人员为基础,构建创新训练的管理维护团队,负责创新训练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保障创新能力教学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创新实验体系的所有资源采用开放及共享,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五创新训练内容建设

创新训练的内容主要来源三个方面,第一类是学生自己发现的研究兴趣,这是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环境和思考周围的现象提出的科学研究课题,这类课题最贴近生活,一般比较符合学生的个性和实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属于比较理想和有效的创新训练题目,学院制订了各种政策鼓励学生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新实验项目等。第二类是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一般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或科研前沿问题为导向,这类选题有利于学生接触产业和学科最新动态,了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技术研发需要。由于项目实施有老师的经费支持,项目针对性强、挑战性高,很受学生欢迎,也是最容易获得成果的研究内容,是我校学生开展创新研究的主要来源。第三类是学生参与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种比赛涉及的科研创新项目。此外,专业实验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践性的实验项目,这些不同形式的科研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都能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10]。

六结论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非常重要。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提高开展创业实践的能力。而且能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在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支撑下,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现了百分之百参与了创新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研究,获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金葵,董中保.人才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3(05):40-42.

[2]王立华,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01):28-30.

[3]张典兵.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5,5(5):52-57.

[4]戴玉纯.加强创新教育着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5):138-140.

[5]刘辉,朱汉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3):379-382.

[6]黄武南,等.信息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8,5(45):15-17.

[7]李宝,等.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44):40-43.

[8]董玉良,等.以科研项目为驱动的环境工程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19):20-22,34.

[9]郭万里,许玲,许丽芬,等.重点实验室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0):229-233.

[10]毛玉凤,王儒珍,谢文玉,等.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J].教育现代化,2017,4(33):154-155.

作者:彭绍洪 王儒珍 詹彤 刘志森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