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科竞赛下的机械创新能力平台建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针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要求的提升,结合学校机械专业的发展,分析了学科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探索并实践了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学科竞赛;机械创新能力;平台建设
2017年国务院实施“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成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也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更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源泉;2018年1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1]。机械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有着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知识的传承和理论知识的输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稍有欠缺。伴随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机械专业对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改革势在必行。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创新人才、实践型应用人才。机电工程学院作为学校试点学院,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国内第一批次学校同专业相比,其师资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硬件设施条件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此,该文依托于学科竞赛,探究和实践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
1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教育部的“质量工程”明确肯定了学科竞赛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中[2]。所谓学科竞赛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对项目创意进行实践和改进的过程[3]。学科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如图1所示,学科竞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通过学科竞赛作品的完成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自我成就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4,5]。对教学工作而言,将教学内容与学科竞赛相结合,拓展了教学外延,丰富了教学视野和教学资源;同时将教学与创新能力、学科竞赛对接,推进了教学机制的改革,丰富了教学手段,活跃了教学方式。
2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创新平台建设
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创新能力平台的建设,旨在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该校的发展规划,整合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成长周期及各类竞赛的频率,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科竞赛进行有效筛选;并依托机械学科竞赛,完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制度,探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竞赛成果的转化机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并为创新创业提供条件;为提升师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学校的专业技能水平。
2.1以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制度为保障
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制度是学科竞赛顺利展开的基础和保障,学校应该予以重视。学科竞赛一般以团队形式参与,基于项目需求,团队成员往往来自不同的班级或专业。建立相应的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制度,通过相关负责人组织协调各专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充分发挥各专业的特色,给学生创新能力的表达提供平台,保障竞赛项目信息的及时沟通和资金的流通顺畅。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制度由创新创业学院引领,成立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三级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各司其职,保证学科竞赛的开展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最后,提供配备监控设备的专门实验室,扩大专业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学生项目展开的安全可靠;并成立校内外专家相结合的专家评审团,筛选进入省赛、国赛的优质项目的同时,保证学科竞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2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大二、大三的学生是学科竞赛的主要参与者,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其知识体系和各方面能力还远远不够。根据各类竞赛的规模和内容,结合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生意愿,整合机械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资源,搭建学生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的开放式的平台,并建立一定的培养体系。学科竞赛基于课堂教学,而又高于课堂教学,其知识综合性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需要牺牲教师和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建立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专业技能培训为支撑,以学校条件设施为保障的基于学科竞赛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依托于学科竞赛,加强课程教学的理论强化和实践训练,适当增设可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挥的课堂互动,在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学科竞赛,展开以指导教师为导向、学生针对性培训为主的专业技能培训,采用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模式,为创新实践不断注入活力,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提升学院学生专业技能的整体水平;依托于学科竞赛,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提高相关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激发学校人才的创新潜能,为学科竞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2.3成果转化机制
学科竞赛成果转化机制对学科竞赛的长期发展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必要的。学科竞赛成果的孵化是对学科竞赛成果价值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对学生创新成果的极大肯定。目前的学科竞赛中,无论是创意型还是实物型成果大部分都处于搁置或废弃的状态,少部分会通过某些成果展览得到展示,但很少得到开发利用。通过学科竞赛成果转化,减少这些创新资源的浪费。学科竞赛中的项目都来源于学生,基于课程教学,又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进入课堂,新颖又平民化,是极其优质的教学资源,还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效果;对于优质项目,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项目,推向市场,既实现了作品的市场价值,还提供了创业条件。
2.4强化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
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需要教师投入大量业余时间和精力,但“投入和产出”并不平衡,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参与兴趣。因此,继续实施并强化竞赛成果与教师考核、职称评审、积分奖励等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升教师在学科竞赛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竞赛项目水平的提高和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并达到赛教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热情一直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项目来源短缺、参与动力和自信心不足等。目前,学校的学科竞赛激励机制主要是学科竞赛的奖项与其奖金挂钩,对学生吸引力不足。但如果增设与学生评先评优、学分认定、毕业认证、学位证获取相关的激励项,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实施因材施教,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了其专业技能水平,也拓展了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平台。此外,利用现代化媒体中介,建立学科竞赛的相关信息库,为学生及时提供相关竞赛的介绍、指导教师的信息,构建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桥梁,有利于学校学科竞赛的发展和提升,更有利于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基于学科竞赛的机械创新平台的建设旨在根据学校的发展和条件,依托于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工作站,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体验创新实践、升华课堂理论,完成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积累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学院可以通过平台优化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学校可以通过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机电工程学院依托于机械类学科竞赛,如: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近年来取得了10项全国一等奖、3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等多项殊荣,并申请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刘蓓琳.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黑河教育,2012(2):45-45.
[3]李春阳,郑艺,付铁,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08-210.
[4]卢承领,张刚,杜成涛,等.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措施与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167-168.
[5]王利,李养良,刘良文,等.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54-55.
作者:朱希夫 熊映 李茂 陈全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