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摘要:科技创新是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阐述了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从创新基础、资金投入、创新产出与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分析山东省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科技创新驱动山东农机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1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科技创新内涵丰富,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个创新主体,包含政策、资本、人才等多个创新要素。结合农业机械化的特点来说,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就是以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需求为目标,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或者新的管理组织方法将农机产业创新链上的创新要素进行集聚整合,明确各创新主体的定位功能,以多要素融合的协同创新为动力机制搭建科技创新体系,来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农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的过程。其能力高低具体表现在农机装备品质是否升高、适用性是否增强、可靠性是否稳定、农业生产率是否提高等诸多方面。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装备进一步向前趋动的关键组成部分[1]。包含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科技产出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四部分内容[2]。

2山东省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2.1政策创新与企业战略支撑不足

山东省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2019年农机总动力超过1亿千瓦,农机工业总产值2000多亿元,三大主粮在耕、种、收环节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省内已形成六大农机产业集群,为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就创新政策而言,缺乏激励农机装备产学研协同创新、农机装备产业融资支持与农机科技社会化服务等领域的规划细则。此外,除省内少数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不具有完善的创新组织架构与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战略不清晰,农机技术外溢与创新后发优势效应并不明显。

2.2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完善的投入机制是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其中资金投入是最基础与最具活力的部分。从财政资金投入规模看,山东农机化投入年均在50亿元水平上,但从投入结构来看,主要聚焦于农机购置投入,而鼓励农机研发与和推广培训投入占比不足10%,特别是农机装备基础研究投入不足5%,存在结构性失衡。企业投入方面,由于农机研发的不确定性与长周期性,特别是对于自主创新而言,所需资金量较大,无论是企业自筹抑或是合作研发,都难以承受,山东农机装备制造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普遍不足1%。社会融资方面,金融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着类型单一、服务效率低、对农机领域投入意愿不高等问题,致使企业社会融资渠道不畅,效果不佳。

2.3科技产出结构仍需优化

科技产出有多种形式,专利申请数量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技术的创新与开发程度。山东农机领域专利申请数量以10%~15%的速度逐年递增,居于全国前列,反映出山东农业机械化良好发展势头。但从专利结构与申请主体角度来看,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专利多以平原地区的大田作物中收获、割草与种植、播种与施肥领域为主,高效环保的设施农业装备与灌溉和植保领域的专利申请数较少。另一方面,专利申请主体多为省级重点科研院所与农机产业集群所在地的龙头企业,而个人、中小科技型创新企业与地区性科研院所由于科技资源有限,因此专利申请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农机技术专利寥寥无几,农机领域大众创新的局面未能形成。

2.4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亟待提高

成果转化是将有价值的科技产出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多年来,山东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建设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完善技术交易市场等手段来丰富成果转化途径,但成果转化效果率仍未达到预期,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农机科技研发方向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产出成果质量低、难转化;二是企业急于产业化生产与追逐短期效益使得农机装备研发时间和环节缩短,从而产品质量与可靠性下降;三是高校与农机科研机构受单位性质与绩效考核目标导向限制,对成果转化热情不高;四是作为农机的直接使用者———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受思想意识、经济条件与经营规模的因素影响,对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成果的依赖性不强。

3山东省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3.1坚持政策引导与强化企业主体,夯实创新基础

政府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结构,积极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加大对企业研发资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在“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农机科技创新企业专项扶持与农机研发社会化服务支持方面,尽快出台规划与细则,补足政策短板。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创新发展战略。农机装备大型龙头企业应重点进行自主创新,开发自有品牌,打造自有技术,巩固核心竞争优势;而中小企业则以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为主,积极与院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创新,减少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3]。

3.2拓宽投资渠道与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入机制

构建多元、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是解决农机装备研发企业投入偏低与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4]。要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投入意愿,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金融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机装备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设立创新基金、税收优惠、金融贷款等多种手段优化投资结构,向农机制造业的前沿基础研究、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倾斜,同时要提高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投入资金的比例,加大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对跨学科与大协作的项目给予力度大、准确性高、持续性强的财政支持。其次,农机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积极拓宽研发资金投入渠道,除企业盈利、财政拨款与科技课题经费外,要充分利用好政府创新政策与金融和贷款担保机构的专项资金,同时要完善创新组织结构,提高农机科技创新投入绩效。最后,金融与保险等机构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职能,为山东省农机化科技创新进行融资支持与保险补贴,通过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研发信贷等多种方式推进农机装备科技创新与资本有效对接。重点满足填补省内空白的高端农机装备制造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

3.3聚焦薄弱环节与加强协同创新,提升产出水平

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中定位与功能不同决定了其产出的重点与方向有所差别。企业注重技术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实现盈利为目的;而高校与科研机构以知识创新和传播为己任,聚焦学科建设与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前沿方向,有一定的公益性质[5]。山东拥有省农机院、山东理工、山农大、青农大以及地方农机所等众多教学科研机构,以及雷沃、五征、国泰、时风、常林等全国农机百强企业,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要加大协同创新力度,确保科研产出稳定增长和结构持续优化。首先,省级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和龙头企业应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与行业内资源优势,关注农机装备科技前沿领域信息,在农机装备创新的研发方向与路径上深入研究,并通过专利、论文、专著或创新平台等形式展示,起到科研导向作用。其次,要充分调动省内中小农机生产企业、地方农机科研院所与普通高校的创新积极性,形成大众创新局面,强化产权意识,积极保护研发成果,带动科技产出数量不断上升。最后,要以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便于成果转化与推广促进生产力提升为目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优化科技产出结构,重点关注如自动驾驶、大数据处理物联网平台应用、深松监测、农机调度、远程控制、变量作业等农机热门领域,补足“三个薄弱”环节短板,以高影响力论文和专著、重大科技奖项和知名研发平台促进科技产出质量的不断提升。

3.4坚持市场导向与调动主体积极性,促进成果转化

农机装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实现途径,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打破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桎梏,改变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首先,成果转化要近市场、接地气。各创新主体要以省内科技创新政策为导向,积极开展实地调研与交流,以市场需求来决定农机装备研发方向,要符合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水平。其次,企业作为成果转化的主体要避免急功近利心态,遵循客观规律,踏实走好农机装备研究开发、小试、中试、熟化、推广等每一步流程,坚持成熟一个,推广一个,提升农机装备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再次,优化科研院所与高校机构的绩效考核体系,从以学术评价、科研结项为主逐步向成果转化为主转变,鼓励与企业形成产学研联盟,建立专业高效的成果转化队伍,同时建立科学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机科研人员的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最后,利用线上教育、线下培训、媒体宣传多种手段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文化素质与新型农业装备使用水平,增强其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依赖性,为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同时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等方式为农机装备创新成果的应用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宋秋梅,牟雪雷,陈立志.黑龙江省农机装备创新发展探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11):14.

[2]杨印生,姜子千,魏思琳.吉林省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8,40(7):1-6+18.

[3]王进,赵言涛,李广海,等.农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7(4):53-55.

[4]王广,郭翔宇.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影响因素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6(5):136-141.

[5]朱深,曲绍卫.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行为差异研究:基于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投入产出关系[J].新疆财经,2012(3):38-43.

作者:张泉 许宁 孟庆山 单位:单硕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