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创新能力培养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创新能力培养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创新能力培养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可见,音乐教学蕴藏着培养学生创新教育的元素,肩负着开展创新教育的使命。基于此,笔者以小学音乐教学为例,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力求更好地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会观察与思考,尝试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能力;音乐教育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以小学音乐教学为平台,尝试通过“提供表达空间”“创设活动情境”“开展编创活动”“联系现实生活”“引入本土资源”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在音乐课堂的融入与渗透。

一、提供表达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往往源于“挑战”,而非“接受”。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一言堂”的教学策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空间,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挑战权威,也挑战自我。首先,提供质疑的空间。“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只有鼓励学生质疑,才能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主见,从而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提供讨论的空间。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产生新的想法与新的思考。这显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益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安夜》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表达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鼓励质疑,抒发己见。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的胆量与热情,教师可以采用“探讨式”教学模式,即教师与学生通过互相探讨来共同学习——在教师阐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出疑问,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比如理解6/8拍的含义及其强弱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师阐述6/8拍的强弱规律的时候,教师说道:“6/8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次强弱弱。大家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力度,体现强弱规律。”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节拍的强弱规律一定要通过力度体现吗?”显然,学生能够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经过了思考与质疑。于是,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学生的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关于“强弱规律”的更多的思考与尝试。于是,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通过亲自试唱和相互交流,又发现了可以通过控制音量和节奏的方式来体现强弱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其次,合作探究,观点融合。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技巧,更要求演唱者富有情感。于是,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不同歌唱家演唱的不同版本的《平安夜》。让学生结合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意境,讨论应该以哪种情感演唱这首歌曲。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于这首歌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这些不同的理解与感悟经过相互“碰撞”与“融合”之后,会使学生产生新的体验。这个过程,是讨论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通过《平安夜》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空间,能够激发他们质疑、交流、思考与探究的热情,从而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伟大的创造,通常是在不经意间被发明出来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途径,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快乐而放松的氛围中,“不经意”的产生创新想法、开展创新活动。首先,游戏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手眼并用,脑体齐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从而激发灵感,深化体验,促进创新;其次,表演类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表演活动,使学生在表演中开展音乐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的节奏感和画面感都比较强,十分适合舞台表演。于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开展表演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独唱表演。每个人演唱的过程,就是表达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与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展现个人独特体验的过程。教师可以随机抽取若干同学进行独唱表演,并要求“听众”注意聆听,认真点评。在“唱”与“评”的互动中,学生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个人的音乐认知,交流彼此的音乐感受,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音乐学习体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小组表演。《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略有差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演出。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解读,当这些千差万别的解读被融合到一首歌当中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赋予这首歌曲独特的韵味与色彩,使学生的演唱由“千篇一律”变成“百花齐放”,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最后,剧目表演。在学完这首歌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歌曲进行改编,在歌曲中增加角色、剧情与旁白,使其变成一部歌舞剧。这样一来,学生在表演实践中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能够将单调的理论教学与声乐训练变成生动的音乐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创新的灵感,摸索创新的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

三、开展编创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即兴编创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组织编创活动,鼓励音乐创新。首先,乐器替换下的伴奏编创。同样一首歌曲,用不同的乐器伴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伴奏乐器的替换,来完成编创任务,使他们发现音乐中的更多可能;其次,词曲改编下的音乐编创。对于词曲进行适当改变,使其呈现不同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意境,传递不同的意思,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音乐编创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词曲改编的过程中,发现音乐学习的乐趣,拓展音乐学习的思维,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科融合下的综合性编创。综合性编创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进行“颠覆性”的编创,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组织综合性编创活动,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内容都应用于编创活动中,实现全方位的创新。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茉莉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式中选择一种,组织学生开展编创活动。首先,乐器替换下的伴奏编创。《茉莉花》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经典歌曲。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替换伴奏乐器的方式,赋予这首歌不一样的味道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尝试,使学生用钢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方乐器来进行伴奏,让他们体会不一样的《茉莉花》,也体会不一样的民族音乐,从而实现音乐中的创新;其次,词曲改编下的音乐编创。《茉莉花》的曲调婉转而柔和,适合表达细腻的情感和静谧的意境。根据《茉莉花》的曲调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我国的“婉约派”古诗词进行“加工”之后,给这首歌重新填词。当学生发现“加工”后的古诗词与《茉莉花》的曲调完美契合的时候,他们仿佛发现了音乐的“新大陆”,思路变得更开阔,思维也变得更敏捷;最后,学科融合下的综合性编创。除了上述两种编创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音乐与文学、舞蹈、体育等其他学科加以融合,对于《茉莉花》这首歌进行综合性编创,形成全新的《茉莉花》舞台作品,进而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的艺术创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编创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启发,创新思维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也是创新的来源。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音乐与生活建立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联想生活现象,从生活视角欣赏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现象,鼓励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欣赏音乐。这样,能够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学生以更广博的胸襟与更深沉的思想来欣赏音乐,实现音乐鉴赏视角的创新;其次,还原生活场景,从生活视角表达音乐。音乐中表达的场景,通常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然而,在不同的人的生活中,这一“原型”又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还原生活场景,从生活视角表达音乐,则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的内在感悟,使学生形成不同的音乐表达与演绎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在音乐表达中实现创新;最后,利用生活物品,从生活视角创造音乐。音乐,并非只存在于舞台之上,也并非只流转在歌唱家的歌喉和专业的乐器之间。相反,生活中万事万物的声音都能够为人们的音乐创造提供素材和灵感。只有立足于生活,学生创造出来的音乐才会有无限新意和无穷创意,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百鸟朝凤》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使学生从生活视角欣赏音乐、表达音乐和创造音乐,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联想生活现象,从生活视角欣赏音乐。在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百鸟朝凤》,并让学生认真聆听,辨认乐曲中有哪些鸟鸣声;其次,还原生活场景,从生活视角表达音乐。《百鸟朝凤》包括“山雀啼晓”“春回大地”“莺歌燕舞”等八个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或影视剧中见到的类似场景,并以模仿鸟鸣的方式,跟老师的音乐“和声”,共同表达音乐的内涵与意境;最后,利用生活物品,从生活视角创造音乐。在《百鸟朝凤》中,运用到了竹笛、唢呐等乐器,那么,这些乐器是不是不可替代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风铃、口哨、格尺等另类的“乐器”来取代原来乐曲中的乐器,进行声音模仿与配乐演奏,从而创造新的《百鸟朝凤》。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音乐与生活的结合,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思路变得更加活跃和开阔,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和灵活,这些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引入本土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曾经说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艺术与文化资源,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在众多资源中,本土资源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意。出于这一原因,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以下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民俗资源。在很多时候,不同的民俗文化会缔造不同的音乐风格。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民俗资源,使学生从民俗这个创新性的视角来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其次,歌舞资源。教师可以将富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歌舞资源引入到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参照不同类型的歌舞作品,发现不同音乐的特点与美感,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最后,自然资源。不同民族或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将这些资源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从更加新奇与独特的视角来欣赏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拉萨谣》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词并体会曲意,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以下内容。首先,西藏的民俗资源。学生在了解哈达、酥油茶、青稞酒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藏区人民豪迈热情的性格;其次,西藏的歌舞资源。学生在跟随教师共同唱起藏歌,跳起藏族舞蹈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藏族人民豁达而淳朴的品质;最后,西藏的自然资源。学生在了解布达拉宫、雅鲁藏布江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的时候,能感受到西藏的神秘与广袤,体会到藏区人对家乡的热爱。在学生了解了西藏的文化之后,自然就了解了《拉萨谣》蕴含的情感与意境,这为学生的音乐欣赏、表达与创造奠定了思想基础与知识基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本土资源,能够启发学生变换不同视角来解读音乐和感知音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不仅肩负开展创新教育的使命,也蕴含开展创新教育的元素。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供表达空间”“创设活动情境”“开展编创活动”“联系现实生活”“引入本土资源”等途径,挖掘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在音乐课堂的融入与渗透。

参考文献

[1]倪金玲.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A].2017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7.

[2]贾瑞英.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Z].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2013(1).

[3]张云鹏.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措施——以乌海市海勃湾区第四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王继祖.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A].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八)[C],2019.

作者:林翠红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