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摘要:以小学美术教育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创新思维。基于此,该文作者首先分析创新能力的特征,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点。其次,该文作者基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最后,该文作者提出了四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调整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想象空间;利用影音素材,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设置情境课堂,锻炼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拓展创作范围,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能力;美术教育

从目前我国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看,未来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基础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长效价值。小学美术教育注重美育,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念、艺术修养的重要媒介。而在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对艺术的基本感知能力,而且要具有基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将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切入点,借助美育的特性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看十分可行。

一、创新能力的特征解构

1.独立性创新能力的独立性,指在不受已有思想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创造。创新应该不盲从于权威的思路和方法,其逻辑构成需要以创造者本人的意愿和想法为主。由此可见,独立性还包含一定程度的抗压性,即能够对抗已有的知识经验。一般来讲,成年人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其创新能力往往缺少独立性特征。反之,小学生因为尚未接触到足够多的社会知识,其创造性行为往往完全遵从于本心。因此,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形成、完善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2.独特性创新指创造全新的事物或规则,重点在于“新”。这意味着创新需要对已有的内容进行主观改造,且只有当改造的结果与以往的成果相对隔离时,才算是真正的创新行为。因此,创新能力的另一特征就是独特性。而对创新能力的评价,也往往以创新成果的独特性和价值为依据。如,创新成果如果是前所未有的,那么该创新行为就具有较高的价值。相反,如果创新成果在行业或者产业内的重复率较高,于整体而言没有显著的差别,那么该创新行为的价值就相对较低。

3.想象性想象是产生新想法的重要步骤。想象力是一种精神上的感觉,其可以被引导,但不能被主观创造。在思维逻辑的研究领域中,想象力被归入思维力量的范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计划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空间,常常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出现。

4.潜隐性创新能力在当下被归类为一个重要的能力指标,出现在一众教育、教学目标中。但实际上,真正的创新能力大多以潜在的形式被包含在人们的能力范畴之内。创新能力往往在人们阅读、社交、思考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被应用。而创新能力的素材,一般也是在不经意的过程中得以积累。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教师也需要从创新能力的潜隐性这一特征入手,以相对轻松的日常生活、学习为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分析

1.以直观思维为主直观思维也称为简单的线性思维,指不进行逐层分析、不推测提问者的意愿、直接作答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而言,直观思维是单纯的从感知到作答的过程,缺乏客观逻辑性。因此,直观思维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逻辑思维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且科学的相关教育。小学生接触系统性科学教育的时间较短,难以形成完善的逻辑思维。因此,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直观思维为主,面对教师给出的问题,他们往往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存在阶段性的分析表述。

2.更注重形象性理解形象性理解是以直观形象为媒介理解事物的方法。如,在小学生认知动物的过程中,教师使用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感知动物的形象。单一的文字或语言描述,往往难以令学生对动物形成正确的认知印象。而成年人因为具有良好的文字理解能力,即使只看到文字也能够对新事物建立相对正确的认知。不仅如此,小学生在表达想法时,往往更偏向于使用色彩、线条等形象性的素材。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中尚未出现“意义加工”这一步骤,他们更偏向于感知事物原本的形象,而不是对事物的定义、描述。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1.缺少独立性目前,部分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出现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独立性的问题,原因有二。其一,小学课堂的课堂纪律相对较难控制,相较于其他学科,美术课堂的形式自由度又较高。教师为了有效控制课堂纪律,往往会布置形式较为相似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遵循某个模式开展绘画创作。这种方式可以较为有效地统一学生的行为,便于教师在监管的过程中注意到“不和谐”的因素,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其二,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课堂问题要在课堂中解决,而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逐一点评的方式效率较低。部分美术教师会以美术鉴赏为主题,只提供美术作品要求学生模仿绘画,并以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作品。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被进一步优化。

2.忽视艺术教育小学生虽然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想象空间的成型需要较多的现实素材作为支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多为从家庭到学校的“两点一线”模式,即使能够在假期旅游,其能接触到的艺术素材往往也相对有限。因此,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媒介,理应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艺术素材。但从教学实际看,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部分教师只会为学生提供简单的绘画素材,忽视开展深层次的艺术教育。学生长期接触逻辑简单且不存在深层内涵的艺术素材,其想象力难以在较广阔的空间内释放。这种教育形式容易将学生的眼界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调节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想象空间目前,针对部分学生思想独立性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营造相对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释放想象力,从而保持思维活力。首先,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模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于某个艺术素材的看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轻松、自由地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其次,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哪些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并及时在公开场合表扬这些学生的表现,从而激发相对内向或羞于表达的学生勇敢表达自己。针对较为内向、难以主动交流的学生,教师需要更加频繁、主动地与其沟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免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不合群”,从而更加羞于表现。

2.利用影音素材,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教师需要开展高质量的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使用当代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影音素材,帮助他们积累创作素材。如,教师可以下载一些有趣的传统文化素材,如传统建筑的图形图像、具有特殊功用的传统建筑模型等。教师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先要求学生主动观看,再解答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耐心地解决问题,切忌打击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积极性。在学生完成观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绘制心目中的理想建筑,建筑要具有鲜明的“中国风”特征。这类命题作业存在一定的范围,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时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不会令学生觉得枯燥或受限。若教师想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创作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网格线的纸张和格尺,保证学生画作的质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供素材,再要求学生活用素材。久而久之,学生便可掌握创新思路,其创新能力的独立性、独特性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3.设置情境课堂,锻炼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当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创作能力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教师可以重新布置美术实验室,随意设置布景,如,将桌、椅、凳子倒置,或将石膏作品吊到天花板上,等等。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入美术实验室随意观看,再开展无规则的绘画创作。这种背离常规的情境,能够有效削弱学生对固有思路的依赖性,充分激活学生创新的想象力,令学生保持活跃、独立的创作思维。而这种思维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可在常规规则中随时开展突破性思考,培养未来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创新能力。

4.拓展创作范围,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一般的创作指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如果小学具有相对自由的创作条件,美术教师可以开通互动课程。学生可以脱离纸张,用手蘸取颜料创作,也可以利用VR设备和软件,在虚拟数字环境中开展3D(三维)创作。这种创作方法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摆脱固有思想的限制。当学生不受到创作环境、创作形式的限制时,他们在创作中获得的愉悦感和获得感便会得到有效强化。而当学生习惯这种自由、创新的思维时,他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便可以保持这种主动且活跃的创新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结语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美术教育可供学生开展独立创作。这是美术教育的独特之处。美术教育是小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征,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什么”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创造,更要摆脱固有思维。教师只有让学生的思维足够自由,才能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被有效培育。

作者:刘锦景 单位:南京市高淳区固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