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已走上了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是满足学生需要。然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仍然面临创新意识不强、创造能力缺失、学习能力不足、应付非均衡能力缺乏等突出问题。通过分析人力资本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开拓了新视角,进而从人力资本视角,以人为根本,以能力为核心,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而创新是高质量发展重要推进剂,因此,社会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创新驱动发展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所以,教育要根据当前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创业需求层面,通过查阅麦可思发布的近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得知2014届到2019届这六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2%、2.1%、2.1%、1.9%、1.8%和1.6%,而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是3.8%、3.9%、3.9%、3.8%、3.6%和3.4%。通过对比这两组数据不难发现,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要高于本科生,故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量更大。对高职院校来讲,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完成“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必然要求。所以,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相关课程也逐步完善[2]。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如何培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难点,也是研究的重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往往以创业成功为评价标准[3],所以现有研究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创业实践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建立企业,其本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4]。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离不开最核心的要素———人,人是思想创新的主体,理应是创新活动中最不可忽视的。人所具有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人力资本,创新创业要靠人力资本来发挥作用,对人才的竞争究其本质就是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力资本积累最重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5]。基于上述逻辑,本文将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分析其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以人为根本,以能力为核心,探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二、人力资本与创新创业能力的耦合性

(一)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60年代,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W·Schultz)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舒尔茨指出,具有经济价值的人类能力分别为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项文娱体育活动的能力、创造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6]。学习能力是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认知和深入接受的能力,新鲜事物既可以是书本上的新知识,也可以是观察到的新方法、新现象、领会到的新思维等。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是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完成既定任务而具有的职业技能、行动能力。进行各项文娱体育活动的能力,是除了知识和职业技能意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团队合作能力、审美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创造力是指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活动,产生对社会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应付非均衡的能力,是在关键的时候能够适时抉择,做好利弊权衡的一种能力。能力是人力资本概念的核心[7]。人力资本体现的是人持久发展的能力,人力资本与人是不可分割的,属于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力资本的体现和价值创造,都必须依附于人的社会实践之中,并且能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人力资本具有积累性。

(二)创新创业能力

基于对创新、创业这两个词含义的理解,创新创业能力的既结合了创新精神,又结合了创业能力[8]。创新创业能力是指能够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方式方法解决创业活动中碰到的各类复杂问题。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能力,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9-11],但毫无疑问,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组合。通过总结归纳,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但不仅限于:果断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等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取得成功缺一不可。之所以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使学生具备这六种能力,并不断增强。

(三)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种有经济价值的人力资本能力和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六种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是两者能力要求高度一致。学习能力在两者中都有明确指出的能力,并且内涵一致。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与执行能力是相吻合的,都是强调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具备的能力。进行各项文娱体育活动的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相互包含的,在合作的基础上达成一定的目标。应付非均衡的能力与果断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相呼应的,实践过程中较好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时正确做出抉择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新能力本身就是创造力应有之意。二是两者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人力资本是个体走向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现,创新创业能力本质上是人力资本能力方面的重要构成。创新创业能力是基于人力资本的发展得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离不开人力资本投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而高职教育又是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所以高职院校从人力资本视角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

三、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意识缺失

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以及创业经验缺乏和所学专业视野的限制,学生喜欢“标准答案”,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创新意识,思维固化。很多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是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觉得创业与我无关,因此,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课程所讲授的理论、案例只是被动的接受,进而产生应付的心态,不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就算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也仅仅是为了获得毕业所要求的学分。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新颖的想法,但由于受到自身现有能力的局限,又得不到具有建设性的帮助或指导,降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造能力不强

创造力对创新创业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12],创造能力不足是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短板之一。根据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授实践发现,高职学生创造能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缺乏想象能力,思维有局限性。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集中在已有的创新项目上,创新项目缺少创新点,必然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另一方面,有的学生想象能力天马行空,未能根据实际市场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所以提出的创新建议难以实施。产生创造能力缺失主要是由于高职学生创新信息主要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获得,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选修课形式进行的,课时较少,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显著,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程度。

(三)学习能力不足

不论创新创业项目是什么,金融、会计、互联网、企业管理等理论基础在创业实践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以金融科技企业为例,建立企业需要具备英语、互联网技术、AI、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金融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合能力。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大多以专业划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很少接触跨专业知识,即便接触也是了解不深,更谈不上很好地运用。学习能力决定知识汲取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根据需要建立起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但就目前来看,高职学生起点不高,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擅长学习,学习能力不强,这是制约创新创业发展的关键。

(四)应付非均衡能力缺乏

创新创业不是纸上谈兵,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是远远不够的,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理论知识只是基石,如何在实践过程中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才是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上仍以教授理论知识为重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且很多时候教师都是按照教学计划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对实际情况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思维僵化,学生遇到问题只会按图索骥,而在创新创业实践操作中难免会遇到书本上没见过的情况,缺乏应付非均衡能力,创新创业成功率较低。

四、人力资本视角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激发创新动力

创造力属于人力资本分类中隐性人力资本中的一部分,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更具有本源性和基础性[13]。因此,在进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转变学生固有认知,使其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使他们认识到创新创业并不仅仅指开办公司和企业,就算将来去到工作岗位上,对现有岗位优化、制度创新、文化创造等都属于创新创业范畴。要在高职教育中普及推广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必要性[14],形成创新意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就算是就业也需要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学生就业质量。

(二)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造力

以培养高职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一是转变师生角色。推动教师即项目经理,学生即项目员工的角色变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推动项目开展。在角色转换中体现“以人为本”,在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着力点,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改革中,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二是改变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挖掘学生创造力。在课程的建设上,要设置多元化情境,引入沉浸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课堂优势,保护、启迪、引导、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着重设置对学生的创业敬业精神、创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三是改进教学方式,创新创业课程教育首先要打破常规,敢于超越常规思想。引导学生善于运用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拓展解决问题的思维宽度。在教学方式上要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优化。可以选择按照创新能力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模块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定制专门的特训模块与内容,真正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搬进课堂,使学习与创新创业对接。

(三)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研究式、拓展式学习提升其创新创业所需的学习能力。一是推行自主式学习,提升学习思维。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思维,提升学习能力首先要提升思维能力:思考问题快速、灵活、准确,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思维并内化的过程;凡事寻根究底,追求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二是开展研究式学习,转变学习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影响,学生原封不动的记忆老师讲授的内容,缺少学生自主意愿的表达。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三是鼓励拓展式学习,丰富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多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就实际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讨论;学习内容注重创业过程中的创业方法及技巧、创业模式等方面,课上内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学习。

(四)积累实践经验,训练学生应付非均衡能力

面对生活场景应用多元化,产品服务需求多样化,经营方式个性化的市场环境,“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模式更适合当下高职学生的需求,由于他们出生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对网络依赖性较大,认可度较高。因此,高校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整合多方资源、做好配套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学环境。模拟企业经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对创业过程中的进行识别、研判与抉择的能力等,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风险意识,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更在模拟中通过身临其境的工作,分配任务,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应付非均衡能力。在知识掌握上,不仅要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他经济类课程、法律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的学习中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其文化底蕴的积累。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活动,使其认识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不足。发展创业社团,在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中通过团队的力量激发创新潜能,磨砺创业精神,提升创业素质。

五、结语

通过分析人力资本与创新创业能力之间的高度相关性,针对现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创新意识缺失、创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不足、应付非均衡能力缺乏等问题,进而从人力资本视角提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首先,使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激发创新动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就算是就业也需要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其就业质量。改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激发创新动力。其次,推进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造力。通过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由想象、打破常规思维,提升学生创造力。再次,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体可通过推行自主式学习,提升学习思维;开展研究式学习,转变学习方式;鼓励拓展式学习,丰富学习内容来实现。最后,积累实践经验,训练学生应付非均衡能力。在课堂上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企业经营,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郭册 姜孟珂 吕航 王晴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