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混合教学模式下的程序设计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混合教学模式下的程序设计课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混合教学模式下的程序设计课程

摘要:按照金课的建设要求,文章提出把混合教学模式引入“C++程序设计”教学中,利用MOOC平台、翻转课堂工具、程序自动评判平台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实施小班化教学、知行结合的机房教学等举措,以编程实践、分组讨论、弹幕、投稿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并将敏捷开发的价值观和原则应用于编程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对比线下教学具备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MOOC;SPOC;翻转课堂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教育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1],开始在多门编程能力相关课程中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2],以期达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打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系列金课,其中,“C++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大类全体大一新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课,与第二年暑期的“C++课程设计”共同完成的C++语言及其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编程兴趣、软件基础能力、系统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奠基作用,自然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先锋之一。

一、教学组织

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课程团队以“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标准设计课堂教学:不仅要达到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的目标,更要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评价甚至创造的能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并满足程序设计课程的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实时调整课程进度和重点;在实践和作业中设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一)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选取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课程团队采用了“MOOC+SPOC+翻转课堂+机房”的模式。课程团队教师在智慧树平台建设了MOOC课程“程序设计基础”,并在该MOOC课程基础上建设了SPOC校内课。翻转课堂采用了“雨课堂”工具实现课堂的组织:测验、投稿、弹幕等,同时采用了自建的“程序提交与自动评判平台”实现课堂编程、提交、判分。该平台由团队教师以Moodle[3]为核心建立,不仅可以实现普通的OnlineJudge功能(根据用例判断完整程序的正确性),还创新性地实现部分程序的运行,例如函数的正确性判定。所有的线下课堂教学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每个学生分配一台有C++开发环境的联网计算机。

(二)教学流程的组织结合信息化教学环境,课程团队在教学中,实施小班化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机房教学等教学方式,将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并通过教学组织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每次课前,教师都会将预习要求(观看SPOC的视频、阅读资料、完成测试等)和学习目标通过“雨课堂”发给学生,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学习时间、测试结果等)。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希望学生能够记住相应语法规则,并能读懂、对比相关的C++程序,这在Bloom模型[4]中属于记忆、理解和初步应用部分,即低阶目标。课堂中,则是课程向高阶目标迈进的阶段。首先,是基本概念查缺补漏的前测环节。在简单、快速的知识点回顾中,课程团队利用“雨课堂”的客观题(单选、多选、填空)功能检验低阶目标的达成度。这些客观题以C++基本语法和规则的概念、应用为主。当某个知识点的正确率不高时,教师将以案例的形式厘清概念,以确保80%以上的学生达成低阶目标。然后,进入“参与式的程序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环节。C++语法和规则的学习都是为能够编写程序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因此,参与编程实践才是真正实现分析、评价、创造这些高阶目标的唯一途径。编程实践利用“程序提交与自动评判平台”进行,学生完成设计、编码、调试后,提交程序,根据返回结果可知程序的正确性。将敏捷开发的价值观和原则应用于编程环节中,将任务分解,建立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难度的方式,保持学生的自信心,并使其在教师指引下完成具有挑战度的工作,从而让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跳一跳能够得着”[1],够着后又能获得较大的成就感。部分实践通过分组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团队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同时,在实践环节中,学生还可通过弹幕、投稿等方式,提出自己的疑惑,展示自己的成果,使得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引导式解惑,并发现典型问题和优秀样例,以此进行解析和讲评。这些翻转课堂的手段,不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后,通过“雨课堂”推送任务。任务以学生课中的“雨课堂”和“程序提交与自动评判平台”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进行设计,强化薄弱部分,并适当难度进阶。

(三)具体案例在此,以“C++程序设计”中的教学单元“分支语句”的教学实施为例,来说明教学流程的组织情况。分支语句”教学单元的设置在“数据类型和表达式”教学单元之后。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为:掌握if语句的语法,尤其是能够将多分支语句中的else匹配对应的if,以规范的书写形式编写分支结构的程序,且能注意内嵌语句的限制问题。在课程组织的前测环节,针对单元知识点设计选择题,尤其关注难点“if与else的配对”问题,结合测试题的解析,确保学生对基本语法的掌握。在“案例分析与实践环节”中,以二元一次方程求解作为核心问题,课程团队设计了递进式的任务目标。在“分支语句”之前,学生只学习了C++的基本类型和表达式,最初的任务就从表达式入手,实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求解(暂时不考虑a为0的情况)。第二阶段任务,考虑a为0的情况,将基本分支结构运用到问题求解中。第三阶段任务是考虑更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ax2+bx+c=0的求解。在讲授库函数sqrt()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该问题需要考虑的各种情况(a为0、b为0、一个根、两个根、复数根等),并使用多分支结构编程。对比投稿的程序,看哪组考虑的情况更全面,程序更完整。同时,从投稿中挑选典型问题,例如:对于ifelse的多条内嵌语句不加括号使之称为一条复合语句、搞不清楚else到底和哪个if配对、不注意缩排和对齐等。最后,总结实践环节中的通用性错误,要求学生在课后首先将课上所编程序进一步完善,再完成相关编程作业。

二、教学效果

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为计算机大类全体大一学生共7个班级开设了“C++程序设计”课程。所有班级均为小班化机房授课,其中,8403班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他6个班级均为线下授课。2020年1月,完成了期末测试。最终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期末笔试、期末上机测试和平时成绩。其中,期末笔试由选择题、读程序题、填程序题和编程题组成,共100分,7位教师集中流水阅卷;上机测试包含3道题,每道题100分,共计300分,OnlineJudge自动判分;线下授课的平时成绩由考勤和作业组成,混合式教学的平时成绩由课堂情况(出勤、课前测、投稿情况)、线上情况(视频观看、章节测验、编程作业)组成。由于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不同,因此,只将期末上机测试和期末笔试成绩进行对比,班级平均成绩对比结果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8403班,无论是笔试,还是上机测试,成绩都明显高于其他班级。上机测试平均分高于其他班级7.2~38.69分,笔试平均分高于其他班级5.81~12.44分。且8403班课程及格率为100%,无一人挂科。从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课堂的“前测环节”夯实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针对问题设计、编写、调试程序的能力。同时,基于敏捷开发的价值观和原则的递进式任务设计,几乎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着”,即使是中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编程的学生,也不会因为畏难情绪而放弃学习。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运用本文所描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各项软件的基础能力,对比纯线下教学具备明显的优势。

三、总结与展望

在这次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课程团队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仍然不习惯于视频学习,导致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进而缩短了实践环节的时长。在未来的工作中,课程团队还将致力于平台的融合,并利用更多监督或奖励机制激励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前学习,建设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C++练习库,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2]张策,徐晓飞,张龙,等.利用MOOC优势重塑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8(5).

作者:衷宜 陆建峰 赵学龙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