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居民消费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居民消费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居民消费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居民消费水平数据,采用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的方式,分析我国各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中存在的差异,并得出结论。本文最后为完善我国财政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居民消费水平;省际面板数据

本文选取2007—2016年人均财政性社保支出、人均消费水平和其他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域差异较大,采用Eviews软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东部、中部地区省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正向影响,而西部地区省份存在负向影响的结论。

1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纵横向分析

1.1时间序列分析(纵向角度)

在数据选取方面,《中国统计年鉴》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以总额的形式列式,而本文为了剔除人口增长因素导致的财政社保支出的增加、保持与居民消费水平的人均口径一致,将财政社保支出总额除以当年全国人口总数,得到人均财政社保支出。2007—2016年,我国全国范围内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理论角度出发,社会保障水平应当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向前发展。如果社会保障支出超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那么就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低于人均GDP水平,表明我国社保支出能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从数据来看,2007年我国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为412.26元,2016年已经达到1561.53元,已经接近2007年的四倍。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年稳步增加。从2007年人均7572元到2017年人均22902元,表明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除了消费数量的增加以外,消费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网购”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形式,甚至超越了传统的实体店消费。仅仅在2018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天,我国居民在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的消费就达到了2135亿元,同比增长26.9%,进一步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潜力和需求十分巨大,而且互联网的便利性极大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远远低于人均消费水平,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的差距显著增大。这是因为国家财政社保支出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为养老、医疗等重大事项提供一定的保障,而且财政社保支出只能在一定水平上作用于未来收入的替代效应,无法完全替代收入,因此其数额不能完全覆盖居民消费支出。

1.2地区差异分析(横向角度)

通过观察2007年和2016年我国各省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数据(除香港、澳门、台湾),发现各省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各省份的财政社保支出低于中部地区各省份,中部地区各省份低于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对社保的需求相对较低,而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则相反。而从2007年和2016年我国各省人均消费数据(除香港、澳门、台湾)中可见,各省消费支出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甚至与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相比,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人均消费的地区差异在逐渐缩小,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产生了很大的效果,我国正向着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2实证分析

2.1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其中选取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台湾)2007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

2.2模型构建及假设

结合消费理论分析,针对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本文选取了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上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也可以影响消费水平,所以把它们作为控制变量,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了降低数据数量级之间的差异,减少波动性,本文将所有的相关变量同时取对数,得出的模型如下:lnC=α+β1lnSBZC+β2lnCPI+β3lnSNCX+β4lnSR+ε其中,C为居民消费水平,SBZC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CPI为消费价格指数,SNCX为上年末居民储蓄存款,SR为居民可支配收入,ε为随机扰动项。上述模型为全国范围内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为了体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将我国分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模型如下:根据前文中的论述,我们作出假设:居民消费水平与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之间为负向相关关系。

2.3参数估计结果及分析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数据情况,选择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构建回归模型,同时面板数据模型包括无个体影响的混合模型、存在个体影响的变截距和变系数模型。为了确保构建的模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贴合实际,检验究竟符合哪种形式,避免模型设定方面的较大偏差,加强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本文采用Eviews进行协方差分析,得出结论应该采用变截距模型的形式。运用Eviews软件中的Estimation功能,得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变截距模型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得出,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回归模型,东部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在1%水平上显著(t值为6.5631),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也在1%水平上显著(t值分别为3.0122和-2.2095),而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西部地区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模型拟合程度很高,F统计量也都为1%水平上显著。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本文的研究问题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正向关系,主要是因为它的替代效应强于引致退休效应,增强了居民消费的安全感,无形中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西部地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水平的负向关系则相反,因为我国财政性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体现为引致退休效应的作用强于替代效应,财政社保支出对消费存在“挤出”效应。

3结论与建议

针对前文中得出的研究结论和前人研究经验,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以建立健全财政性社会保障制度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是可行的政策措施。我国的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仍然存在一定的等级,各个阶层之间享受的社会保障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社会保障对某些阶层消费的促进作用被其余阶层稀释,无法表现出明显的作用。其次,对各地财政性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实现省际之间的转移,缩小财政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真正体现社会各方面的公平公正。再次,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性社会保障力度,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减小社会保障的替代效应下降的趋势和对消费的“挤出”效应。最后,将促进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缩小城乡和省际消费差距,发挥互联网科技的作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芳兰,张丹平.财税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第三方效应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8(17).

[2]梁雪冰.社会保障、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解欢欢.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6.

[4]黄艳敏,张岩贵.财政支出维稳倾向影响社会稳定形势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考证[J].经济经纬,2015(2).

作者:唐梦雪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