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初中历史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初中历史论文

记忆历史初中历史论文

一、初中生在记忆历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没有细致的学习态度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比较浮躁,不愿意学习那些纯记忆性的科目。但是,据研究发现并不是聪明的学生就能把历史学好,因为学习理科学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与学生智力的发展密不可分了,但学习历史,除了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基本知识点以外,更多的知识是可以从课外摄取,这就要求学生有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一点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关。

二、初中生在记忆历史内容上应坚持的原则

1、化繁为简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多而杂,很难理出头绪,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时候应该坚持化繁为简的原则。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教师给出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们一步步地学习和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最终才能在扎实中进步。

2、联想扩散原则

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联想扩散。对于动态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时间来进行扩散、以情节来进行扩散、以内容来进行扩散等方法来学习不同内容但类型相同的知识点。

点击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初中历史论文

一、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和讨论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不存在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与否都将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教师就要当好组织者,形成“巧问质疑、以疑促思、讨论点拨以及教学互动”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些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和交流,然后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只要条件具备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积极性也会高涨起来,参与度也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进来的最佳途径。小组合作一般可以安排为4~6人,采取同桌或者前后同学组合,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的热情,让学生在合作中各抒己见。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梦幻超级大国》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补充和说明。”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能增长他们的知识,又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间合作探究的精神,而且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渲染气氛,激起共鸣

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用饱含情感的言语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浓厚的氛围,以此来调动学生情感,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课堂的结尾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已去,也深刻地表明,辛亥革命所依赖的资产阶级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最终还是被袁世凯等人窃取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斗士们愈挫愈勇的爱国主义精神却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新中国的新纪元。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肩上,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向上,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够早日得以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枯燥的史实教学来说,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较,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话,这样的教学效果则会更好,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可以让学生们能通过音乐、图画或者视频等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的素材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此知识点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我们在学习《三国鼎立》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的视频做为切入点进行导入,让学生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去观看历史名人诸葛亮、曹操、刘备以及关羽等人的生动形象,这样也能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他们后续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极大地得以提高,教学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是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要教学的内容以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传授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效率性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也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及时地更改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以此来保证每一节课都是有效的,保证课堂教学的在、每一分钟都是有价值的!

作者:常春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十九中学

点击查看全文

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论文

1.利用故事悬念导入新课学习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开始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呈现一堂高效的历史课,教师要学会在一堂课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课前故事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伐无道,诛暴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秦始皇“扫六合”、统一天下开始讲起,讲到秦始皇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封建强国,这时可以设置悬念。通过这样一个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故事,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起来。通过这样的故事悬念导入新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为高涨,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学习新的知识。注意力集中了,对课文的学习和知识的掌握自然也就更为深刻。

2.抓住时机进行历史故事讲述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一定要和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相结合,在学生兴趣与好奇心最为强烈的时候推出课程的内容。在进入课堂10~20分钟之后,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和难点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解决。例如,在进行“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概念的讲解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概念的解释,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越来越糊涂。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时我国沿海的一部分地区被外国人占领的故事对概念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学生容易理解,教师讲起来也更加轻松。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单调,教师如果可以抓住时机进行一些历史故事的讲述,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初中历史课堂也可以活跃起来了。

3.教师要用语言魅力再现故事

历史是一门严谨而科学的学科,教师在讲课中一字一句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偏差。而历史故事的讲解更需要讲解者在表情、语言以及动作上的生动与熟悉,只有声情并茂,才能够将聆听者带入故事里的情景,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时可以适当带有自己的个人情感,讲到历史英雄人物时可以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而讲到奸臣贼子时可以表现出厌恶和痛恨的情感。善恶分明,可以将学生的价值观引向正确的方向。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历史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以免误导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魅力将历史故事完美地呈现到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动人的故事里学习知识,学习道理,分明善恶美丑。

4.课末总结故事吸引学生兴趣

点击查看全文

开卷考试形式下初中历史论文

一、历史开卷是对“应试教育”的否定

回顾课改之前的历史教学,我们或多或少地认同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它是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老师教教材,学生考教材;老师教结论,学生考结论。如此牢牢的束缚了学生鲜活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对教师来说,该教的是学生思考的方法,自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思考的答案,现成的办法。对学生来说,知道论证的方法,比知道论证本身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学生自主的能力培养是关键。如今,历史学科考试形式由闭卷考试转变为开卷考试,这一革新犹如一柄利剑,披荆斩棘,摈弃了“死”题目(即客观性试题),增加了主观性试题。这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否定。

二、正确理解“开卷”,掌握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有人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看看课本,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有的甚至说,历史一开卷不用掌握知识也能考好。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历史开卷试题很灵活。它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真正意义之一,就是为了减负,但减的是学生对那些琐细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之苦,而不是对知识掌握的淡化。至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够熟练应用,否则,考试时会吃大亏。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来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如果对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透,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费时费力,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这对于有时限的中考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的。可见,对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这一点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三、开卷考试形式下的历史教学的对策

历史开卷后,将如何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以上所分析的中考历史开卷的特点来看,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首先,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要认识到教师不能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帮衬者,学生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只是知识的单一掌握。其次,要大胆改革尝试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谈话、交流、练习、讲演、论文交流、探究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再者,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以关心、爱心感化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操,调动良好的情感。另外,要善于总结、归纳知识,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中考历史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点击查看全文

问题情景化初中历史论文

一、用基本史料搭建学习的基础平台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史料,大都围绕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建议”组织,这些史料中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较为直观反映课程内容,比如一些文件、报告、笔记等原始史料,用诗歌、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以及文物或古迹的图片、历史地图等,这些史料都可以称之为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基本史料。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在阅读教科书文本的同时,可以配合这些基本史料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最初认识,建立起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

二、用乡土史料搭建学习的共情平台

历史学习作为一种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学习过程,非常需要学生建立对古人的了解、体验和感受,要对描写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状况的内容有“感觉”,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共情”。对于初中生来说,教科书中的史料大多与自己处于不同的时间或空间之中,有可能因自身的固有观念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对“共情”产生障碍。一个人的固有观念一般植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之中,生活环境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因此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关注与自身生活地域有关的史料,也就是乡土史料。通过发掘、整理、研究乡土史料丰富课程资源,使某段历史切片展现更完整的细节、更丰富的情感,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将自己投射到本地的某段时空中,进而通过迁移理解不同时空的历史现象,并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

三、用组合史料搭建学习的思辨平台

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史料的铺陈,史料有时候是单独呈现,而且在不同学习阶段围绕不同的学习目标,同一史料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组合方式都可以与之前不同。由于这些不同,所反映的问题也就不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同。有些甚至超出了学生已有认识的范畴,与固有认识形成冲突,形成对思维的冲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比如,如何理解书写材料不同是甲骨文和金文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两种文字在教科书上呈现为甲骨文图片和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图片,很难从字形上明辨两种文字。而且,教科书上关于这两种文字的阐述并不是基于其区别,而是以历史时序的方式叙述了我国古代先后出现的几种文字。基于对教科书叙述方式的印象,学生很难从区别的角度去认识这两种古文字。这种认识困难现象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平时的学习中以教科书文本代替了对史料的基础性认识,没有在对史料进行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情境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打破教科书文本限制,对史料进行组合。比如在阐述某一问题的同时可以运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同一则史料也可以用在不同的主题讲授中。不管对史料如何组合,有两个原则需要把握:一个是突出主题,一个是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四、用多元史料搭建学习的探究平台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