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历史批判性的思维教学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思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具备批判思维,通过史料实证、教学模式改革等手段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关键词]批判思维;史料实证
“批判性思维追求思想真理,它虽然提倡‘怀疑’,却不为他人的思维设任何限制,尊重温婉也尊重激进,尊重‘左、中、右’的任何表达及其方式,坚信真理越辩越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材料、经验、价值有自己一定的思考、辨别、判断意识和能力。然而现实是教师把批判性思维结合教学实际的很少,尤其初中历史教学,困难很多。我实践过、探索过,不足之处,以求教各位同仁。
一、教师敢于质疑教材,勇于用批判的眼光研究课本
2016年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又回到通史体例,线索更加清晰,朝代叙述更加完整,学生更加易于掌握历史的发展过程。“强调初中历史学习主要是了解具体史事,了解历史发展过程是学习的重心。‘线’属于历史结论,渗透于各个点之中,认识在了解历史过程中慢慢生成,不是先入为主。”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材成人化思维严重,初中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心智、生活经验积累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艰深晦涩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生僻名词难于理解,比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出现“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还有下册第6课的”转运使”,第11课的“御史台、枢密院”,学生一团雾水,这都需要教师花很大时间去阐释。同时新教材还在章节编排上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七年级上册的“淝水之战”就应该放在第18课中间,它有助于理解“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这句话,在学习中也会保持知识的系统化。新教材在介绍“春秋争霸”时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传统的历史观念是“春秋五霸”,我查阅教学参考书以及其它资料,给学生解释为:《史记》中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而《荀子》则认为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二、通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胡适曾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开始就应该坚持一份史料一份话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甄别、挑选一些观念相悖的史料,让学生在理解、分析、识别中思考,在讨论中辩驳,批判的眼光、多元的视角就会产生。比如在评价秦始皇功过时可以让学生广泛收集史料证据,分为两个组:功大于过组;过大于功组。每个组在实证前要互相切磋,充分酝酿,遴选最有说服力的史料,提炼观点。首先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资料和观点,然后小组成员审查史料的真伪和价值,找出对方小组资料中的漏洞,下一步质疑对方史料的不足、方法缺陷等短板,做到言而有据,推论得当。最后双方得出一致结论:秦始皇是暴君。这种路径是模仿法庭审判流程:取证→举证→质证→评议等。比如在八年级上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后我就组织学生批判“有人认为没有共产党也有新中国”的错误观点,学生通过文献资料、视频、档案、博物馆资料认识到旧中国的社会状况、政治特点、经济发展的实际,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独立、走向富强的开始,而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政治力量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学生逐步掌握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批判思维得到训练。
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经验、现成的历史结论,学生被动接受,他们的主体地位严重被忽视,思维能力受到抑制,更不用说有批判性思维了。在教学中我创新教学模式:(1)《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精心设问培育学生批判思考力,以贴近学生时代、生活、社会生活为出发点提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怀疑心。同时还要减少无效设问、简单设问,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学生论证、分析和评价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2)充分挖掘历史细节,从小处入手,追根溯源,质疑思维得到激荡,对历史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假设、推理、评估,最终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最佳方法。比如在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引入一名黑奴在战争中的事迹,只给出部分史料,需要学生合理假设、辩驳、论证,体会这场战争的正义性、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在上《辛亥革命》时展示《孙中山上奏李鸿章书》,探究孙中山为何要采用暴力方式推翻清政府的内在缘由。实践证明学生经过批判思维的训练后,推理、质疑、评价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教师思维不再僵化,更加开放、多元,视野更加开阔。但是将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学科融合起来困难太多,需要教师们合作研究共同前行。
参考文献:
[1]刘立新.历史教学应该提倡批判性思维[J].历史教学,2008(5).
[2]老任.初中历史课程“点—线”结合的设计意图[J].历史教学,2018(2).
作者:黄俊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