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了部分内容,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在施教策略上进行优化和完善。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和梳理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中的新变化,并提出具体的施教策略。
关键词:新教材;新变化;施教策略
一、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
由于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较多,系统论述相关内容则需要较长篇幅,所以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其发生的新变化进行梳理。1.结构方面的新变化。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中,专家主要通过“点”与“线”结合的形式编写内容,其中,“点”主要针对的是重要历史史实,而“线”则是历史发展的线索。整个教材通过点线融合的形式,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逐一展示。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主要是在单元框架中设置课文,每篇课文中设置子目,并且每个单元前都用单元导语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概述。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主要是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在新教材中,每篇课文一千字左右,并结合课堂分成三个子目,对基本史实进行叙述,大部分内容采用文字方式来呈现,确保课文较为通畅;而课文辅助部分,主要是配合课文学习而设计的相关栏目,比如激趣、知识拓展、材料提供和促进思考以及开展活动与巩固提升等。前设主要是以导言为主,而在旁设中则设置了历史史实、人物简介和材料研读以及问题思考;在后设中则包含了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由此可见,在课文辅助栏目设计的初衷就在于将教本和学本进行有机的结合。而在插图方面,每页评价设计了两到三幅插图,插图的作用是配合课文来叙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升内容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感受和观察,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升。插图主要有历史地图类、文物类、遗址遗迹类、绘画类和图表类,它们成为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更好地利用插图来设计活动,而且每册书中都有一节活动课,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自主探究历史问题和内容,促进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双重提升。2.特点方面的新变化。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特点就在于时序性、时代性及适切性较强。就时序性而言,主要是内容编排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给予呈现。这种编排方式与初中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相符,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的前提下,能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顺序。就时代性而言,主要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作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将计算机网络、人口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内容补充到课本中,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而适切性主要是指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对基本史实进行精选,删除过时的知识,学生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简而言之,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精简、清晰,在表述上更加科学规范,专业性与严谨性更强。[1]
二、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施教策略
针对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笔者结合自身的从教实践,总结了以下施教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唯物史观作为指导,科学地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应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地评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确保历史基本原则得到有效的坚持,着力实现科学性、生动性和思想性的融合。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发挥历史课的情感教育功能,切实将课程的教育内涵发挥出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2.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紧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为基础,根据生动具体的史实,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从而感知和探究历史。在激发学生兴趣时,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微课教学就是不错的选择。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发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是该课的重点,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难点。教师设计微课时要将内容分为重点、难点,包括“南京条约”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两部分。为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南京条约”,通过微课依次展示了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四个小部分。教师给学生播放“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的视频后,按下暂停键,要求学生在视频画面中将割让的香港岛找出来。随后,再展示出“鸦片战争示意图”,再次将视频暂停,让学生将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找出来,然后,用微课展示通商口岸的位置,从而让学生深刻感知“南京条约”带来的巨大影响。最终,学生认识到我国因鸦片战争而签订“南京条约”,因“南京条约”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通过微课降低了认识和理解上的难度,有效攻克了该课的重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3.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讲述基本的史实,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从而感受历史知识的关联性,之后,在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切实注重多元化教学的实施,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例如,在设计“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教师发现“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是这一课的中心内容。但初中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难以准确客观地对此做出评价。对此,教师应该将微课的主要内容聚焦在大运河上。首先,教师用微课视频展示“隋朝疆域”,将此视频暂停后,要求学生从图中将隋朝首都长安找出来。随后,用微课视频将开凿隋朝大运河的原因讲述出来,从而得出结论:隋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于是就主张建造大运河。在评价大运河方面,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将有关大运河的诗句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大运河的评价有褒有贬。一方面,大运河的修建加快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当时人们的徭役负担大大增加。在教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该课主要包括两个历史性大事件,一是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二是南京大屠杀。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可以将视频歌曲“八路军拉大栓”作为导入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在看微视频时思考,歌曲中的“卢沟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八路军又是怎样一支队伍呢?由此而导入新课。针对“卢沟桥事变”,教师用微课展示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并配上相关内容讲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看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复述一遍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直观地认识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3]综上所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材的变化,熟练把握历史教材的特点,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武士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8,(33):70-71.
[2]朱玉能.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32):57-58.
[3]许伟.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及施教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5-10.
作者: 冉春生 单位:重庆市忠县甘井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