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国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国学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国学策略

摘要: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学科,有着显著的教育功能。在学校开展国学项目的过程中,如何把历史和国学联系起来,值得思考。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反思,得出以下三个有效策略:(1)诵读并讲授国学;(2)引用国学为史料;(3)用活动装饰国学。

关键词:历史课堂;国学;策略研究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如何让文明更好地传承下去,是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我校看到了国学的魅力,开启国学实验项目,开设国学实验班,充分挖掘国学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国学,原指国家学府,比如太学和国子监等。《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辞海中的“国学”是指:“西周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的学校;犹言国故,指本国国有的学术文化[1]。”现在所说的国学始于清末,产生于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时期,和“西学”相区分,中国的文化称之为“国学”。广义的国学可以理解为中国之学或中华之学,包含所有的中国文化;狭义的国学指的是以儒家为主体的、涵盖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国学就是以经典作为载体,让人们学习与继承。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该如何让国学走进历史课堂呢?以下为本人的几点思考:

1诵读并讲授国学

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龟虽寿》《龟虽寿》的作者是曹操。曹操是历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东汉旧臣,对内消灭袁术、吕布、袁绍、刘表、韩遂、马超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他还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如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等,从而使中原社会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他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除了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作品丰富。这首诗作于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赤壁之战之前。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人生之路已走了一大半了,因此诗一开头便是无限感慨,但他不惧衰老、不服天命,这种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此外,曹操的散文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书法水平也很高超。虽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总体看来,他不失为一个英雄。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可以让历史课代表提前一个星期通知某位学生做好准备工作———选取一段国学,理解含义,讲述其中蕴含的历史知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5分钟的诵读和讲授,其实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心血。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是过去发生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本身,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要想靠课堂上45分钟的教学就掌握所有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新课程要求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变为知识的开发者。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开发知识,首要条件就是兴趣。在选取国学、理解国学和感悟国学的过程中,学生会被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豁达无为、法家的严格规矩、史家的公正执笔、绚丽的唐诗宋词等深深吸引。当学生一头扎进国学的海洋后,就会想方设法地了解全部内容,走进历史,拓展眼界。其次,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的根在人格,“立德树人”是历史课堂的一大任务,在讲授国学的过程中,学生会从历史人物身上发现闪光点,子路的不耻下问、季布的一诺千金、李贺的呕心沥血、李白的飘逸洒脱、陈独秀的家国天下等。这些人物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榜样。让学生多与优秀的人物产生联系,用优秀的文化感染人,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得优秀。再次,能养成学生的寻根意识,培养家国情怀。没有信仰、没有民族意识的学生是没有根基的。学生能够在国学中找到祖先的痕迹、文化的起源、文明的流传轨迹,惊叹先民的智慧、敬佩先民的勇气,为身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学习国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过程。

2引用国学为史料

教学片段:同学们知道中国是何时步入文明时代的吗?我们一起来看宋朝王应麟的《三字经》,其中一共提到哪些王朝?分别由谁于何时建立?存世多久?结合书本完成表格。“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夏商周的兴替”时,选取了《三字经》中的一段话作为史料,围绕史料设置了一张表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知道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课程内容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2]。”国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国学作为学习历史的史料,既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发展历史思维,也能养成史料实证的方法,架构起通向历史的桥梁。历史课堂上,教师利用国学做史料,可以丰富教学,在史料中了解历史朝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从而分析历史影响、评价历史人物、整体感知历史。同样,国学也会印证我们的历史观点,可以和已有的知识构建成新的知识框架。这恰恰符合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但是,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国学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国学作为史料是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说明,不能喧宾夺主,淡化教学内容;第二,国学的选择要注意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要有明确的教育指向性;第三,国学的选择要符合初中生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史料,太难、太易、太偏涩的都不合适。恰到好处的国学可以在课堂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反就是画蛇添足了。

3用活动装饰国学

教学片段:传统节日我来猜主持人:古人常把传统节日作为诗词歌赋的主题,表达他们的情感。下面请大家细细品味诗词,猜猜描写的节日。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生:春节。主持人: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生:元宵节。主持人:唐朝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生:清明节。主持人:北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生:端午节。主持人: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中秋节。主持人: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重阳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中,采用了古诗词来猜传统节日,主持人选择了一些反应或者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竞猜,计入小组总分。再以古诗词来分析和探讨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蕴含的精神寄托等。历史课程系统性强、时空差异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功能和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达到传播和发扬国学教育的目的[3]。比如依托于历史教科书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春风化雨中陶冶情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感受郭沫若口中“太湖绝佳处,毕竟在鼋头”的鼋头渚的绝佳风光;参加历史沙龙社团学习,观看专家讲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识、研究国学等。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学习的主要渠道,所以,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手段,带领大家读国学、品国学、悟国学。除此之外,也要积极开发课后活动,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国学和学生的距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直观的历史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感悟,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国学修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学校门口的“孔子像”到六角楼旁的“和”字大道,从食堂墙壁上的“朱子家训”到课前“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能生智,定能生慧”的静定训练,国学一直在我们的身边。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学会利用学科的优势,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国学教育,让国学走进历史课堂,带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而骄傲自豪。

参考文献

[1]查晖.中学历史教育与国学的传播[J].科教文汇,2009(10):175.

[2]李丹丹.中学历史课程中运用国学教育进行民族意识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22.

[3]王必闩.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J].教学参考,2015(5):40.

作者:过倩茹 单位:无锡市西漳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