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历史教学思考(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初中历史中的记忆策略
摘要: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历史知识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学好历史学科,并提高学习成绩。而如何高效率地实现相关历史知识的记忆,成为困扰许多学生的一个难题。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初中历史知识的记忆策略进行探讨研究,以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记忆;策略
历史这门科学由于其包含的知识数量多、知识点之间跨度大等特点,使历史知识的记忆成为历史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同样也需要对大量的历史知识进行记忆。因此,探索研究出一些有利于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记忆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是十分有帮助的。而进行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同步开展。
一、构建科学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任何知识的学习,构建清晰合理的知识体系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创建一个脉络清晰、结构合理的科学历史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科学合理的历史知识体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整体的把握和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从长期来看,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记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历史知识体系来对具体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可以降低学生了解各种知识背后的逻辑规律的难度,从知识点出发,以规律为线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然后由线及面,对相关内容进行整体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在对世界近代史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要综合英、法、美、日、俄等不同国家的知识,抓住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个中心点,理解世界近代史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将资本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一一对应起来,就会大大降低记忆的难度。
二、创建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教学的形式会对学生的记忆产生影响,传统模式的历史教学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导致学生对相关的内容无法产生深刻印象,在历史知识记忆中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创建一个生动形象的历史课堂,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具体来说,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采取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从这个方面来说,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大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记忆。通过展示图像、与历史知识相关的电影以及描述历史进程的动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兴趣,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记忆。例如,在对清王朝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引入类似于《末代皇帝》等的视频素材,提升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率。
三、初中历史知识记忆的技巧策略
1.概括记忆
在对某个章节或者某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进行学习记忆时,可以使用概括记忆的方法,即对该章节或该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照一定线索进行提炼和概括,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相关内容记忆的负担,也有利于抓住学习的重点。例如,在对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进行学习时,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其中的要点,归纳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概括了列强的侵略行为和中国的抗争活动这两条线索,重点了解这期间签订的比较重要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其背后的影响以及历史意义。
2.重复记忆
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来记忆历史知识所用的方法,但是因为没有突出重点、讲究策略等各种原因,导致效果并不好。所以,在对历史知识进行重复记忆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抓住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事件、性质、意义等应该记忆的内容,使其深深印到学生的脑海中。其次,重复的过程中学生要尝试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复述课堂内容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并解答课后练习题和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最后,完成对某个历史主题的学习后,根据其内容安排综合性复习,把所学到的内容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记忆能力。
3.年代记忆
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年代对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在对历史年代记忆时很难发现什么规律,即使有,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特定历史知识范围内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把同一年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归纳、总结起来记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例如,历史上的1861年,中国慈禧太后政变,设立总理衙门。此时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而当时的俄国在进行农奴制的改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等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这样的方法能够对记忆效率进行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此外,也不排除在记忆时利用年代排列的特点,例如,中共的三次代表大会在1921年、1922年和1923年连续三年内举行,利用年代排列上的特点来辅助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增强记忆的效果。
4.比较记忆
利用比较的方法对性质相同或比较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异同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也有效减少了记忆内容。比如,对中国近代史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的内容进行比对,清楚地了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又如,清朝末年在列强要求下出台的“门户开放”的政策,可以与我国现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为何同是开放的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5.谐音记忆
采取谐音的方式对记忆难度较大的历史知识进行串联,集合成十分简练的句子,就能有效降低记忆难度,帮助学生记忆。记忆的内容可以各个方面比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等。例如,中国近代史中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战败后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内容中开放广、厦、福、宁、上五个通商口岸,并割香港岛给日本的条款,可以将其处理成:“宁上广州,不下香港”这样的句子,其中“宁”指的是宁波,“上”指上海,“不”指福州,“下”则指的是厦门,再加上句子中的广州、香港就能轻松记住这部分内容。
6.提炼“核心词”
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后,找出其中的重点,并将其提炼成比较有特点、利于记忆的“核心词”,将其当做相关内容的记忆载体,可以大大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而且这种方法可以大范围地应用,作为历史知识记忆的常用策略。例如,“四提倡,四反对”这样的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进行记忆。又如,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提炼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两条铁路;康藏、青藏以及新藏三条公路;鞍钢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四个主要工厂。初中历史知识的记忆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难题,难题也能成为提高历史成绩的突破口。因此,在对初中历史知识进行记忆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讲方法、讲策略,争取发现适应学生个人特点的记忆策略,从而提高记忆效率,达到学习目标。上文提到的种种方法可以供学生进行尝试,此外更多有效的记忆方法还有赖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洪淀.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记忆法[J].学周刊,2015(11).
[2]陆琴芬.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3]陈学东.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J].中华少年,2016(7).
作者:张艳 单位:苏州碧波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主题教学情境创设思考
[摘要]历史情境创设是初中历史主题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考古求证、寻访参观、类比穿越、角色扮演、课堂辩论这五种方法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关键词]历史主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情境创设的质量,决定了主题教学的精彩程度,也是这一教学模式的中心内容。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认为:在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其思维处于爬坡状态。这是因为,人要形成新的认识(即知识能够进入人的头脑中被理解和成为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首先是要能引起人原有认识的失衡(即好奇、生惑),然后才会有自我调节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即进行思考、探究然后形成新理解)的过程。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出符合历史实际特征的情境,绝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认识到情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凭借情境而能展现的探究材料与探究问题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跳出情境,把情境交给下一环节:问题探究———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去思考更为本质的东西。而在主题引领之下的一堂课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重的,应该是丰富的。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主题情境探究的一些方法和感想,与大家探讨。
一、考古求证型主题情境
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历史考古学是与历史学紧密联系的,同时还有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等分支。所以,在讲述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运用考古求证型情境。比如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可以创设通过展示铭刻学或古钱学的情境,学习秦朝的统一文字和货币等措施。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其中书报刊属于文献资料。在讲述近现代史时,比如《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就可以设置以学生进行历史小报创作比赛的主线,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报刊报道的时事串联起来,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通过此类情境教学,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能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既学到基本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人文素质。
二、角色扮演型主题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情境的一种重要方法,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演,角色扮演只能创设间接情境,但可以通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真实史料,让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像史事经历者一样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其中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比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战胜国和战败国的代表,依据课本表述的英法美等国的各自主张,彼此争论,最后达成了《凡尔赛和约》。这样可以为以下的问题探究作铺垫:英法美都是战胜国,为什么还要激烈争吵?由此可见巴黎和会是什么性质的会议?《凡尔赛和约》是怎样的一个和约?等等。再如教师在讲述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前后一名美国工人一家母子对话以及父母对话情境,理解这一“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影响。角色扮演结合情景剧,符合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是主题教学创设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寻访参观型主题情境
走出课堂,对历史遗迹、遗址、遗物进行实地观察与调查,可以为认知前人的活动提供感性材料,从而创设情境。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组建历史寻访团,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纪念馆,寻访抗战老兵等,结合课本内容创设情境,展开教学。比如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就可以设置参观沈阳的九一八纪念馆、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西安临潼的捉蒋亭(兵谏亭)三个地方,通过PPT、视频、图片把场景串连起来,创设参观型情境来进行教学,这也符合当下流行的红色旅游形式。这样既能生动展现课本知识点,又能有效学习历史新知,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师在讲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时,可以通过采访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主线展开情境创设,通过当事人的讲述———口述历史,可使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经过等再度重现,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历史。
四、类比穿越型主题情境
穿越型古装剧现在比较流行,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参考此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达到“观史如身在其中”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或法家的代表,来到春秋战国时期,看到有人因赋税过重、生活拮据而偷人钱财的行为,你会发表什么看法”?这一情境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再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时下流行的谍战片的情境:“20世纪30年代,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周旋于上海和南京之间,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后身份暴露,要转移到延安,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和通讯工具呢?”学生都非常踊跃发言,参与兴趣迅速提升。实践证明,这比直接提问“这课讲到了哪些交通工具,分别是何时出现的”效果要好得多。通过类比联系,提高了历史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能使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快乐学习。
五、课堂辩论型主题情境
充分挖掘教材重点资源,对史料提炼出至少两个不同观点,再把课本其他相关知识穿插其间,以辩论形式展现,也是创设情境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辩论型情境展现,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和重点,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清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分为二的全面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辛亥革命结果时,可以展现“革命成功了”还是“革命失败了”的辩论情境;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展现一战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辩论情境等。通过辩论型情境,可以轻松掌握诸如历史事件的原因、后果、性质、影响等知识。成功围绕主题展开的情境创设,能保证历史主题教学法的顺利实施,“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呈现生动具体的感知细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有效记忆,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还能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这是值得一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志刚.试述历史虚拟情景教学的合理性———与郭秀平老师商榷[J].历史教学,2009(4).
[2]陆荣任.对历史教学运用“角色扮演”的思考[J].中国基础教育,2004(6).
作者:陈卫祥 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摘要:初中历史为初中教学阶段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以及文化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学生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机械性记忆的要求较强,导致课程枯燥无味,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低下,这不利于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进行浅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学科的学习不仅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对授课的内容有更加全面和具体的掌握,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魅力所在,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一、通过和谐教学氛围的构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传授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并没有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因此,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和谐教学氛围的构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而真正地喜欢老师,喜欢历史这门学科,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对“科举制的创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和谐教学氛围的构建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首先教师要构建课堂氛围,将题目与实际生活中的中考、高考等进行联系,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中,之后以“古代的科举制与现代的考试制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这一问题引入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的学科,在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摆脱单纯记忆历史事件和知识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和确切的了解,让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有一个紧密的连接,运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对“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课外实践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告诉学生课程结束后会组织一个相关的知识竞赛,让学生踊跃参加,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再进行授课,将“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以及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具有枯燥和单一的特点,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地走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对“原始的农耕生活”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课前在网络上收集到的有关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和视频等进行播放,让学生有直观的观察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再进行课程的具体传授,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在这样教学方法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且可以产生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四、通过历史情景再现的进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原本生动和内容丰富的历史教学变得刻板和生硬,缺少学科魅力,使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历史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对“最可爱的人”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历史情景再现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这一课程主要讲解的是以及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些革命先烈英勇献身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对当时的场景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和感受,让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总而言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历史教学实现其应有的效果以及价值。
参考文献:
[1]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3):153-154.
[2]刘丽霞.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5(10):434-435.
作者:章平平 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思考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好初中历史学科的有效途径。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融洽关系;历史故事;鉴赏;角色表演;诗词烘托
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好初中历史学科的有效途径。浓厚的兴趣是学生们产生问题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初中教学中,往往是学生要喜欢一门学科,首先要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因此,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心灵,通过教师的风格、气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信心百倍,激情饱满。再次,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熟悉教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从而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情感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
2巧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述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几千年文明的点点滴滴。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而且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例如《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通过历史故事使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内容不感到枯燥,兴趣浓厚,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
3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鉴赏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通过图片、影像、动画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教师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观看相关图文资料,以此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那个时期的屈辱,使其产生继续研讨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并且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采用鉴赏教学方法,将历史教材当做是一个作品来欣赏和研究,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演讲、辩论、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陈述能力辨析能力
首先提出科学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探讨。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见,通过演讲、辩论、竞赛等方式用第一人称介绍历史人物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绝不是仅仅几个个别学得好的学生参与,而是全班同学的参与。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脑。注重学生的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例如“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发表看法,有利于探索性思维的培养。其次,提出假设,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例如“有人说如果商朝没有妲己,就不会灭亡,你对此怎么看?”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也深入掌握了历史知识。最后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适时的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阐述自己的感受,描述对于历史的印象能够增强想象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探索性思维能力。
5情境教学中进行角色表演
情境教学指的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教学,可以通过学生排演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得历史教学更具有活跃性,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升。“角色表演法”中的“角色”是学生扮演的,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或话题自主编写历史话剧,并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来再现历史。角色表演可以增加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其探究兴趣。在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可以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亲身体验中都得到落实。这种方法主要可以应用于对历史史实的学习中,比教师讲授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通过时光隧道来到1936年12月12日,那时发生了什么大事呢?然后,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物进行表演。
6制作实物还原历史探究真相
仿制历史实物,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探究历史,是历史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方法。如在(七下)《灿烂的宋元文化》中的活字印刷制作,我让同学们每人分别制作几个不同的字,同学们制作出来后,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字残破不全,有的几次就会坏掉,这引发出对活字材料的探究;通过模拟印刷一篇短文,同学们又发现,这许多字怎样排列才能方便拿取,有同学提出按拼音顺序排,立即有同学提出:那时有拼音字母表吗?从而又引发出对汉字拼音的产生发展,亲自动手,制作实物,还原历史,感受历史,探索历史。
7以音乐、诗词等方式烘托历史课堂气氛
以音乐、诗词等方式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历史场景中,去体验历史上人们所处的境况和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去想象历史上曾有的风云变幻和兴衰变迁,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血肉筑长城》时,开场白用电视剧《亮剑》主题曲,让学生感受到“如果祖国遭受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一下子就引起学生的共鸣,氛围活跃起来,也直接点明了本课的学习主题。歌曲视频最大的优点是能渲染气氛,使学生的感情迁移、投入,这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诗词法具有趣味性,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时,导入时引用了古代有关描写西域的诗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等,并把这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十分的浓烈。
作者:马文静 单位:梅河口市康大营学校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互动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教学的发展,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艰巨任务。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接下来,我们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们的互动意识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教育;互动教学;策略
在当今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下,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此,各个学校也努力转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学生个人的学习有效了,课堂的效率也就逐步提高了上来。本文就针对当前教学现状,提出改变老套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互动意识的理解相应措施。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现代学生接触的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高科技的生活环境,历史的轨迹越走越深刻,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将会更加遥远。学生对古时代、战争时代的生活环境、生活中的信仰难以得到真切的感知,不同于乐理、绘画、数学、古文等知识,历史更是讲述过去的时代元素和生活背景。初中生对这些都难以形成深刻的认知和正确的理解,渐渐的就会降低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注意力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所谓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而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而初中生的历史课程较为枯燥,教师难以展现当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历史的难以还原主要在于它已经是过去发生的事件,追溯困难。教师应当着力提升学生的无注意力,尽可能的扩充历史课程的社会背景,串联史料之间的联系,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去探索历史的发展轨迹。
2.学生们对历史课不重视,缺乏学习主动性。学生们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语数外以及物理化学等这些主要的学科,这主要是在考试中,历史等综合课程成绩所占的比重较小,因而,学生们对于历史课程做不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还意识不到历史课程的重要性,觉得历史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因此,课上存在着聊天、睡觉,甚至吃零食的现象。另外,学生对于以后要成为全方面的人才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能真正认识到学习音乐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而缺乏学习历史主动性。
3.学生缺乏一定的互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当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娇生惯养,家庭的熏陶使他们更多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的缺乏,互动精神不强,这不管是对今后的学习,还是融入社会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历史课程需要学生之间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与探讨,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动,但由于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互动的意识极度缺乏,这就导致了初中学生历史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影响课堂效率。
二、注重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互动意识的培养
1.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培养互动意识的前提。教师应当明白,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聪明睿智的。而适当地引导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能够更大幅度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在历史课上与其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倒不如采用分组进行抢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而且能给课堂灌入轻松愉悦的元素,能够将课堂学习推向高潮。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互动意识的关键。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每个老师应该去努力学习的,而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呢?如果教师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意投入到教学当中,势必会带来一个良好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将微笑带进教室,让学生的畏惧之心逐渐放松下来。放下当教师的架子,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对于有闪光点的学生,教师要发现其优点进行表扬和激励。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碰到调皮、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应当场进行责备。可以以历史事件对其进行反面批评,在提升学生上课的自我约束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关注度。
3.利用分组学习是培养学生互动意识的具体方法。对于教学来说,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受到学生和教师们的喜爱,成为较为常见的教学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也能够逐渐培养学生们互动意识和参与意识。首先要对全班学生进行认真分组,一个小组内学生的性格,脾气、习惯、特长要各不相同,如此分组会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形成互补,和谐学习气氛,也能够促进组内成员相互学习。在教学组织中教师应该将每一小组看成一个单位,并找到一个组长,讨论结束后,组长进行汇报讨论的结果,由于组内每一个同学想法是不一样的,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借鉴,也有竞争,借鉴和竞争的过程也是培养互动意识的过程,并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才能使集体更有竞争力。
三、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较多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堂教学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进,但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历史教学的改革也需要一个过程。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考察教学方法和方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更加注重学生们自身参与意识、互动意识的培养。而本文中针对学生互动意识培养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虽然当前历史教学中改革还面临着较多的难题,学生互动意识培养也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在学校和教师的努力下,学生们的互动意识终会有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将会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钱婵.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培养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4,12:5-57.
作者:朱清华 单位: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第一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环境下学生必备的一种意识,提问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提问和答问是师生进行交流和互动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问题,学生对知识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教师通过学生的提问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基于此,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讨,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有效提问是学生进行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从传统教学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问意识是新课改环境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也是教师要对学生培养的一种意识。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
1.提问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心情愉悦的、情绪良好的状态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能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提问,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表现,从学生心理的层面来看,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是乐意接受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情绪是良好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提问,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对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终把教材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可见,提问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化。
2.课堂提问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倡导学生提问,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时间,是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的一种表现。教师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是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某个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产生了疑问,在和同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相关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有学生自己的思维参与活动,这样获得的知识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也更长久,也就是说,通过问题探究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和牢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教师还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具备什么样的教学思想直接决定学生接受的教育课堂类型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程度。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提问,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是重要的前提条件。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意愿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让学生敢说。(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敢说,敢问。在学生进行发问的过程中,对于有建设性的提问,教师要鼓励其他的学生向他们学习,或者让同学评一评这些学生的提问好在哪里,哪些地方是自己在今后的提问过程中需要学习的?这样,通过向会提问的学生学习实现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提问,就要让学生愿意提问,这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向教师提问。尤其是班上中下等的学生进行提问,当他们问不到正题上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提问的正确方向。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多和他们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从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和教师进行课堂交流。
2.以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循序渐渐,让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层层深入,通过教师给学生的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的问题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效仿,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提问式的课堂教学中来。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章节的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意识是初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发问,做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取消学生提问的忧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另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提问的榜样,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积极、主动地发问,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进川.高校课程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12).
[2]田秀娟.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师,2010(12).
作者:郭武祥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方山初级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
摘要:历史在初中阶段是较为重要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学科。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能够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历史情感,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使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科学地学习历史,以历史为借鉴,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精神培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及民族主义情感,在实际的成长中,建立民族历史使命感,从自身出发,努力成为一个祖国需要的人才,为祖国的强大而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利用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
学生在进行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会学习到很多历史人物,而一些历史人物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在学生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例如,司马光受刑后,忍受着巨大的屈辱而创作了《史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等,这些人物身上的品质都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力的时候,应该发挥不怕苦、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努力的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最终取得成功。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以历史人物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
二、利用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时刻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为己任,充分利用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了解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历史的很多重要阶段,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口,是无数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热血青年抛头颅、洒热血,才维护了民族的尊严,保全了国家。因此,当教师在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时候,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像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接受一场盛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精神震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言传身教,将自己身边的例子讲给学生听,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利用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实际上,清政府为何会成为丧权辱国的政府?为何会屈服他国之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闭关锁国,不接受新事物,闭门造车,最终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使中国远远的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很多的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要将眼光看得久远一些,要积极地学习他国先进的理念、技术,从而为我国所用。而将其引入学生的学习当中则是要求学生积极的学习其他学生的优点,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四、利用历史文物感怀先烈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物,而很多的历史文物的图片也收录到了初中历史教材中,在学生观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很多先烈用热血、用生命换来的,一方面培养学生感激之情,另外一方面以此为榜样,不断地督促自己前进。另外,除了一些历史文物,还有很多历史名著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这些都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历史这门学科的教育作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有效的培养,使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知识,还受到情感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学习中以及理想的树立中。像中国经历了艰苦的抗日战争,抵御外辱,学生通过此阶段的历史学习,能够认识到强国的重要性,国家落后势必会受到欺负,同胞受辱。因此,只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够借鉴历史,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发展观、爱国观,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闻海娇.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学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综述[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Z1).
[2]郭晓峰.新形势下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56).
[3]胡裔军.谈初中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3).
[4]伏军,王学伟,张志凯.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2013(2).
[5]杨霞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作者:陈文杰 单位: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岳王学校
第八篇:初中历史趣味性教学研究
在很多初中教室的墙壁上都挂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至理名言”,但我认为其实不然,学生如果把学习看作是一件艰苦的事情,那么,又有谁愿意主动学习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去挖掘、去学习,这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用新颖的课程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是否能够以新颖的课程导入对于一节课程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导入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导入等多种方法在课堂的开始时吸引学生的兴趣。其中,问题导入的问题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并不是简单地提问学生,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例如,在课堂开始时询问班中喜欢下象棋的同学是否知道楚河汉界这一典故?再比如教师在讲解“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于“鸿门宴”理解,进而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何种背景之下?项羽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败在了刘邦手中?同时联系“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让学生更加了解秦朝的各种典故,教师在分析各个典故的同时穿插上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问题导入方面,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主地去挖掘真相。而情境导入方面,教师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历史题材的视频片段等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大一统的汉朝”及“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两个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的一个历史纪实片段,让学生结合知识思考这部电视剧讲解的是哪位皇帝?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电视剧中的人物又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好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45分钟如何利用才能让一节课程达到学生学习的最高效率,毫无疑问的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今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便利丰富课堂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难题。现代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能够简单的在教学中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收复新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历史纪实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清朝朝廷上各种势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处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情景还原”对当时收复新疆在朝堂上的各种辩论以及左宗棠等人赴新疆时的各种影响因素,根据纪实片让学生自主选择演绎当时的各个情景,让学生更深的去揣摩当时的人物心理,自主发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节课堂的内容,最终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内容对于左宗棠等历史人物进行褒贬评价,这也是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再比如,教师在讲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各个朝代的文化特点,通过多媒体展示各个朝代的文化产物,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是将网络上搜索到的各个经典古物制作成图片,教师根据课堂时间设计游戏,带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改变历史课堂的死气沉沉的情境。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记忆
人们通常将历史和死记硬背画上约等号,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教学对学生的记忆确实有一定的要求,中学生的记忆确实是历史学习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却并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联想法、歌谣法、谐音法、字头法(取记忆内容的第一个字组成词组或者是句子)等多种趣味记忆法,方便学生的记忆。以适应历史的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庞杂,知识点繁多)。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趣味记忆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甚至说是去创造记忆规律,让学生能够更加愿意去学习“枯燥”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让学生记忆“战国七雄及其地理位置”时,教师可以通过编成的口诀帮助学生的记忆,“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可以利用网络上搜索到的歌谣去记忆: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70万到20万,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下肢稍微有点弯,前额低,嘴巴长;牙齿粗,个子矮,眉骨突、骨骼壮,保留猿类的特点;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兽皮缝衣身上穿,石珠、兽牙做项链……历史教学中诸如此类的记忆方法数不胜数,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学生准备趣味记忆法并且可以教给学生这些方法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趣味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课堂的导入、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及历史教学中的记忆方法探究,兴趣都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于春宏 单位:江苏建湖县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城南校区
第九篇:初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策略
[摘要]小组共同成长(合作学习小组)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小组共同成长教学功能的发挥以小组构建为前提,构建的方式与策略对于最终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小组成长;历史兴趣;驱动力
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已经得到普遍运用,在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除了运用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外,还应注重合作小组的共同成长,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一、关注小组成员的兴趣特点
首先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特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各种重大的政治事件、经济变革、文化进展等,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差异。教师可以将教师主导分组与学生自愿组合结合起来,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分在一组,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将喜欢武器、战争的学生分在一组;或将不同兴趣的学生分在一组,如将喜欢文学的学生和喜欢政治的学生分在一组,让学生取长补短。其次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历史故事、影音资料、口述历史资料等营造历史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激情。小组内的每个学员都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那么小组的集体成长就是必然的结果。
二、以均衡发展为目标
在分组教学中,组内的异质化往往比较明显,毕竟小组是由兴趣爱好、能力、知识水平等各有差异的学生组合而成的,而组间的实力是相当的,这就便于开展学习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等有帮助。在初中历史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进步,也包括各个小组的平衡发展。当出现个别小组的实力明显超越其他小组时,教师可以对此小组成员进行微调,避免因组间差异太大而失去学习竞争意义,挫伤其他小组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以生为本,共同发展”的原则。
三、以任务为驱动力
小组的共同成长以同伴合作为关键。如果小组活动中缺乏小组成员间的合作,那么就失去了培养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进行互补学习等意义。因此,教师在分组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小组内的合作,而学习任务是合作的最佳驱动力。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效用,教师要求小组内成员进行分工协作,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个成员,大家共同为完成某一任务而努力。同时,也可以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小的问题,每个小组承担一个小问题的探讨任务,进行组间合作。例如,在进行九年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战争爆发的背景、导火线、过程以及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等问题作为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让各组间合作完成。其次,在小组内进行角色的轮换。角色轮换可以让每位成员接受到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在执行学习任务中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这样可以避免组内成绩好、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包揽一切,而那些不善交流、学习基础差的成员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这样还可以形成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以变化为生命力
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也必然遵循这一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考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力和生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在不断的变化中,如有的学生刚开始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进行,该学生的兴趣也许转移到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上来,这时原来的分组已经不能满足该生的快速发展需求,这时教师可以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让学生自己选择或通过倡导重新组建新的学习小组。这样就可以激活和保持一个学习小组持续的生命力,因而动态平衡状态对小组共同成长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维持动态平衡状态的方法有两种:周期性调整和临时性调整。就周期性变化而言,教师以某一个时间段作为成长小组的周期,然后通过师生交流或课程考查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重新分组.这种变化方式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小组成长构建中的内在要求。其次,就临时性变化而言,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智尚不成熟,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模式化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临时性转变小组结构,让不同小组的成员互相对调,这可以增添课堂学习的趣味,也能实现不同小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综上所述,教师在小组共同成长构建中需要依托一定的策略,其中最为主要的有以下几点:趣味性、均衡性、驱动性和生命性。只有这样,小组共同成长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查爱.历史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J].中国教师,2016(4).
[2]陈杨进,杨国锋,张玉荣.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中分组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1).
作者:德吉卓嘎 单位:西藏林芝市巴宜区中学
第十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分析
摘要:我们希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系统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应该融为一炉,特别是像历史学科一类的人文学科,更要注重在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
自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不是熟记每一个谨小慎微的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历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德育,使二者合二为一呢?
一、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爱国主义精神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否则的话,即便学富五车,身怀绝技,如果不热爱祖国,对社会存在的危害和风险反而更大。爱国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永不褪色的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由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国古代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漫溯政治风云;近代的屈辱与反抗让学生胸中升腾起一股浓烈的爱国热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主题渗透于历史学科知识的点点滴滴,无法抹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懂得言传身教,成为正义与责任的担当,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努力向学生传达出一种正能量的信息,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为他们指点迷津,使学生成长为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四有青年”。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大多数教师注重向学生传达的是“勿忘国耻”,在授课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满脸愤怒,摩拳擦掌。我认为这节课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此接着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胜利大阅兵的盛况,今昔对比,令学生热血沸腾。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我不希望在他们年轻的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在提醒他们勿忘国耻的同时告知他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不要让仇恨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勿忘国耻固然重要,但是在耻辱的基础之上一雪前耻则更加重要。并不是一提到日本咬牙切齿地拒绝日本货就是爱国,这是片面且偏激的,希望接受过系统理论的教育后,学生能够理性思考,健全人格。
二、对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
墨子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乃为人之本,其实每个人的力量有限,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只要每个人都做到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国家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也就是“我的梦,中国梦”。诚信是中华传统优良美德,在历史上,就曾有很多佳话流传至今:曾子杀猪、韩信报恩、皇甫绩守信求责等等。诚信是一种自律,一种约束,没有明文规定,却像是一条隐形的鞭子鞭策着你,人与人之间很多矛盾的出现往往都是因为失信于人,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诚信的品德习惯尤为重要,因此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例如,《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所树立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本课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都喜欢听历史故事的心理,讲一些正面、反面的故事给学生听,无形之中渗透诚信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道理,而不是口耳相传的道理,反而令人生厌,提不起兴趣。
三、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厌学、打架……一旦无法及时处理,很容易酿成大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漫漫历史长河就像是一面镜子,前人的故事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行。例如,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设身处地地创设情境进行课堂导入:“你是否会因为受到了某一位老师的严厉批评而索性自暴自弃他所教授的学科?你是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顿时觉得人生如此昏暗,甚至不想回家?但是,请同学们试想,如果你是长征路上的一名红军,这些烦恼,还算得上是烦恼吗?”这节课中,我搜集了很多长征路上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弘扬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受益匪浅。总而言之,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渗透同等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后者更加重要。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万万不能没有品德。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够陪伴他们一起渡过,并且将传授历史学科知识与渗透德育的重担扛在肩上更是三生有幸,希望我和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不断改进,所教授过的学生都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赖远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2]刘淑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网络财富,2010(16).
作者:田丰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