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历史教学研究(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分析了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应用
根据新课标与教育教学实践标准提出的要求,所谓的微课,就是指基于视频这一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记录的针对某一重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教学是以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案例片段为核心,并且相关知识点的一系列辅助性教学资源也包含其中,例如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学生反馈等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微课的意义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自我约束以及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仍有待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果再加上学习兴趣的缺乏,那么他们是无法认真学习知识内容的,特别是对于历史教学,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例如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历史过程等等,在日益繁重的课程下,学生的负担越来越大,逐渐就会对学习产生抵触与消极心理,而在课堂中引入微课则能够很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微课在内容上的趣味性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串联起知识内容,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在记忆与运用上提供引导与帮助,传统的对教学内容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得到有效避免。历史教学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例如历史故事、任务典故等等,很多知识的系统性、故事性、连贯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这些短小而多的知识模块而言,微课的运用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微课具有鲜明的主题与简洁的内容,不会耗费过多时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使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由此更加丰富,同时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其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在微课教学中,知识点可以通过更加丰富的形式得到展示,特别是随着人们对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历史题材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语言节目、影视作品、名人讲座等等。历史教材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然而教师可以寻找影片、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一系列形式与素材,将知识点展示在课堂之上,如此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集中,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运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无法合理控制微课时长。传统历史教学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知识点掌握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放缓节奏。而微课与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相适应。微课教学不需要过多时间,在微课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可以相对集中,并且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对知识点的掌控相对简单。相关调查显示,5-10分钟是微课教学的最佳时长,这段时间学的注意力能够一直保持集中,因此,针对微课时长控制不当的问题,可以合理设置微课视频播放之间,以5-8分钟为宜。微课教学的时长较短,因此必须注重教学素材的选择,必须达到精简的要求,并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开始时将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以此将主题与主要知识点导出,如此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速度更快,传统课堂中的导入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就得以缩短,课堂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第二,微课教学素材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缺乏充分考虑。在微课教学开展中,尽管教师们保持着高涨的热情,然而受限于备课条件以及对微课教学的认知程度,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微课内容的准备比较单一,然而学生之间的基础存在差异,在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上肯定无法保持一致,因此不同的学生必然无法都适合使用同一套教学内容,这往往难以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相悖于微课课程实施的初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认真选择微课课程的素材,并充分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层次性差异,选择相应的教学素材。在设置微课时要注重灵活性,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并且新知识学习要保持连贯,不宜出现过多新内容,合理控制教学进度。
第三,教师缺乏对微课教学的把控,对自身课堂定位没有足够重视。目前,微课教学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有的教师忽视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完全以微课课程中的视频为主,整个教学活动完全用视频来替代。由于缺乏引导,学生在理解视频内容方面并不充分,课堂参与度也不高,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完全被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课堂定位,合理控制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微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播放微课视频的作用仅仅是展现知识点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微课的运用要求教师注重微课素材的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达到充分体现,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学生准确、有效的把握知识重点与难点。在微课结束之后,教师必须对整个教学进行一个总结,在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的记忆与巩固上提供帮助,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好反馈与总结,如此课程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才能够达到最佳。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微课的运用仍然有待完善。我们必须针对此展开研究与探讨,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9):53-53.
[2]邬国春.浅谈初中历史微课制作及应用[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6,(6):70-72.
[3]苑玲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散文百家(下),2015,(7):274-274.
作者:阴靖娜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六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
红色资源包含内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信息方面的。在物质方面,如利用革命旧址、遗迹文物来表现。在信息方面,如:文献、影像以及相关的红色歌舞、标语等。在精神层面上,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助红色资源实施教学能产生较大积极作用。
一、借助红色资源开发历史课程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一般利用教科书、相关的历史图片为学生加以呈现,但这种潜在的教学资源并不能增强学生兴趣,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只是以一种死记硬背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但利用红色资源积极开发历史知识,如:利用文献、音像、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旧址等,将这种教学资源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亲身体验,使学生能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利用红色资源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传统历史教学活动中,历史的演变与学生的认识演变是相反的,降低了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的兴趣。而借助红色资源能将该历史现象直观反映,不仅会增加学生兴趣,产生更多的情感因素,还能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例如: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不断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
(三)利于爱国教育精神的开展
现在的初中学生自主能力比较强、拥有独特个性,特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开放现象越来越明显。如:西方价值观念对社会文化、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在获取知识层面上体现参差不齐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带来较大挑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就要利用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在课堂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一)挖掘教材中的红色资源
根据教材内容,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并有效的将红色文化教育进行渗透。初中历史教材中存在丰富的红色资源,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具有历史价值的历史文物、长征精神、雷锋、,他们在革命中的英勇善战、具有价值的人格魅力都能以独特的表现形式影响后人、震撼后人。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具体情况深度挖掘,然后利用红色资源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教师可以深度挖掘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等相关资料。教师可以在课前对这些知识进行指导,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相互讨论,使学生能认识到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艰辛与不易,以培养学生坚持奋斗、勇于探索精神。
(二)多媒体实现历史场景再现
利用多媒体将红色资源加以呈现,并实现直观性的历史场景。多媒体是利用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为一体形式展开的,教师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能将历史知识真实、生动、形象的进行呈现,使学生能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抒发情感。例如:在初中历史中讲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了使学生能对我国民众在抗日战争中形成新的认识,教师可以将“七三一”发生的事件场景加以呈现,以真实场景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八年的不易和艰辛,让学生了解日本利用的化学武器给我国人民带来的伤害等。利用多媒体将红色资源进行呈现,不仅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以结合,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爱国愿望。
(三)多样化历史活动的开展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利用红色资源促进学生的真实体验。实践教学是利用红色资源教育直接的教学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整合红色资源,利用多种方式加强红色文化教育,能使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例如: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红色文化为目的的知识竞赛,讨论教学以及故事演讲等,为学生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加深历史文化的认识。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还能丰富学生的体验精神。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有更多的红色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应根据教材内容深度挖掘,将我国的红色文化以多媒体教学形式真实呈现,为学生再现历史场景。这样不仅能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还能实现提高教学实效性。
作者:姚杰 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法研究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探究式学习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使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小组合作、进行有效指导、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法;初中历史;应用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从历史事件中学习和总结经验,为社会发展提供借鉴。由于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看,都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会感到陌生,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难度。为此,教师应加强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法要求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媒体或幻灯片等现代教学设备“再现”历史,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如在教学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片段。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等,然后组织学生分析、探究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式学习法是一种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长征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关于长征的视频或短片,加深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然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导致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你对红军长征有什么体会?从红军长征事件可以给党建工作哪些启示?你怎么看“重走长征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重点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秦始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教师问:“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1回答:“秦始皇用了十年时间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的建立,功不可没。”学生2回答:“秦始皇是一位暴君,焚书坑儒,给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修建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学生3回答:“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促进了我国传统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封建政权。”学生4回答:“秦始皇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也导致了老百姓的家破人亡。”学生5回答:“秦始皇是一个既有大功,也有大过的人物,所以我们要客观评价这个人物。”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讲解,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师有效的预习指导,加深学生的探究体会
教师的预习指导对学生学习历史非常重要,有效的预习指导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果,加深学生对历史探究学习的体会。但是,就目前的历史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学意识比较淡薄,历史教学只是简单地陈述教材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度学习和反思总结,不利于学生提高历史综合素养。因此,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应给予学生预习指导,提出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自主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并向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的历史背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的经过和结果?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有哪些?怎么评价?”使学生通过预习,加深对的了解,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及时解决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通过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的探究体会。
五、联系生活情境,加强学生的探究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历史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教师可以将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我国现代的“三农政策”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汉朝休养生息政策对我国现代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发展的影响,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情联系起来,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时,教师可以将传统的科举制度与现在的考试制度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种考试制度,并提出应怎样评价传统科举制度等问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语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历史经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当前,在经济飞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势下,教师应倡导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呼吁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的利弊,并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应对措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1]王超.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2]王钰.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探究式学习[J].求知导刊,2014,(11).
[3]艾冰.浅谈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作者:洑亚珍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洋溪中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策略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只向学生传授知识,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让学生能够掌握自主学习历史的方法,并且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本文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主动性;培养
想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历史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来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历史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学、分小组讨论以及师生交流的方法,来让学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发展。
一、历史教师备课需要以自主学习为设计的主体
历史教师的备课理念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体,可围绕疑问来进行设计,还可通过出现疑问、探讨疑问、思考疑问以及解决疑问,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并且能够主动提升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还需要注意适度的原则,让设计的问题与教学的知识点和重点紧密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对角度以及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有层次性,可让问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等,让学生慢慢深入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目的
在进行历史教学前,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时,首先,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历史”,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相互交流对历史这一门课程的第一印象。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从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概况,向学生解释相关的哲学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以及学习历史的意义。在进入知识点教学时,历史教师可将教学的知识点和学习历史的意义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明白学习历史的目的所在。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文学、音乐以及美术等内容或者作品时,需要通过历史背景来对该作品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个人的经历来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深入了解该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涵。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可将时事热点和历史教学知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从而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诱导,可以通过对时事热点的分析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向学生解释时事热点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可将历史上的事件与时事热点产生的联系详细和学生说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诗词歌赋、地理知识等文学融进历史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以及趣味性。
3、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讨论和发言
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言提问,可鼓励学生说出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在学生发言时,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在学生发言完毕之后,对独到的见解,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而对于错误的地方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纠正。例如,在学习到美国内战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就美国南北制度进行讨论,再让学生将美国的南北制度和中国的一国两制进行对比和讨论。如此以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培养良好的关系,与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营造欢乐的学习氛围,平等看待所有学生,予以学生同等分量的信任,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期望,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不能够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教师不仅仅是为学生解惑的引路人,还需要加入情感,关心学生、感化学生以及爱护学生,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喜欢教师、学会尊重教师,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笔者在教学时经常会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会和学生聊天,说说最近国家或者地方发生的时事热点,每天与学生进行短时间的交流。并且在下课时,笔者都会鼓励学生课后多找教师谈心,谈心不仅仅是学习上的烦恼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烦恼。教师在学校永远是学生坚强的后盾,多与学生谈心,在能力范围内为学生解决其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指导学生粗读、细读以及精读课文
粗读就是将课本的目录以及年表进行阅读,并且需要阅读课本的子目录;细读就是一字一句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需要大致掌握章节的年限、时代、人物以及事件等知识;精读就是对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出学习的重点。可通过粗读、细读以及精读的方法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将问题内容转化为要点,将要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笔者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会与学生一同阅读整本历史书的目录和年表,让学生画出每一个章节内的重点目录,让学生大致了解哪一章节为学习的重点。例如在学习贞观之治这一小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在学生了解本小节所说的大致内容、人物以及事件之后,再根据学习的内容设立问题,问题可设为“贞观之治主要的内容分为几点”以及“贞观之治是从哪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等,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随后再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如此一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四、小结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需要重视引导教学,正确且有效的引导能够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历史教学需要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教学的出发点,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具有创新性的见解需要予以适当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看法及时进行纠正,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变化和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切主动学习的终身习惯。
作者:贾命子 单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第七中学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思考
【摘要】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公正、文明、健康、法治等社会目标的支撑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靠教育培育。初中历史教学就要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担负起加强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任。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魅力
新时代下的课程改革中,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知识来提升自己,丰富自身的内涵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
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在讲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下令修建了大运河,客观上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作为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进行这项浩大工程中,曾耗费了国家的大量生命财产。另外,隋炀帝开凿运河,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即为了到江南去享乐,刮尽民脂民膏。我们在估计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作用时,上述情况亦绝不应置之不顾。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在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又看到其局限性,这样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分析的客观性就能大大加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
二、创新教法,弘扬人文精神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创造。其基本思路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景,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积极尝试运用实践法,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教学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提升人文素养。其基本方法有:“参观法”“欣赏法”“研讨法”“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行、意共同发展,进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就拿我们山东来说,有着丰富的、富有特色的人文历史课程资源。如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及滕州的北辛文化遗址等,都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文化古都曲阜、齐都临淄、泉城济南、历史文化名山泰山等,都是很重要的历史景观:文化巨人孔子、兵学鼻祖孙武、“亚圣”孟子、“科圣”墨子、神医扁鹊、“书圣”王羲之、“婉约词人”李清照等,都是齐鲁文化名人……只要我们多开展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这些就可“为我所用”。
三、把握教材主题,挖掘人文思想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挖掘显性知识点所传达的人文素养。例如,《中国近代史》讲了以下七个主题内容,即“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和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而这些内容所传达的人文思想显然是:强国之梦是无数志士仁人矢志不渝的志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使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有效地把握这些教材内容,以此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使他们通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强国”的情怀。还要注重挖掘隐性知识点所传达的人文素养。此时,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陶冶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过程。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魅力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将教学的章节内涉及的历史典故、史话、传说等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将这些画面通过视频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视野角度得到丰富,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势”“气候带的划分”这些地理知识点时,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中国各个地方的地势特点、各个气候带美丽的画面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领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特点,提升人文魅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学生置身于一个锻炼思维能力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拓展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总之,教师可以从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从丰富的教材内容中领略人文魅力等方面出发,再积极地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成业.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发挥[J].教育评论,2007,(04).
[2]姚迎春.树立良好价值观强化历史教学[J].好家长,2015,(51).
[3]蔡碧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初探[J].读书文摘,2016,(14).
作者:李艳辉 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毛庄镇初级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应用
摘要:历史在初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当代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的情境教学法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北师大版的初中教材内容,对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教学应用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对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学习做人的地方。历史教学作为初中生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的重担,更重要的是学习历史有利于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初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分析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的丰富多彩是书本文字无法完全表达的,只有通过更多途径的演示和讲解,才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学生对历史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丰富历史知识积累。例如,在远古人类认识中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众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远古人类的图片,让学生对“元谋人、北京人”的形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加深刻。在对古代石器等工具的学习中,通过图片形象展示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更加形象的情境展示对其中历史知识进行反思和学习。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对历史产生好奇心,促进他们深入研究历史发展的变化。如《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可以放映几段节选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秦汉战争的过程。在观看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秦国的统一对历史有什么意义和影响?(2)秦国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刘邦为什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4)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当时的政治有什么影响,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对影片进行深入研究,再结合课本中课本知识,谈谈想法和理解,最后教师听完学生的阐述之后,再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教材的内容相比较,对历史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强化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历史是我们国家一笔宝贵的财富,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是提高财富值,促进学生成为“富有”的人。如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让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走向有更清晰的认识,然后结合当代重走丝绸之路的活动,让学生谈谈对丝绸之路的看法。学生一:古代的丝绸之路的开拓只是为了增加与外界的联系,用一条丝绸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拉近汉朝与世界的距离,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交流。学生二:重走丝绸之路不仅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更是为了延续历史,扩大丝绸之路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各国之间的友谊。学生三: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促进我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在生活中表达历史感受。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播,传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四、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
历史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快速融入历史情感中,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体会更细腻的历史感情。在历史知识中丰富情感体验,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培养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如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时,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展示虎门销烟和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变化,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无能是怎样的绝望和痛心,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怎样的伤害和阴影。虎门销烟中,通过观察人们在这个事件中的态度,表达对鸦片的痛恨,对林则徐勇敢行为的佩服,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南京条约》的签订将中国正式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中华人民的苦难生活刚刚开始,中华民族将要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奋斗才能彻底摆脱被侵略的命运,更要花费更多时间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通过历史的学习,不是要学生记住仇恨,而是学会在历史中体验作为一个中国人该有的态度和情感,对民族的热爱和对国家的依赖,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强大实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每一个历史知识的学习,都是学生积累情感经验的机会,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促进当代青年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知识学习中。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价值,值得广大初中历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新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2014,14:159.
[2]胡天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24:176.
[3]张明虎.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高考综合版),2015,10:8.
作者:丁鹏腾 单位:晋江市陈埭民族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策略
摘要: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初中历史教育所承载的责任已经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历史的沉淀之中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学习古人的智慧,强化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才是初中历史教学真正的意义价值所在,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阐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意识;培养
学生的情感意识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因此情感意识应该是集合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多种哲学体系而成的。而初中历史作为一门以文化为载体的学科,其与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有很多共通点的,且随着近些年网络文化的不断盛行,很多学生迷失在网络之中,而盲目的崇拜歌星影星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可见当下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有所缺失的,面对这种困境,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去承担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责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从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至少具有两方面的必要性。第一,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1]。为适应国家的发展需求,近些年我国也在进行不断深入的教学改革,且在最新推行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学生认识历史为目的,在历史的唯物主义知识中,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而形成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已经成为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依旧把学生的历史成绩当作是教学的重点,并没有把情感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来,甚至一些学校,从本质上就忽视了历史教学,可以说这种教学现象不但违背了教学改革的精神,也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意识形成,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情感意识为先,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第二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需求。学生的情感意识作为当下学校教育的重点,而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类历史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历史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极其耀眼,但在这段灿烂的文明之中,也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因此先天下之忧的情怀与奋勇反馈的民族精神都将为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情感意识培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承担着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重任,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紧随时代的步伐,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觉去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来对学生的情感意识进行培养[2]。因此以下几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⑴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有效的处理历史教学中的教育因素,建立学生情感与课堂知识之间的联系。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授课模式,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⑶教师从自身的情感意识培养做起,通过自身的道德楷模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中的榜样。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看待历史问题,运用一种辩证的角度去正确的分析历史成败与发展。⑸正视情感因素对社会的价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树立这五种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意识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所获得情感意识也将会不同,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无疑是直观重要的,对此笔者将着重介绍以下两种教学方法。第一讲述法,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所蕴含的知识是悠久而深远的,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陌生感,运用讲述法,以故事的手法去结合课本知识,将会增添历史知识对学生的震撼力[3]。例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这节课程知识时,在传统教学中主要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为主要事迹,去阐述这场战争对于抗日战争史的意义。然而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张学良的照片,并风趣的问学生,张学良与你们喜欢的明星比哪个更帅,然后在向学生讲述西安事变的经历过程与这个老人一生被困台湾的故事,学生会在这个故事讲述中,明白西安事变的意义,并明白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利益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第二联想法,对于初中历史课本而言,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将主干抽出,将一些细节省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的让学生在这些浓缩的知识中,拓宽思维想象,因此联想法油然而生,例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程时,教材中只交代了秦王朝的建立时间、都城以及人物,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战争的具体场面与百姓的苦难,然后再让学生总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学生就会感知今天的生活有多么美好。
3、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体验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意识的依托,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进藏”这节知识时,其作为一篇历史短剧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以及使臣,让学生在角色演绎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感知文成公主进藏的真正意义,文成公主进藏其不仅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也增进了大唐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自身作为祖国未来的承建者,也有维护民族团结与和平的义务。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教学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会冉.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15.(04)
[2]孙玉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16.(03)
[3]章学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
作者:陈琪 单位:贵州省黔西县白泥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分别从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以情感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关注时事,强化爱国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研究进行了详细讨论,并且希望能够对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教育;措施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社会情感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便需要提出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与措施,为此,本文现将重点就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展开详细论述,希望可以有助于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到实施。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总是在教学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过分强调,如此一来,便很容易使得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被明确,并且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也应该被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并且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将传统的“一言堂”转变为互动效果更加明显的“群言堂”,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前分配学生整理搜集历史学科材料等任务,并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历史相关问题进行积极讨论,踊跃发表个人见解。例一:在对唐朝历史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们下达任务,对历代武则天、李世民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致,并且学生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必然会衍生出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向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并且得到正确解答,此外,由于学生都有着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教师提问的时候,便可以更加积极踊跃的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精彩的作答。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扮演,从而学生能够在历史教学中接受素质教育。例如,在讲解到《诸子百家》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安排学生对孔子、孟子等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并且引导其以历史剧形式围绕社会变革这一辩题展开辩论,既使得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同时也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到健康积极的素质教育。
二、以情感教育带动素质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容将乐观上进的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便可以有效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且会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能够进一步融洽。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需要将其建立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历史知识的讲解与情感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得素质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使得学生素质教育可以接受历史知识的积极感化,最终实现“树人”的教学目的。通常情况下,教师的看法及其态度会直接影响其学生,历史教学也是这样,教师需要通过历史知识挖掘出素质教育的素材,通过抑扬顿挫的授课语言以及声情并茂的讲课方式,结合历史课本中的相关知识,将历史人物及其事件表现出来,从而引发学生对此的共鸣,营造出历史环境氛围,使得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接受素质教学感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接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例二:在对学生讲解司马迁忍受酷刑屈辱之后,写出《史记》这一史学巨著;在饥寒交迫中草学生将《红楼梦》这一名著创作出来;李时珍历时27年研究出《本草纲目》等,这一系列的史实资料都可以引导学生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等精神的培养,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材中类似于上述素质教育素材非常丰富,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初中历史知识,实现对初中生的理想的素质教育。
三、关注时事,强化爱国教育
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灌输学生爱国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如果简单通过历史教学实现爱国教育,对于现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会很难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甚至会有部分学生会觉得重复历史仅仅是一种单调的说教。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结合课本内容,融入时代元素于教学课堂,如此一来便可以使得学生的兴致得到充分调动,再结合社会时事与历史讲学,使得现实与历史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爱国教育效果。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余时间网络搜集关于南海争端的资料和最新信息,借助QQ群、微信群等平台抒发个人见解,通过这种结合时下热点问题与便捷信息沟通手段可以起到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例三: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到西藏或是台湾问题的时候,便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对西藏和台湾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积极参与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确不论是西藏还是宝岛台湾都是中国领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希望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历史学习紧密联系到祖国的命运,最终实现学生服爱国主义热情的有效增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在文中对如何实现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同时希望本文可以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马丽忠.《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海外教育观察,2010.
[2]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4]胡钧.《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徐金金.新课程背景下互动性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园,2016,09:133-134.
作者:李梅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
第九篇: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误区分析
摘要:中考历史考查方式已改革为开卷考试形式,这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本文探讨了在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有效对策,以期促进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开卷考试;初中历史;教学误区;有效对策
近年来,针对初中历史考查事项,全国各地都相继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考查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在新形势下,学生的知识记忆负担相对减轻,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有效避免误区,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不仅在开卷考试中游刃有余,还切实提高历史人文素养。
一、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考查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初中历史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形式,淡化知识的记忆性,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对于初中历史的实践教学提出挑战。在此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以此为基础探讨相应的优化对策。
1.忽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属于非主科课程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当前开卷考试的考察形式,直接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重视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常采用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延至考场上,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学生人文历史素养的提高。
2.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掌握
自当前初中历史课程考查形式改为开卷考试以来,学生过于依赖教材课本的书面资料,认为所有知识均可以在书本上查找到,忽视历史知识的实际理解和掌握,也缺乏自身思辨性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只关注开卷查找答案,忽略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是基础,思辨性的理解是延伸。过于依赖开卷查找,会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场上连基本的常识性历史知识也需要查阅书面材料,耗费大量考试时间。这与开卷考试实行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对
于开卷考试常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考试知识点均能在书本上查找到,无需进行延伸创新。其实不然,开卷考试的初衷在于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开卷考试的题目设置的难易比例一般约是5:3:2,中等和较难题目比例约一半比例,同时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事新闻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容易低估开卷考试的难度,忽视对时事新闻的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便是当前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
1.从意识层面重视初中历史教学的课程价值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了解掌握历史发展的轨迹脉络及深层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迎接时代未来的挑战。初中历史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能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于历史知识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历史人文素养。因此,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从意识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在课时安排、课程设置及考查周期上严格按照新课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执行,不删减历史课程教学的数量,不任意挪用。另外,历史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强化历史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不再将历史学习作为枯燥的知识点背诵记忆过程。首先,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的课程时间里高效掌握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在日常点滴积累中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也能游刃有余,尽在掌握。其次,教师要应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理解和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及基本规律为记忆连接点,由点及面,为学生建立起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框架。在理解记忆过程中,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教学中的丰富内涵,而非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此基础上优化历史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仅能适应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而且能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能力水平。
3.重视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的有效融合
近年来,各省中考历史命题更注重时代性的题目设置原则,强调历史知识与当前形势及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书面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需要学生将习得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史为鉴辨古今。在开卷考试的形势下,教师应避免学生过于依赖课本书面知识,忽略知识本身的应用性。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规律的运用能力,关注家事、国事和天下事,将理论化的历史知识规律运用至当今时事的分析思考之中,从历史思辨角度出发,了解当前重要时事发展的起因脉络,把握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开卷考试的考查形式之下,初中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相对降低,但同时题目设置愈加灵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规避教学误区,立足教学目标和课程考纲,以课本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沈云亮.开卷考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38:108-109.
[2]吴丽辉.在开卷考试形势下如何上好初中历史课[J].长江丛刊,2015,31:153-154.
[3]郭芸.开卷考试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J].教师,2010,01:119+114.
作者:高贵娥 单位:府谷县同心路初级中学
第十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国家对教学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新课程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让学生作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在新课程理念对历史教学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本主要分析和研究,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的改革和教学方面不断地深化,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枯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通过从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式。
1新课程理念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难题和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新课程改革主要从教学理念、内容、结构等方面来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对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效的解决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观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现在新课程的理念已经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新课程的理念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历史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高历史教学的开放程度,为学生思想创新和学习思考创造便利条件。在教学重要保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持续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1]
2新课程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方面进行创新,要创建创新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综合素质和能力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对于历史事件,只是看到了表象,没有对历史事件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只是单纯的把历史时间当做过去的事情来记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创造教学的情景,尽可能的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对于重点知识有一定的记忆,能够学习到重要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习历史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历史课本有充分的了解,理解历史的基础,把历史知识与现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值得思考有意义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避免给学生提出晦涩难懂的问题,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的素质。在情景的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哪一部分的知识可以专项讲解,不能照本宣科的讲解,这样就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体来说,学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把历史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2创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有所改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首先在思想观念方面进行改变。在历史教学中要中分重视教学的方法,把教学的方式与教学的内容连接起来,不仅仅重视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加强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改革,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人格以及健全的品质。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学会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学习习惯,以及运用探究式的方法看待世界。[2]
2.3培养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对于学生的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习能力进行创新,这是对教育和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所以对历史教学方面的改革,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深刻的了解历史背景下,对历史教学中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历史教学中,讲到关于历史上的变法时,可以把商鞅变法做为切入点,然后把历史顺序根据变法进行排列,这种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体系,纵观所有与变法相关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总结和归纳变法的特点和历史规律。这种教学方发有利于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应该研究探究性的活动问题,可以搜集一些历史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知识能力。
2.4演绎历史事实,提升学生责任感:初中历史主要是学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历史的发展中包含了大量的史实。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求对历史史实有选择的学习,避免初中历史教材过难,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来选择史实进行历史教学,把史实作为历史的基础,为历史的学习建立一定的依据。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历史史实的学习,使得学生能掌握相关的知识发展脉络。学生在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更加容易理解历史知识,可以对重大历史事件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评价,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整体素质。所以要对历史史实进行演绎,对历史事实的演绎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主观臆断,而是对历史史实进行深化演绎,并且在具体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所以要做好历史演绎,教师必须对历史史实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对所有历史史实之间的关系条理清晰的整理,对历史史实进行直观的讲解。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讲解不是简单的传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的启发性。通过对史实的演绎,让学生了解到学生发展的进程,有效的把握历史规律,让学生在史实中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意义。[3]
3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的运用新课程理念,转变了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含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对教学方式的改变,转变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标准。在历史教学方面,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对历史知识的充分了解,提出有意义的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搜集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立足于历史史实,对历史史实进行梳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邢开亮.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No.37622:48-49.
[2]符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3:43-44.
[3]邵红美.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作者:李莉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