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物理教学策略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实验教学中用媒体课件代替实验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但部分老师把握不住度,用过了头。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它任何手段都无可替代。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远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部分教师物理教学不愿进实验室,不愿做演示实验,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究其原因,一是怕麻烦,准备实验太费时间,实验现象不一定明显,实验也不一定能成功。二是怕不安全,现在学生哪个不是金枝玉叶,万一出个事故,哪个家长肯善罢甘休。因为学生实验的机会少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得不到提高,眼高手低;不利于协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物理感到神秘,不能联系实际,不善于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规律,只一味的死记硬背;甚至部分学生怀疑课件中的实验现象的真实性,那是不是动漫制作的。这样的教学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实,我认为教师的以上顾虑纯粹是多余的。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不成功,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很正常,应用得好,这种不理想的实验结果恰好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绝好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寻找原因,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和实验是有差距的,理论是从许多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至于怕安全问题不做实验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只要按规范操作,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万一有一两个不听话的,轻微的被烧、被烫也能买个教训,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能做的实验必须做,不能用媒体课件代替实验。
二、课堂教学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要根据教学内容正确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但是,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花样繁多,而忽视了教学任务的落实,忽视了教学效果。这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和多媒体设备的滥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部分教师为了使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动不动就让学生分组讨论或探究一番,设置的问题,缺乏可探究性,不是太简单就是根本无法探究,结果学生熙熙攘攘了半天,不是一口就回答了就是毫无结果,白白浪费时间,这样的例子在平常教学中极为常见。部分教师一进多媒体教室,便成了放影师,一节课很快就“放”完了,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使用多媒体节约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如展示物理概念、定义、定律、例题、练习题。但有些内容用它展示出来,教学效果则大打折扣,如板演例题、几何光学作图、实验等。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内容灵活选择,当用则用,不用则停。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使用是重要的,如果运用好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但教学内容更重要,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不能为了所谓的“多样化”而置教学任务与教学效果于不顾。
三、过分依赖教材
新课标教材,不仅内容新,而且方法活,许多老师盲目崇拜,对教材不加处理。在课堂教学就中顺着教材过一遍,教材怎么说,他就怎么说,教材安排怎么做,他就领着学生怎么做。全然不考虑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有些探究实验对他所教的学生来说太难,多数学生不可能探究出什么结果来,但他还是要求学生进行探究,结果学生不知道怎么探究,甚至于不知道探究什么?更不知道怎样设计实验方案、选取器材。像这种实验还不如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目的,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选取器材,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材是教学的脚本,它适应于大多数地区和学生,但不是所有的地区和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固化,更不能僵化。教材是死的,但教教材的人是活的,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和使用教材。
四、轻视结果教学
新课标教材与过去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增加了探究实验和课外阅读量,淡化了结果,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许多老师在理解上有偏差,轻视结果教学。淡化结果,不是不注重结果,而是让结果在过程中自然生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材中就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依据条件得出结论,自己总结规律。这样的情况教材中还很多。教材的安排是非常科学的,它避免了过去学生死记硬背不会应用规律的现状。但我们的一些教师却错误的认为教材没有具体编排,就不重要,所以教学中往往给忽略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很重要,它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如果不知道物理概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规律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出的,还能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吗?基于此才淡化结果。淡化结果绝不是轻视结果,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
五、忽视学科间的协调
我所要谈的学科间的协调是指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上有效重组。每门课每学期都有最难的章节,如八年级物理上册中的《密度》、下册中的《浮力》。这些难点的解决,一般都集在某一两周之内。各学科都有类似的重难点,但各学科最难的章节不可能是同时到达,因此,那门课难点到了,在“掀高潮”时,就应知会其他老师,少布置点作业,少占点自习时间,让学生渡过“难关”。这样既不增加学生负担,也不落进度。如果各学科老师各自为阵,你不罢我不休,互不相让,却苦了学生,累了老师。造成的结果是部分学生由于时间精力不济,吃了“夹生饭”,对学这门课渐渐失去了信心和兴趣。个别老师羞于向其他老师开口,怕说了不领情,其实只要是为了教育好学生这个大目标,老师们都会相互理解的,没必要瞻前顾后。
六、结语
物理教学中误区不仅仅是这些,因人、因地、因时各不相同。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能力提升出发,走出误区,科学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
作者:陈岩 单位:合水县乐蟠初中
第二篇: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技巧
一、分层次作业的布置
根据学生层次设计不同的作业类型,给予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关注困难生与中等生的同时,促进优等生的潜能发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兴趣,在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张扬学生个性。
二、实践性作业的布置
物理作业布置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物理学科特点,强化实践性作业的布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学习完摩擦力知识后,可以让学生们写一篇“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的文章,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如果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人们就无法洗脸、刷牙、行走和品尝美食,就无法写字、开汽车……离开了摩擦力人们就无法生存。学生们还发现摩擦力也有坏处:磨损发动机、磨坏鞋底、脚底长茧……通过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在学生的生活与物理之间搭建平台,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性作业的布置
物理来源于现实生活,物理教学中的现象、定律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物理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物理知识特点,设计探究性的作业,一方面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课外探究过程中,能进一步巩固、升华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比如在学习“电磁波的海洋”这一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家里的电视、电话、手机、微波炉等电器积极探究电磁波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并与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条件进行对比,学生可以通过探究体验的方式,解决疑问、巩固知识。学生的亲自探究、体验,比教师的反复强调效果要好很多。通过探究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体验到探究学习的快乐。
四、创新性作业的布置
传统的固定解题思路、固定答案的作业,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物理作业布置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与培养。可以设计开放性题目:在一个电路中有一个开关与两个相同电阻,当闭合开关时,电流表示数变化为0.4A,总功率变化为0.18W,结合题意计算电源电压及电阻值。开放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答案。一题多解,从多个方面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锻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作者:代玉娟 单位:前郭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初中物理习题的教学思考
一、做好典型习题的专题分析
1.重点知识的归纳总结。就是根据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重点知识,从某一角度进行归类,使学生学一点连一串,将复杂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整体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如,学过“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两节后,通过解决漂浮、悬浮问题,归纳出解决漂浮、悬浮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得出具体的结论。这样一来,无论是在练习、考试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类似试题,还是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情况,都可以联系课堂上老师给归纳的几种类型进行分析解决,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典型习题的专题分析。就是结合历年中考试题中常出现的典型题做专题讲解,如“浮力的计算”、“热学的计算”、“电学综合题的计算”等,分析这类题型的命题特点、结构变换、知识迁移以及所用知识和解题关键。在讲解过程中或讲完后,补充适量的相关习题进行练习,便可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巩固讲解效果、掌握知识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要对习题教学具有启发性
1.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具体教学课堂中,有很多教师以一连串的问题贯穿课堂,表面上看来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实则与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低效乃至无效有着很大的关联。我们应该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之处进行发问,应该在引导学生由直观向抽象发展处提问,提问的语言语气都应有一定的艺术性,充分彰显物理知识的强大魅力。此外,提问之后,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精心思考之后再进行作答,以便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思考的快乐。
2.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提示性、艺术性。限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口才表达,思维能力缜密程度上的不足,我们教师应当在提问,或者指导学生思考的环节给予帮助,以推动课堂环节的顺利进行。当然,课堂指导并不仅仅限于教师的提示,也在于教师的提问艺术。譬如,我们可以讲一个极为宏观的问题分割成几个小段,让学生循序渐进,有难度的地方让优等生作答,过渡的内容让中等生作答,必要的时候,再让后进生进行重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的评价要褒贬适度,实事求是。提问、回答过后,教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我们既不要全盘否定式的强力打击,也不要让表扬泛滥,而是要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并对他们的思维和表达层面存在的不足做出指导,以促进学生习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习题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理性学科,学习理性学科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发散思维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类型。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面,笔者主张: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不同知识领域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进行发散思维的联想与对比,长期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作者:许贵忠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第三中学
第四篇: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
一、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现状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解并没能让学生完全记住和理解知识要点,有时会出现教师无法理解的错误的解题思路,大部分教师认为问题出在学生身上,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力差等,但实际上,教师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提示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却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着重点拨,也有的教师一味地将学生带进自己设置的问题中,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主动思考问题.并且,有的物理教师不重视问题的质量,发问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有所联想,思维难以发散,学生无需挖掘和思考问题,完全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师通过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式过程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发表见解、引起争论并进行思考和实践验证,最终应用到物理学习中,继而又产生新问题并解决.
三、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实施措施
对问题进行探究成了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大亮点,笔者将分别举例说明初中物理“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
3.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并非易事,要想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情境问题,就必须结合实际,提出生动直观、富有启迪性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枯燥的物理知识理论转化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拥有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例如,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引入情境,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将一枚硬币放入容器中,将容器放置在学生看不见容器底部硬币的高度,然后往容器中注水,让学生观察容器中的变化,直到学生告知看得到硬币了就可以停止注水了.通常学生都会提问:为什么原本看不见的硬币在注水之后就能看到了?这时,教师就可以将话题引入到“光的折射”这一问题上来了.这一巧妙的问题情境设置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现象并提出问题.类似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初中物理教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学效果因此也大大提升,教师们不妨多进行这样的实验以达到想要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3.2鼓励大胆猜想,激发探究热情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很多领域,人们通过大胆的猜想最终达到了今天的成就,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科研成果都源于人们的大胆猜想和假设.例如,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而后,法拉第猜想:电能生磁,那么磁能生电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法拉第花了十年的时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证明了自己大胆的猜想.因此教师在“问题—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大胆猜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探究.在讲解“光的折射”的基本原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一下生活中见过的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说,将筷子放进盛满水的碗里,筷子就像折断了一样,这是不是光的折射现象呢?教师不要急着给学生明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共同讨论,这种现象到底跟光的折射现象有没有关联,如果有关联,那么请学生解释说明.课堂的气氛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被激发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学顺利完成,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联想能力.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究问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并拥有自主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不畏困难.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利用问题或现象鼓励学生猜想,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推动物理教育的发展.
3.3小组合作探究,得出验证结果
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物理学习中,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比不上合作的力量,在物理学习中,只有进行合作探究才能将问题解决好,才能将大家的思维,集中起来,全面解决问题.同时,合作探究也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他们以后的良好发展作铺垫.例如,在前面提到的筷子在水中形似折断是不是与光的折射有关的问题中,教师可以画出这一现象的草图,再将事先准备好的激光笔拿出来,然后让光束穿过玻璃,让学生观察光束的变化,学生就会发现光束通过玻璃之后光束似乎成了两条线,然后老师画出这一现象的草图,让学生将两幅图进行对比,观察两者之间有无联系.
作者:徐永清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黎里中学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技能
一、教学语言技能
课堂教学要在钻研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对教材内容加以周密组织,最终用清晰,准确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组织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呢?
第一,语言应该成为教师的教育技能在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反应.我们知道,教师课堂语言是学科知识在教师大脑中经过处理内化后在课堂活动中有意识的流露.作为教师,不仅要完全消化吸收学科知识,而且还要通过自己大脑积极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怎样通过语言将教师心中的学科知识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同的教师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表达的效果不一样,学生理解的程度就会不一样.
第二,要准确无误、口齿清晰地传递信息.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最直接有效的交流方式.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思维敏捷,学生愿听、爱听、并期盼去听.笔者听过这样的一节课,课题的内容是《摩擦力》,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时是这样总结的,“通过小组探究,我们知道: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影响了摩擦力的大小”.学生刚学,听上去没有发现问题.但这样的表达无助于学生巩固“控制变量法”这种探究问题方法;且教师思维的混乱,会让学生这样认为: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既然影响了摩擦力的大小,那么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都是摩擦力,那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自然也跟这两个因素有关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思维要清晰,表达方法要生动有趣,如果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再适当的注意语速、语调和语量,我们还担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率不高、效果不佳吗?
第三,要以激励性的语言启发学生学习.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将自己的整个身心完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对于课堂语言组织不重视,效果不好.笔者总是以这样的语言来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你来回答”或者是“某某某,你来告诉我,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特点?”.从来就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后来经常听听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一些名校老师的课,才发现,我们的课堂语言原来是如此的丰富,提问技巧是如此之多.对于有些问题的提出,我们若是这样的话,可能要好一点,比如说:“你来告诉同学们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或者这样提问,“这一段时间里,我们班的某某某同学,学习一直很认真,请你思考一下,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特点?”.
二、课堂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所采用的多种技巧和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良好的、引人入胜的导入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就像戏剧当中的序幕、优美乐曲中的引子,如果设计良好,可以引领观众很快地进入情节当中,让人陶醉一样.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导入引人入胜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以旧知识来拓展新知识的导入.这种方法比较普及,简单易用,大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都用过.我们只需要通过回顾旧知识,将以前学习过的内容,通过在学生大脑中的回放,然后经过教师的引导,找到与新知识相联系的一个支点,就能很快地将旧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联系起来,从而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来.这种方法的使用,可以结合提问、复习、分析作业和做习题的方法进行.
第二、用引起悬念性的问题导入.物理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是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活动来回答问题的过程.而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整堂课的活动中紧紧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并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好就好在运用了学生不服输和要一探究竟的心理.
第三、通过奇妙的实验现象导入.引起学习兴趣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现有现象与学生的固有知识形成激烈冲突,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为什么呢?这不可能啊?比如在学习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事先准备一只电吹风、一个漏斗和一只乒乓球,将漏斗口朝下,将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下方,松手后问同学们,“乒乓球为什么掉下来”,学生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受到重力的作用”.“对的”,笔者及时地肯定了他们的答案.随后进一步提问,如果老师用电吹风从上往下给乒乓球吹风呢?学生依然说,还是向下掉啊?当同学们看到实验现象后,那种诧异的表情,瞬间的鸦雀无声,令人难忘.
三、反馈教学技能
新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现在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我们关注的不是教师有没有讲,讲得是否出色,而是关注学生有没有学,学得是否优秀.因此我们的课堂模式要改,不能满堂灌,要从讲堂向学堂转变.当然模式的改变,只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其根本目的还得看学生学得怎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对于学生学的内容有所了解,也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过来.那么怎样反馈呢,得讲技巧.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节练、章节练和周练来反馈.笔者听过一节课,授课教师对于课堂反馈是这样设计的:在和学生学习完教学内容以后,让同学们完成随堂反馈练习,然后教师公布答案,接着由小组组长收齐,组间交流批改后再发回原来的小组,由小组组长在课堂上做出反馈,教师再找出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给与集体分析,而极个别同学的错误在本组内进行消化吸收,效果非常好.
总之,形象生动的语言,灵活运用的多种导入方式,及时有效的课堂反馈,必将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文化素质,我们的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提升.
作者:傅志强 单位:宁德市霞浦县第三中学
第六篇:初中物理教学实效
一、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笔记能力
过去,学生记录笔记的方式一般为直线性的,即标注好1、2、3然后依次地写出来,这样的方式虽然条理清楚,但是经常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其结果会使学生厌倦课堂笔记,记录的内容也不全面,这样会导致学生在课后复习时,感到压力很大。同时这种直线性的笔记方式与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效率也不会很高。其实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是发散性的,它由一个中心点呈网状结构向四周发散,而思维导图恰好也是这样的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做笔记,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关键字,注意教师讲课的细节,减少学生上课走神的情况。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学生可以任意地书写,例如字体、图形等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没有强制的要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缩短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学生很少出现一节课只做笔记不听教师讲课的情况。可见,思维导图有效地改善了直线性笔记的缺点,更关键的是对课堂上每个细节的有效处理,例如教师在讲《物质三态温度的测量》时,对于物质的三态,即气体、液体、固体,学生可以很好地抓住关键字,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来,节省很多做笔记的时间。
二、巧用思维导图,增强小组的讨论能力
现在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教育方法,教师们也是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各种方法的利弊逐渐显露出来。小组讨论法是各种方法中比较切合实际,也是效率较高的,因此教师也非常注意提高学生们的交流、讨论能力,以便提高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的效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这就需要他们利用思维导图表述自己已知的材料或者想法,然后在小组讨论时将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合并。在合并各自的思维导图时,学生要进行讨论和研究,哪一个观点、想法要保留,或者要加入一些新的想法和概念等等,最后大家一起完成一个新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这个新的思维导图是在所有人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大家共同的心血,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这样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缓解了教师的压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效,例如在学习《力》时,学生会对各种不同的力进行分析,看各力之间的联系,这样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力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每个人的思维导图进行讨论,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和交流,提高教学实效。
三、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
考前复习是学生考试之前必做的一件事情。学生通过考前复习,可以很好地把握教学重点、理解教学难点,这样对考试的把握就会更好。在复习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节约时间,最好的选择就是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复习。学生可以针对之前的笔记,进行系统复习、综合归纳,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方便简单得多;另外,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对之前学过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考试的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复习效率。比如,在复习《力与运动》时,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整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理解,把握教师教学的重点和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实效。
四、小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与学,有效改进了学生之前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能力,并且在学生的复习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帮助我们在教学方面获得突破性的成就。总之,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也使教师的教学技巧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说,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效。
作者:陆俊晖 单位:江苏海安县南莫中学
第七篇: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
人类是在不断探索求知中进步的,生活的压力和对未知的新奇激励着我们不断创新务实,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进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设置悬疑,创设问题情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潜能。例如,学习“压强”这一课前,我首先会提出问题,如坐在沙发上为什么比坐在硬板凳上舒服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去思考,激发探究的兴趣,最后再通过实验探究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类比法教学
由于受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初中生在认识与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语言要尽量生动形象,比喻要通俗易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感悟物理原理和概念的内涵。以《导体和电阻》的学习为例,从公式中我们了解到,电阻跟电压和电流分别成正比和反比关系。我们可以拿水渠长度、截面大小、表面性质跟水流的关系来类比讲解这个问题。为了说明事物的性质决定其属性这一道理,我们可以作如下比喻:量筒的形状大小决定了它的容积,放入水的多少对它的容积没有任何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装入量筒水的体积算出它的容积。相同道理,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材料、截面大小、长度所决定的,对导体施加电压,测出电流后就能计算出电阻的大小,这种类比讲解的方式,会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提倡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参与意识
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增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教师要提倡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一起实践、一起动手、一起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建立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作为物理老师,我们要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让学生在精彩的物理教学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
作者:李长亮 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上庄中学
第八篇: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有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物理知识相关,这些都可以作为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为此,教师应深入分析和总结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成为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物理学习过程中,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物质的状态及变化”相关知识点时,教学要求学生知道凝固、融化、凝固点和熔点,并了解静的凝固和融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遇到的与物态变化相关的例子,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重视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实验尤为重要。为通过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分析物理原因,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了解其中的物理现象。因为教师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再加上教师对实验的物理知识非常熟悉,所做的演示实验一般都会特别理想,这就使学生变得完全依赖于教师,根本无法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通过引导学生实验,学生会对自己做的实验现象与应有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由此引发学生对自己操作方法及问题原理的怀疑,进而通过自主分析来提高和锻炼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向书本或教师质问
物理中有很多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学,但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求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这样才能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物理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一起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无厘头的问题,教师不能给予批评,而应该给予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学会质疑问题的方式,提出有效的疑问。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物理教学效率,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寻找有效物理教学创新思路,主动迎接新课改带来的各方面的挑战。
作者:李福容 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李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