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谈谈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物态变化”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通常在下雪时我们没有感觉很冷,但是化雪时却感觉很冷.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讲“电压”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知道,高压电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小鸟站在高压线上,并没有发生我们想象中的触电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再如,在讲“浮力”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知道,不会游泳的人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会沉入海底,但是在死海中人们不但不会下沉,还能长时间躺在海中看书.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在讲“光的折射现象”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一个杯子和一根筷子,将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实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例如,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物体沉到水下是因为没有浮力的影响;铁块所受到的浮力一定比木块小;气体中的同一物体所受浮力要比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初中生所形成的这些前概念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具体的物理实验为手段和载体,利用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充分感知和接受新知识,摆脱之前形成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定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用简单的文字、语言描述代替具体的实验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如,在判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影响时,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称重法,用测力计称重实物进行演示:先用测力计钩挂起一块铁块,让学生记下显示的数字,然后用手向上托起铁块,学生容易发现测力计数字会变小,这是因为铁块受到了手的上托力;再把铁块放到水中,发现测力计的数字也变小了.这说明水对铁块施加了上托的力,也就是铁块受到浮力的影响.这样,学生能得出下沉物体也受浮力影响的结论.
三、注重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学方式多样化
物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都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是组成物理学科结构体系的重要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方式往往是满堂灌,教师“一言堂”,一次教给学生很多学习内容,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课和做题,没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庞杂而零散的,学习的结果是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导致不少学生觉得物理的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规律多,不好学、不好记,产生了物理难学、怕学的心理.初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持续的时间不长,理性思维还不成熟,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讲授、讨论和实验探宄等方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精选、精讲,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清楚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心中有完整、简单、明晰的物理图景,避免复杂的数学运算.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结构化的理解.除了教材中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与之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调查、讨论和展示.
四、实现抽象和形象的有效结合
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物理方面的概念及规律等记忆性的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实验则是比较具体的.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习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理解抽象性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验讲解物理知识,将物理教学活动的抽象性和形象性融合在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要注意促进教学过程中关于抽象问题的形象化的表述.比如,运动、力等概念,教师应该用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分清这些概念;二是要借助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问题.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教师不仅要介绍现实中存在的光的折射的现象,还应借助光的传播与介质的关系阐述折射现象,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发明创造.总之,有效的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走向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注重教学内容少而精,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抽象和形象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蒋旭冬 单位:江苏宜兴市徐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