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下财政学教学改革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下财政学教学改革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联网下财政学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教育模式由线下逐渐走向线上,而在近两年又极大加速了这一发展进程,众多在线教学平台纷纷入世。基于此,本文以“财政学”为例,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对“互联网+”背景下该课程教学的优化改革进行探讨,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财政学;教学改革

在国家教育部的号召下,依托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教学平台、钉钉等在线通信软件的在线教学实践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对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契机,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微课、雨课堂等教学实践形式,以及与线上教学实践相关的技能培训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财政学”是我国教育部确定的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1],也是我院经济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共同课程,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在政府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作用及其运行规律[2],旨在培养学生的财政思维,以及运用“财政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财政现象和财政政策的能力。但由于“财政学”理论性较强,涉及比较多的经济学知识和跨专业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备感压力,再加上课程授课和考核仍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和注重终结性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既不能灵活地将理论付诸实践,也不能对我国的财政方针、政策和制度有比较高的认同感。“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优势,即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教学方式和学习理念的跨时空性、教学条件和教学技术的创新性。如何根据“财政学”课程的基本特征,借助于当前“互联网+”的种种优势,对这门课程进行改革显得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将从“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对“互联网+”背景下该课程的改革优化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缺乏吸引力

“财政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2],其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涉及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公共生产与公共定价、税收的经济效应、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等内容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密切相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但课本上关于这些知识的介绍却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特点:首先,知识主要以专业的理论陈述为主,鲜有案例,抽象晦涩,无法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其次,内容的呈现形式也比较单一,多以文字讲解为主,付诸简单的数据推算,公式推导,数据、图表内容缺乏且仅有的数据多为较久远的历史数据,时效性较差。这种过强的理论化特点使得该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满足学院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相比其他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该课程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以至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因其具体内容的抽象性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得课程知识的实用性变差。

(二)课时与内容不匹配,教学目标不明确

“财政学”是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财政支出、财政管理和政策四大部分,每部分包含3~5章内容,共18章内容,涉及面广且不易理解。经济学专业的周学时数为3学时,而财务管理专业仅为2学时,一个学期最多只有34个学时,相对于该课程庞大的内容体系,每一个学期的课时量都显得非常有限。虽然目前各专业已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了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但区别仅停留在相关内容的多寡上,并没有从重难点、教学方式、课程目标等方面加以区分。由此,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无法根据各专业特点以及课时量的不同开展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再加上部分同学经济学基础较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时明显不足。

(三)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单一

“财政学”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方式进行[3],虽然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中注意力和参与度。若教师只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忽略案例、讨论、情境等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引入,忽略课件内容、相关案例和数据的更新,就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也没办法做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和学习成绩是大多数学生最重视的问题[4]。传统的考核方式相对简单,虽然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但其所含内容仍以课堂考勤、课堂互动、平时作业为主,且考核多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缺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引导。期末考试的侧重点也是基础知识,缺少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导致学生形成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思想,既违背“财政学”的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学院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下“财政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特点在于可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而不必受制于一时一地一师一教材。比如,对于导论和“财政学”的研究对象、职能章节,可仍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学科特点、章节设置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后,便可采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①课前,教师将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及其他相关资料等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并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习题、小测试等学习任务,因材施教,因需施教;②课堂上,教师利用问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研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将课堂变成一个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负责答疑解惑的互动教学场所,使学生生成自主建构能力,逐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课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课后,老师可根据学生在学习通平台讨论模块的提问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主动发布话题讨论任务,及时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整体思路如下图所示。此外,雨课堂、慕课和微课等形式也可以被引入传统课堂。

(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财政学”课程的基础理论相对稳定,但作为一个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不同的交叉学科,其基于理论的实际运用却处于变化发展中。因此,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教师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完善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因为实践教学是传统课程体系的自然延伸,是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环节[5]。在“财政学”的教学中,以我国财政学相关问题为主,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适时引入统计数据、热点新闻、时政信息等建立起具备典型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案例教学库,并将其转化为师生参与互动的案例分析呈现在线上线下的课堂上。在讲授教科文卫支出时可用图表展示我国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支出变化与国外作对比,并对国家或地方针对这些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增强学生的家国意识和人文情怀。在讲授基础设施投资时可以引入北京地铁四号线的建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等。这些鲜活的例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当下财政政策、方针、制度的敏感度。

(三)明确不同专业教学目标

“财政学”课程四个部分18章内容,但每个学期的课时量相对较少。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的筛选多下功夫。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虽然都属于经济学科,但其专业特点决定了二者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其专业特点、学情和培养目标等制定出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教学大纲,在授课方法和授课内容上加以区别。例如,经济学专业学生有较好的经济学基础,则“财政学”课程应侧重于对“财政学”相关理论和收支运行规律的讲授,并锻炼学生基于经济学视角对财政方针、政策和制度等进行解读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比较差,对于“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有难度,且该门课程对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为考查课,学生的兴趣不高。所以在授课时应侧重于我国税制改革和现行税制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基于经济学视角对我国税收相关方针、政策和制度进行解读的能力。由此,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机制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引入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基于此,除了线下课堂的课程考核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雨课堂等对学生进行线上考核,如随机抽取学生发问、抢答、随堂练习、发布话题讨论,比如,为什么要进行财政分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什么具体的区别等,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能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还能有效避免学生“搭便车”的行为,客观公平。而对于总成绩各构成部分权重体系的设置,应改变过去重终结性考核、轻过程性考核的分配方式,以不超过期末考试占比的原则提高平时成绩的占比。此外,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中,应将侧重点放在对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可以围绕某个“财政学”相关的主题,用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的情况,在题型设置上应减少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常规题型的设置,应该增加案例分析、材料讨论、情景分析等开放式题型,着重考查学生在理解、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付诸实践的能力,以满足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具体的考核思路如下表所示。此外,考虑到财政学、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以及课程的思政化建设这一趋势,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财政学”的教学改革除了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挖掘思政元素。力求做到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能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授“财政学”知识,分析周边的“财政学”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论

基于“财政学”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课时与内容不匹配,教学目标不明确等,作为“财政学”专业课的任课老师,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应根据自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对“财政学”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本文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确定“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线,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明确专业教学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确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旨在促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出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复合型实用人才。

作者:周亮锦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