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对话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入背景资料、设置经典问题、引导课堂生成来保证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敢于尝试并有所收获。
关键词:对话教学引导启发参与学习
一、关于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对话主体(教师、学生、文本等)在共享信息、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以语言为媒介进行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论语》就是孔子与其弟子教学对话的记录。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令学生产生了愉悦的身心体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友爱、和谐、平等的氛围,这种氛围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者的地位。同样,在古代西方,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也认为,真理应该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因此他倡导通过对话促使学生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而获得真理。可见,对话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沟通方式,是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思考的重要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都与对话教学相关。因为最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口语和书面语。口语的表达形式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过程,听和说是具体活动;书面语的表达形式,是以汉字作为载体的写作过程,读和写是具体活动。听、说、读、写都指向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对话是语文学科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阅读对话教学的策略
按照对话主体的不同,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这三种类型。三种对话方式都能在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利,有利于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大胆的批判和质疑。如在师生对话中,不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包含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这就打破了以往课堂上教师单向提问学生的陈旧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回答转变为主动质疑。对话方向的改变会促成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下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有效策略展开论述。
(一)用背景资料引发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文本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文本是教学媒介,教师、学生分别通过文本生成与文本本身及对方沟通的意愿,此过程涵盖了师生、生生、生本三种对话形式,因此,说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原点毫不为过。但语文教材中的文本终究只是教学的媒介,学习文本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解读文本,实现自身的精神建构,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促成生本对话是教师必须首先关注的问题。然而很多学生在面对教材文本时缺乏与其“对话”的意识,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方式给教材文本定义了错误的“形象”,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教材文本是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教材文本只能用来学习,焉有“对话”的可能?其实,这其中还有教师的原因,部分教师奉教学参考书为圭臬,非教参内容不信,甚至非教参内容不讲,没有课前的师本对话,我们又岂敢期待课上生本对话的生成?因此,要让学生发声,教师首先要读透文本,以对话者的身份深入文本,为学生开启对话的源头。如李华平教授别出心裁地教学《背影》,从创作背景中找出疑点:《背影》所写浦口车站买橘送别一事发生在1917年,距离写作此文的1925年已过去8年。为什么8年后作者才来写这一送别之事呢?原因是朱父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其中“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语言触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愧悔之情。[2]李华平教授在教学中用这个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读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种解读虽然只是一家之言,却带领学生读出了新的见解。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热烈的对话,就要在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潜心揣摩,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富有深度的资料促成对话。
(二)用经典问题引发对话
问题是对话教学的关键所在,这已经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教师的问题要着眼于学生的“思”,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从而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1.牵动全文的根本性问题有效的对话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要,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话中来。这样的问题往往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能使学生在思考答案的过程中深入解剖文本,生发并创造出新的意义。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本文以一条紫藤萝的盛开赞美了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咏叹了生命长河的生生不息。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点明全文题旨的一句话,也是全文最难理解的一句话。教学中,学生能直接体会到紫藤萝的美,却怎么也无法把紫藤萝和作者对生命的体悟联系起来。笔者就从这句话入手引导学生对话:师:既然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那生命长河又怎么会无止境呢?生1:因为一条紫藤萝不会因为一朵花的不幸被摘或凋谢而放弃希望,社会也不会因为个人的不幸而停止发展。师:课文中写到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吗?生2: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师:那是什么样的生死的疑惑、疾病的痛楚一直困扰着作者?生3:文章最后表明此文写于1982年,那时我国刚刚走出“”不久,作者经历了磨难,心灵上的创伤仍没有愈合。作者的弟弟当时身患绝症,弟弟正是施展才华的年龄,可是却因病失去了机会,作者为弟弟感到痛惜。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么多的?生3:昨天预习时在网上查的。(其他学生鼓掌)师:是的。作者当时正深陷于悲痛之中,是这一条紫藤萝让她眼前一亮,悟出了生命不息的哲理。那么你们能说说紫藤萝和这个哲理之间的联系吗?生4:“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象征着生命的长河。生5:“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写出了花的动感,正说明紫藤萝像瀑布一样在流动。生6:“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把花比喻成船舱,既写出了花的繁茂,又写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从牵动全文的根本性问题入手,学生既感知并分析了文中的景,又体悟到了作者的情。2.层层递进的结构式问题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口对话,教师必须设置相应的学习线索,将理解文本的关键点串连起来,形成一组较为连贯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思考题,保证学生的对话对准焦点,持续深入,从而解决文本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与朱元思书》,笔者提出以下问题:本文主要在写什么?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本文先总写,而后以分镜头的形式逐一描绘独绝天下的异水和奇山,最后插入议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后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的鄙视,又衬出了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因此,这几个问题不是零零碎碎的小问题,这三个主要的问题将整个课堂带入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只要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就能自然而然地体会文本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类似文本的方法。3.多方观照的对比式问题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3]在引导阅读对话方面,我们也要让学生比较、归纳、揣摩、体会,在对比中引发学生多角度地、创造性地解读与思考,从而获得个性化、多元化的认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都选自鲁迅先生唯一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的文字虽然少不了冷峻、犀利甚至晦涩的一面,但也充满了童真童趣,最能吸引学生产生共鸣。如果将教学重心放在通过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来解读鲁迅上,容易使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产生隔阂。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将这三篇文章联系在一起,以三个问题引领群文阅读教学:三篇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主要人物?三篇文章中的事件能串连起来吗?将这些事件串连起来后,你对鲁迅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解答了这三个问题,就串连起了鲁迅先生的成长轨迹,这样他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探寻伟人的成长经历,汲取人生的精神营养。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认真观察班里每一位学生,做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教师要用陌生的眼光重新阅读,就像初次阅读一样,重新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将熟悉的课文读出陌生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问题才能适应每一位学生,才会使每一位学生在对话过程中都有话可说。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对话,其创造力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学生才能“乐学”。
(三)用随机生成引发对话
如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在探寻祥子悲剧结局的原因时,有学生认为,祥子人力车夫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不高,学识不够,容易上当受骗,因此才有他和虎妞的不幸婚姻以及他的一系列遭遇。这一理解其实偏离了文本的主旨,将祥子的悲剧归结为个人的悲剧。教师此时不必急于纠错,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祥子生活的环境好,祥子遇到的主顾也都是好人,那凭力气吃饭的祥子就能拥有自己的洋车了吗?有学生根据这个思路得出结论:“祥子对生活的美好渴望从未变过,作者写恶劣的环境和冷酷的人际关系就是为了渲染和烘托当时社会的黑暗,为的是表现这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因此祥子悲剧的根源还是社会的黑暗。”面对学生偏离文本主旨的课堂生成,教师要敢于广开言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生成没有预设的新问题,这恰恰是非常可贵的课堂成果。教师只要步步为营地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思辩中明确课文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对话教学是有效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也必然是高效的。总之,对话教学有利于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说、学生听”的单向传播状态,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进程,在探索知识的对话中,每一位学生都将有选择、敢尝试,并获得发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正道语文.李华平: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李华平《背影》教学实录一例[EB/OL].(2016-09-15)[2018-05-11]
作者:李才权 单位:重庆市忠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