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浅谈

【提要】文本解读向来是作家、作品、读者与世界互动的过程,是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信息场域。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强调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它将我们以往空泛的阅读教学变得深入、精细、具体。纵观如今的阅读教学工作,我们发现散文依旧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体。但是,散文也是阅读教学中问题最多的一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深思如何能够将语文文本解读更好地与初中散文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在初中散文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文本解读散文阅读

一、文本解读下散文教学概述

(一)文本解读的定义与目的

什么是文本解读?翻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书籍,我们发现这两本工具书均没有收这一条目。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条,称:“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文本理解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语文文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比如说,有些老师把语文课上得平淡无奇,往往是没有真正地理解文本,对教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教参”和“照猫画虎”的阶段,所以在授课的时候也无法把语文文本中所包含的知识带给学生们。在进行相关文献的查询与阅读之后,我认为语文文本解读的首要目的就是有利于教师来构建一个有知识有个性的语文课堂。因为教师经过自我感知,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语文文本解读,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成为真正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抛开了一切参考资料、教参教辅的束缚,领悟出对课文独到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识,这样的语文课带给学生们的知识才是经过锤炼的“真知识”。当教师对每一篇语文文本了然于胸,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拓展,有激情,而非千篇一律。相反,如果说教师只是单单的循规蹈矩,单纯的服从于教参,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化的解读,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没有了生机与活力,而且往往空洞乏味,从而导致学生们的语文能力素养提升得非常缓慢。所以说语文文本解读的目的之一就是使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构架一个个性化、学生能有所得,多其得的课堂。

(二)初中散文文本教学所面临问题

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时经常会走向这样的误区:只重视技能的把握,却轻视对这篇散文的感悟。大多数老师在看到一篇散文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这篇散文能使学生学到哪些文体知识、写作手法。于是在设计教案时,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围绕文章的知识内容,把这些问题讲完了之后就意味着一篇散文学完了。这样就忽视了散文教学中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感受的认知,以及对文本语言的品味。现在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散文主要分为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区分不同类型的散文,根据其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但是有些教师并不对此做细致的区分和研究,这就导致教学中不同散文文本的特点都不够突出,学生很难把握这些不同类型的散文的区别,很难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问题出现更加说明了我们需要把文本解读更好地融入到散文教学中来。

(三)文本解读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关联

语文文本解读在不同的层面都在拓宽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并在不同的层面实现着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功能。所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语文文本解读在不断地深入挖掘人文素养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阅读技能的训练。这有助于师生在学习与交流之中不断地反思进步,而这也正有利于散文的教学。散文教学是阅读教学中问题最多的一个领域。而这种问题出现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散文的特征非常难以把握,从而导致教师在进行散文的教学设计是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就散文的文体特征来说,它最大的特征就是无特征,而这种无特征也表现在以下的这两个方面:即散文的“被剩余”和散文的“无规范”。什么是散文呢?其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他只是在文学实践的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我们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总会发现,不能像对待其他的文体那样,把它安到哪种框架模式中来讲。而且散文的“无规范”,导致了现代的散文大多都是不拘一格的而又个性张扬的。我们在教学中很难把握其中所包含的深层含义与作者内心所要真正表达的意图,有时候容易流于表面,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也正是由于散文拥有这样的特征,就更加需要语文文本解读来进行更好的理解教学。其次,散文阅读的要领也与语文文本解读密不可分。在王荣生教授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这样指出:“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而我们要做到体味精准的语言就必须要做好文本解读。所以说我们想做好散文的阅读教学,和我们进行语文文本解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只有做好语文文本解读,散文教学的体验才能上一层楼,而我们反过来来看,我们不断进行的散文文本教学也在不断地充实丰富我们的语文文本解读的相关知识体验。

二、文本解读对于散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散文特征,充分展现散文魅力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有韵者文也。”与有韵之“文”相对应的就是无韵之笔。所以这就是散文的内涵,也是散文的基本特征。而散文也从传统意义中的实用性,工具性向文学性与独立性转变。而当我们触及散文区别于其他文本格式的独特审美规范时。散文文本解读的独特意义就已经凸显出来了。有时候我们总是把散文和记叙文联系到一起,总是不能在阅读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散文的文本特征,从而导致了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散文是一个介于散文与记叙文之间的文体。而文本解读却有利于我们来更好的把握散文的文体特征。

(二)有利于更好地回归散文本身,充分发挥散文意蕴

荣维东先生的《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中说到,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文本解读来选取散文的教学内容呢?——那就是借“散”之“形”,悟“不散”之“神”。传统的关于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观点还是可以取用的,由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得出散文教学的内容:借“散”之“形”悟“不散”之神,通过对散文丰富多样的素材的品味和剖析,触摸和发现作家使用这些素材时的内心情绪,将其融注于这篇文章中的情思特征完整地提炼出来。

三、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散文的文本解读

(一)精细解读文本中关键字词、句子和标题的丰富意蕴

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思想,那便是将书中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换言之,我们在进行中学散文的教学时,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我们从一些细微之处进行引导,从而培养他们可以透过散文中的词、句、标题的表面含义探究隐寓意等从而体悟到文本那些重要、深刻的意蕴。因此我们在阅读散文的时候要注意词、句在文中独特精妙之处,而且还要结合本文的题目。一篇文章不会随随便便的去拟一个题目,一定是具有独特而深刻的内涵的。这才可以让学生们掌握学习散文的方法。你会发现并非每一堂散文课都是相同模式的问题堆砌,而是每一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都可以品味出不同的味道来。

(二)回归文本本身,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刻意蕴和情感态度

深刻意蕴与情感总是会被一些教师画上等号,尽管它们两个在某些意义上来说有着相似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是重在作者的倾向性。探究散文深刻意蕴就是看这篇散文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材料,其背后有无值得挖掘的东西,它一般指向材料背后的时代、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和人文性等深刻的东西。而散文的情感取向是指对文中不同的人、事的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或明或暗、或曲或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而感悟出来。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更好地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我们可以在文本解读中用追根溯源的方法来品味散文的思想感情,就是所谓的披文入情,感悟文气。

(三)举例说明应该如何进行散文文本解读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句话中的“也”“无非”,就是在散文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部分,这句看似普通的话,里面就包含了我们在文本解读中必须要把握的字词。“无非”表达了作者失望的感情。而“也”却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所带来的浑浊气息的深刻厌恶。这样分析过后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的整体的情感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还有在后面的叙述中的一些字词我们也可以使用这种解读方法。又例如韩军老师在讲授《背影》后,在《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对于这篇散文进行了独到的解读,他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最不能够忽视的就是祖母和朱子这两个人物,因为通过这两个人物我们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父子情深的故事,也是一个祖父子孙生命之水不断传递的故事。而这样对于散文文本的深度发掘,就是突破了散文文本的表层语义发现了散文的深远意蕴的一次成功尝试,从而让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加入了执教者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带来独一无二的散文教学课堂。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学习研究,不仅再次印证了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发现了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对于初中的散文教学也有着独到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不断地发掘、不断地思考如何更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适当的文本解读去理解散文中晦涩难懂的部分,把握散文的中心思想等等,去不断营造一个更为丰富、个性化的散文教学的课堂。

作者:刘芷维 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